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艺术吧 关注:149贴子:3,627

宜兴紫砂,是我国陶瓷艺术史上一朵灿烂的奇葩。有资料可寻,至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宜兴紫砂,是我国陶瓷艺术史上一朵灿烂的奇葩。有资料可寻,至少北宋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制作已经开始。(北宋大文豪苏轼曾亲自尝试紫砂器制作,并见于记载)紫砂器的的兴起,跟中国的茶道文化,佛教禅文化,文人文化等密切相关,更是根本上的工艺文化。从金砂寺僧影响下的半文人(书童供春)开始,紫砂壶制作日盛,其中的原因当然最直接的就是,明中期市俗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对茶由控制而放开的模式的转变,供春以后,紫砂壶工艺师承明确,名家辈出,宜兴成为中国陶都,与瓷都景德镇一起,成为中国陶瓷工艺生产的两大圣地与重镇。
以下是我两年多来,陆续收入的紫砂壶,以饮茶实用为前提,兼有学习文化、陶冶性情之功能。通过这个帖子,算是最自己入手使用的一个小总结,同时为吧友提供一个欣赏,学习的实例。今天是十年一次的国庆中秋双庆节日,也祝朋友们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0-01 21:16回复
    楼上的器型为亚明四方,是著名画家亚明先生与当代制陶名家合作,设计制作成型的经典方器造型。当代方器名家对比壶型多有尝试,其中不乏创新之作。该器型已是紫砂方器经典器型。方意浓厚、线条挺阔,以沉稳刚毅见长。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10-01 21:22
    回复
      该器型为汉方,由汉代青铜器造型演变而来。此壶相对于传统造型有所改进,相应加强了当代审美的一些元素,追求形式简洁、线条明确、突出几何与体量的美感。(两年前入手使用,240毫升,红茶泡养。)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10-01 21:34
      回复
        该壶型为韵方,也可称作桥顶四方,相对于同类方器来讲,突出一个“韵味”,造型上方意为基础,强调“方中寓圆”,有意适度弱化方的刚劲,挺硬,但不失沉稳与端正。由线至面,从直到曲,刚柔相济,方圆一体。(先后入了两把,甚是喜欢。)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10-01 21:51
        回复
          以上三种器型,四把壶,都是紫泥为主。因为初学,所以先从基础的开始,这里没有贬低材料的意思,相反,紫泥最有代表性。半年后,我尝试入手了第一把底槽清的混方(坦然)壶,容量也有原来的220~260毫升的实用器,转变为450毫升的,可供多人共饮的较大器皿。(熟普泡养,使用半年效果,已优于一年余普通紫泥)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10-01 22:04
          回复
            以上共计已经先后入手五把壶,按道理应该满足自己喝茶的需要了,可是,在品茗赏壶的过程中,不由得更加喜欢上每把壶给我带来的不同的乐趣,不同的心情,自己喝不同的茶,味道、心境等,事实上,不久,我就尝试了一把小斗方,同样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10-01 22:10
            回复
              这就是斗方(升方),器型设计来源于以前的量器。该壶型体量感很强,壶身主体犹如倒扣的方斗,这也正是该壶型名称的由来。这是我的第一把直流壶,实用功能强大,出水爽利,断水也干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把壶的钮、盖、把、流之间的组合搭配。虽然今年疫情期间才投入使用,但后来居上,已是我的心头好。(紫泥,200毫升,红茶泡养)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10-01 22:21
              回复
                有朋友言:喜欢喝茶,爱上紫砂。你会发现自己的案头永远都是还缺一把。今天我能理解这句话了。今年暑假,我突然想尝试下带走刻绘的紫砂壶了,不再是原来坚持的光素器为主,单纯的只要器型,棱线,体量带给我的视觉感受。也不再只从成品中选择所爱,我决定自己定制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10-01 22:29
                回复
                  从自身的的角度出发,定位了器型,价格,泥料,刻绘内容,并选择了制壶和刻绘的师傅。胆子大了,这次要做四把壶,同壶型却要四种材料,四个题材.......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10-01 22:33
                  回复
                    现在想来,要不是疫情,工匠师傅不会接单,因为我的要求不按常理出牌。少有人每做一把壶就换一种泥,而且我还“点品”,刻绘必须是师傅二度创作的梅兰竹荷系列。(我不喜欢菊)好在,还有些朋友,帮我完成了这一心愿。以下分四节分享。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10-01 22:37
                    回复
                      我的定制壶型均为亚明四方,第一把泥选用天青泥。我问朋友有啥好泥料推荐过来,他说刚好托关系弄了8斤天青泥。以前我只是听说,现在机会来了。原本朋友要自己做来独享,却答应我分我一杯羹。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10-01 22:45
                      收起回复
                        天青泥颇具争议,清末杨凤年的那把风卷葵就在博物馆里。现在手上有天青的许四海先生,不久前已仙逝,还有一把在潘持平先生手里。说起他们,不是我有意托大,我也做了充分的功课,才敲定使用该材料。(我可以分享壶,但不会分享渠道)东西在我手里,争议就就给你们吧,既然挑开了争议话题,索性就接着来,我的第二把选用的是民国绿。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10-01 22:52
                        收起回复
                          民国绿泥亚明四方,刻字“博闻”刻绘“竹”。段泥还是本绿,加的氧化钴还是氧化铬,我不管了,我选择了信任。一把壶的泥料好坏,没必要再谈健不健康,那是最基本的前提,作为使用者验证真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去体会,认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10-01 23:00
                          回复
                            有了使用底槽清的经验,索性再来一把。我喜欢它色泽沉稳又不乏活力的感觉。同是紫泥系列,底槽清的优异之处太多,沉稳不沉闷,适茶性更广,养壶更出彩。朋友们也可以比较下两种泥料的不同效果,见附图。不同的是,我的底槽清四方只用一个月,那把紫泥已是两年半有余。(底槽清亚明四方,刻字“慎独”,刻画“梅”)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10-01 23:12
                            收起回复
                              定制亚明最后一把壶,我选用了红降坡泥料。降坡泥从道理上并非名门,以前当作花盆料,因为其泥料成分较杂,所以一度被冷落。红降坡的热度,不排除炒作的成分,但对我这个一直强调“才有美,工有巧。”的人来说,降坡泥今天的热度,也算得上“天有时,地有气”。那就“合此四者以为良”吧(红降坡亚明四方,刻字“格物”刻画“兰”)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10-01 23: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