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胄吧 关注:5,306贴子:10,933
  • 19回复贴,共1

2020《那些年北方的胡人战士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无关图引狼:


IP属地:河南1楼2020-10-06 21:25回复
    本文转自七连甲的空间,经同意稍作修改:


    IP属地:河南2楼2020-10-06 21:26
    回复

      卡拉苏克文化(Karasuk Culture)是西伯利亚及中亚地区的晚青铜时期文化,盛行于约3500年前至约2800年前。夏代晚期到殷商早期。安德罗诺沃文化的一支北上进入俄罗斯境内,贝加尔湖以西的米努辛斯克盆地,与当地文化混合发育成卡拉苏克文化,卡拉苏克文化是由东向西大规模扩展的。有学者将这一由东向西的文化扩展归因于气候变化。
      殷商晚期到西周早期,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卡拉苏克文化和中国西北地区的李家崖文化、北方赤峰地区的夏家店下层-上层文化、燕山南北的青铜文化交流密切,两个地区之间出现了频繁的物质文化交流,这两个地方可能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固的青铜冶炼区。在这个时期,卡拉苏克文化依然保持半定居的牧牛生活。
      公元前800年左右,米努辛斯克地区的卡拉苏克文化逐渐演变成成为世界上第一批真正的游牧民。



      IP属地:河南3楼2020-10-06 21:30
      回复


        位于俄罗斯戈尔诺阿尔泰省的巴泽雷克盆地的巴泽雷克冢墓是南西伯利亚早期铁器时代的墓地,年代约为公元前八至三世纪,其中五座大墓出土了大量毛、丝织品等,以及一面中国战国时期的四山纹铜镜,这是古代中外文化商贸交流的直接证据。中国的两块丝绸出土于巴泽雷克3号墓和5号墓。3号墓出土的一小块锦,碳14测大约是公元前299年左右。另外一块5号墓的,稍微晚一点,它用一整块丝绸做成一块马垫,上面绣凤鸟纹,非常奢侈,这些应该都是从中国南方,比如楚国间接传过去的。
        在整个萨彦-阿尔泰游牧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分期里,巴泽雷克文化主要属于中、晚期。细分一下,巴沙达尔墓葬在前6世纪;图埃克塔就到公元前5世纪;巴泽雷克相对要晚一点,基本都到前4世纪至前3世纪。晚期比较清楚,早期和中期发掘的资料还不够充分。
        巴泽雷克文化在阿尔泰山腹地起家,之后开始扩张。近几年,新疆的哈巴河县发现的一个中型大墓就属于巴泽雷克文化:北边一模一样随葬了13匹马,只不过没有木椁,这显然是巴泽雷克文化的一个次中心。其实整个新疆北疆,从考古发现看,都有巴泽雷克文化的直接分布,至于格里芬形象的文化影响范围就更大了,东边可能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珠江流域。
        新疆受巴泽雷克文化影响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巴里坤县,到目前为止已发掘石筑高台1座,墓葬12座等古代游牧民族高等级的活动遗存。从墓葬材料看,一种是当地延续发展的土著文化,另一种是外来文化,显著标志就是格里芬的形象,现在在哈密博物馆。
        吐鲁番也出土了大量游牧***常用品,比如马鞭、弓箭囊等,尤其是高帽子,与巴泽雷克出土的一模一样。
        著名的纹身战士和战马身上的饰品:


        巴泽雷克冢墓中来自中国的铜镜和丝绸:




        IP属地:河南4楼2020-10-06 21:35
        回复

          一个有争议的复原,在绝大多数的资料中,这个复原被称为"萨卡人(saka)"在公元前4世纪的武装。萨卡人是古代波斯人对“斯基泰”的称呼。狭义的斯基泰人主要是活动于黑海北岸的伊朗语系游牧民族。他们和早期的波斯人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但在现代的广泛定义中,他们涵盖了辛梅里安人、萨尔马特人、马萨革泰人在内的大量游牧人群。因此, 萨卡人的武装说法,实际上囊括了一个广泛的游牧群体。
          从该套装甲的发掘地点来看,该图片的复原自奇里克拉巴特城堡遗址,当时发掘出骑士身穿的盔甲和铁剑,来自咸海东岸哈萨克境内的马萨革泰人葬地和城址。因此该装甲可以更加缩小范围即“马萨革泰人”的装甲,也是我们的古书上乌孙、康居、月氏和匈奴等势力。其他的配件包括七河地区伊塞克遗址出土的文物,同样属于乌孙、月氏、匈奴等范围。
          个别资料上把这套盔甲给标注成“贵霜”盔甲,或许只考虑到月氏和贵霜的延续关系,个人认为是不合适的。


          IP属地:河南5楼2020-10-06 21:38
          回复

            月氏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一个民族名称,秦汉之际游牧于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祁连间,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便在该地过着游牧生活,古代记载中的"和氏","禺氏"等,可能都是"月氏"的同音字或一声之转。月氏人早期以游牧为生,经常与匈奴发生冲突,其后西迁至中亚开始发展,慢慢具有国家的雏型。
            由于大月氏位处于丝绸之路,控制着东西贸易,使它慢慢变得强大。至老上单于时(前174~前161),匈奴又破月氏,月氏乃更向西迁移到伊犁河流域,被称为大月氏;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被称为小月支。
            与月氏关系紧密的另外一个势力就是“贵霜”------贵霜帝国由大月氏五翕侯之一贵霜翕侯部落建立。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为匈奴劲敌。约在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至其国,以后往来渐密。国内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高附五翕侯。公元1世纪中叶贵霜部翕侯丘就却(Kujula Kadphises)统一五部,建立贵霜帝国。丘就却又南下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喀什米尔地区,后定都为高附(今阿富汗的喀布尔),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


            IP属地:河南6楼2020-10-06 21:40
            收起回复

              作为一代霸主的匈奴人历来与中国古代历史纠缠不清。由于匈奴人考古资料的缺少,其武装一直处于迷雾之中。然而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国内许多人仍然固执地认为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无甲或者身着皮质的轻甲。假如一个能让强大的中原政权头疼百年加上及后续匈奴王阿提拉横扫西方,却使用原始的武器装备。不知道有这种想法的人是在吹捧匈奴人百年好运还是在嘲笑他们的对手的无能。因此,即使匈奴资料较少,从情理上讲匈奴人至少有着与它们对手相匹敌的装备和战术。
              这套复原的盔甲是少数能够确认的匈奴人装备之一,重建工作是根据在蒙古伊沃金斯克的诺恩-乌尔(noin - ola)遗址中发现的,它所处的时代位于公元前2世纪 - 公元前1世纪。
              遗址出土的文物显示这名匈奴战士穿着一件红色的中国丝绸长袍,上面绘制着龙和鸟的画像。它的下摆被塞进一条带浮雕金牌装饰的皮带中。战士穿着半身的铁甲,由550-600个铁甲片编缀起来,重11-12公斤。但是,由于重量能够均匀地分布在身体上,所以着甲的战士感觉起来不是很重。他的宽真丝裤在脚踝处扎起来连在到袜子内部,塞入柔软的鞋子中。使用威力更大的带有角质的复合弓,以及带有分叉的尖头和哨子的箭头。
              其余散乱的铠甲片参考了同时代老对手汉人的样式重建成简易的头盔。
              另外一个文章中中也对该战士进行了重建,除了头盔参考了同时期另外一种游牧民族广泛使用的盔形制以外,其他部分的重建与上图几乎一致,都使用了原始出土的文物原型。


              IP属地:河南7楼2020-10-06 21:45
              收起回复


                鲜卑民族在东北亚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在与周围势力征战的过程中,让敌人见识到了鲜卑武装的强大和先进。或许鲜卑风格的装甲不是他们最先独自发明的,但是鲜卑人绝对是将这种重甲运用的最熟练得民族之一。
                1980年7月,吉林省榆树县老河深村村民,在村南挖沙时,发现了古墓群,县文化局闻讯后上报到市和省文物局.不久组织省市县专业人员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至1981年7月结束。
                发掘中发现下层有战国末西汉初的西团山文化遗迹,中层有汉代鲜卑墓葬129座.上层有隋唐时期林靺鞨墓葬37座,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上层靺鞨墓计有8座墓中出土了一些零散铁甲片,是作为象征性的随葬品。中层鲜卑墓随葬铁甲者有8座,其中3座墓出土了较完整的两领铁甲和三顶铁胄,这在东北地区汉代墓葬中是很罕见的重要发现。
                这套鲜卑装甲可以参考当年的出土报告《榆树老河深》。


                IP属地:河南8楼2020-10-06 21:48
                收起回复
                  @甲胄吧
                  老哥,抱歉插个楼
                  打扰你一下
                  想请你验验真假



                  第二




                  IP属地:广东12楼2020-10-31 00:52
                  收起回复
                    好帖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1-06 15:48
                    回复
                      好贴


                      IP属地:四川15楼2021-02-06 01: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