一 、 关于闻先生对宫体诗的定义
文中,闻先生把宫体诗圈定为:“宫体诗就是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 “宫体诗又当指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这两个定义,后一个是对前一个的具体解释。可见,闻先生把“宫体诗”中的“宫”解释为“宫廷”,也就是说,宫体诗是“一种宫体艳情诗”,这有点“马是一种白马”的嫌疑,依我见,这个“宫”并非只局限于“宫廷”的宫,宫体诗也不只是局限于“艳情诗”。
在《梁书·徐擒传》中载有:(徐擒)“幼而好辩,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梁书·简文帝纪》:(萧纲)“雅好题诗。其序为:‘余七岁有诗,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从这两则原始材料中可见所谓的“宫体”,开始只是徐擒发明的一种诗歌新变体,这种新变体创立后,萧纲和其他学士都学它,因此流行于“春坊”,也就是萧纲住所“东宫”中,宫体诗实际上是指以萧纲为代表的一种诗歌风格。这与闻先生说的“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是有所区别的。
周振甫先生在他的《谈“宫体诗”》也提到,宫体诗并非只是描写宫廷生活的艳情诗,它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两类,甲类是人们常说的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如《咏内人昼眠》、《咏舞》、《春日》、《独处怨》诸诗,或描写宫女的睡态、舞姿,或假托女子的口吻作伤春之辞、杜撰思妇对塞上征人的相思;乙类是不以宫廷为中心的新体诗,主要写南北战争,人民的苦难或者人生感慨等,如庾信的《拟咏怀》之十一: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湖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实际上,什么是宫体诗与非宫体诗的界定?宫体诗是不是一定就是艳情诗歌?在那个时代,艳情诗是不是一定就是宫体诗?闻先生并没有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也就是说,他只是局限在主观的宫体诗界定基础上,对其演变进行阐述,这当然能自圆其说,但也容易让人们对宫体诗产生偏见。
二、宫体诗的“堕落”
关于宫体诗的“堕落”,闻先生在文中为这段历史感到遗憾,他说这期间没有一个一流的诗人,甚至没有任何诗人,人人眼中是淫丨荡,人人心中怀着鬼胎,这段诗史不是一个空白,而是一个污点。一个在淫丨荡中接受诱惑,在诱惑中变态、堕落的历史。读到这里,我总感觉这不是一篇写宫体诗的文章,而是一篇扫黄革命的檄文。闻先生如果生活在现代,他会否还这样认为呢?实际上,闻先生当时处于革命时代,这样评价宫体诗是可以理解的,这跟隋唐之际那场诗歌革命下人们对宫体诗的抨击也是遥相呼应的,有一种潜规律在里面。
隋唐之际,诗风酝酿变革,那时候宫体诗也走到了尽头,遭到了火力迅猛的抨击,人们指责它 “以淫丨荡为本”,是“亡国之音”。这种批判实际上只是道德批判,而不是客观的审美判断,更没有尊重事实,但是这种说法符合当时大多数人,特别是诗坛革命者的利益,所以这种说法影响深远,几成定论。两千多年后,闻先生也因袭了这种传统看法。从题目“宫体诗的自赎”中便可以知道,他潜意识里把宫体诗比作沦落风尘的娼妓,只有娼妓堕落了才需要救赎,而救赎则需要另外一种力量,自身的,或者外界的。这又好比当时民国统治下一些愚昧的大众,他们也需要救赎自己。暂时抛开这些背后的深意,单就宫体诗本身来说,的确,大部分的宫体诗只是一般的艳情诗,他们有着内容单薄、感情肤浅、情调轻艳等毛病,但它是否如闻先生所说的那么堕落、淫丨荡、心怀鬼胎呢?下面我们看一下萧纲的《秋闺夜思》:
非关长信别,岂是良人征?九重忽不见,万恨满心生。 夕门掩鱼钥,宵床悲画屏。回月临窗度,吟虫绕砌鸣。初霜陨细叶,秋风驱乱萤。故妆犹累日,新衣襞未成。欲知妾不寐,城外捣衣声。
萧纲的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失宠宫女的哀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深切同情,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女子的痛苦,像这种思想和艺术都是上乘的诗歌,难道我们要说它是淫丨荡堕落的吗?难道我们要说萧纲是心怀鬼胎的吗?虽然这种诗歌在当时为数不多,但是如果我们千篇一律的把宫体诗看做是一种堕落,就未免太片面,太可笑了,这对宫体诗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更是一种莫大讽刺。
文中,闻先生把宫体诗圈定为:“宫体诗就是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 “宫体诗又当指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这两个定义,后一个是对前一个的具体解释。可见,闻先生把“宫体诗”中的“宫”解释为“宫廷”,也就是说,宫体诗是“一种宫体艳情诗”,这有点“马是一种白马”的嫌疑,依我见,这个“宫”并非只局限于“宫廷”的宫,宫体诗也不只是局限于“艳情诗”。
在《梁书·徐擒传》中载有:(徐擒)“幼而好辩,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梁书·简文帝纪》:(萧纲)“雅好题诗。其序为:‘余七岁有诗,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从这两则原始材料中可见所谓的“宫体”,开始只是徐擒发明的一种诗歌新变体,这种新变体创立后,萧纲和其他学士都学它,因此流行于“春坊”,也就是萧纲住所“东宫”中,宫体诗实际上是指以萧纲为代表的一种诗歌风格。这与闻先生说的“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是有所区别的。
周振甫先生在他的《谈“宫体诗”》也提到,宫体诗并非只是描写宫廷生活的艳情诗,它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两类,甲类是人们常说的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如《咏内人昼眠》、《咏舞》、《春日》、《独处怨》诸诗,或描写宫女的睡态、舞姿,或假托女子的口吻作伤春之辞、杜撰思妇对塞上征人的相思;乙类是不以宫廷为中心的新体诗,主要写南北战争,人民的苦难或者人生感慨等,如庾信的《拟咏怀》之十一: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湖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实际上,什么是宫体诗与非宫体诗的界定?宫体诗是不是一定就是艳情诗歌?在那个时代,艳情诗是不是一定就是宫体诗?闻先生并没有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也就是说,他只是局限在主观的宫体诗界定基础上,对其演变进行阐述,这当然能自圆其说,但也容易让人们对宫体诗产生偏见。
二、宫体诗的“堕落”
关于宫体诗的“堕落”,闻先生在文中为这段历史感到遗憾,他说这期间没有一个一流的诗人,甚至没有任何诗人,人人眼中是淫丨荡,人人心中怀着鬼胎,这段诗史不是一个空白,而是一个污点。一个在淫丨荡中接受诱惑,在诱惑中变态、堕落的历史。读到这里,我总感觉这不是一篇写宫体诗的文章,而是一篇扫黄革命的檄文。闻先生如果生活在现代,他会否还这样认为呢?实际上,闻先生当时处于革命时代,这样评价宫体诗是可以理解的,这跟隋唐之际那场诗歌革命下人们对宫体诗的抨击也是遥相呼应的,有一种潜规律在里面。
隋唐之际,诗风酝酿变革,那时候宫体诗也走到了尽头,遭到了火力迅猛的抨击,人们指责它 “以淫丨荡为本”,是“亡国之音”。这种批判实际上只是道德批判,而不是客观的审美判断,更没有尊重事实,但是这种说法符合当时大多数人,特别是诗坛革命者的利益,所以这种说法影响深远,几成定论。两千多年后,闻先生也因袭了这种传统看法。从题目“宫体诗的自赎”中便可以知道,他潜意识里把宫体诗比作沦落风尘的娼妓,只有娼妓堕落了才需要救赎,而救赎则需要另外一种力量,自身的,或者外界的。这又好比当时民国统治下一些愚昧的大众,他们也需要救赎自己。暂时抛开这些背后的深意,单就宫体诗本身来说,的确,大部分的宫体诗只是一般的艳情诗,他们有着内容单薄、感情肤浅、情调轻艳等毛病,但它是否如闻先生所说的那么堕落、淫丨荡、心怀鬼胎呢?下面我们看一下萧纲的《秋闺夜思》:
非关长信别,岂是良人征?九重忽不见,万恨满心生。 夕门掩鱼钥,宵床悲画屏。回月临窗度,吟虫绕砌鸣。初霜陨细叶,秋风驱乱萤。故妆犹累日,新衣襞未成。欲知妾不寐,城外捣衣声。
萧纲的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失宠宫女的哀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深切同情,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女子的痛苦,像这种思想和艺术都是上乘的诗歌,难道我们要说它是淫丨荡堕落的吗?难道我们要说萧纲是心怀鬼胎的吗?虽然这种诗歌在当时为数不多,但是如果我们千篇一律的把宫体诗看做是一种堕落,就未免太片面,太可笑了,这对宫体诗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更是一种莫大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