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武遂县初属安平国,后改属武邑国。晋惠帝分武遂县,设置武强县,此为武强县名之始,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县城治所在原汉侯邑武强城, 今李家城、吴家城村址处。武强县之得名有二,据《畿辅通志》载:是因汉古城以得名。据《武强县志》记载:因有武强山(又名弓形山,已沦没)而得名。武强县始属长乐国。东晋十六国时期,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武强县和武遂县同属武邑郡。
南北朝时,北魏皇始二年(公元397年)于武强县境内,今旧城村附近筑郡城。皇始三年(公元398年)迁武邑郡于武强。辖武遂县、武强县。神瑞二年(公元494年),撤销武强县并入武邑县。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复置武强县。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除武邑郡,撤销武遂县并入武强县。原武邑郡址改为武强县县城。复属长乐国。
隋时,武强县属信都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武强县归属冀州。唐高宗龙朔2年(662年)冀州更名为魏州,当时武强县改属隶属魏州。贞观元年(公元674年),属深州,唐末又属冀州。
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县治所往北迁五里在今街关处重建武强城。《武强县志》记载:周显德二年冀州刺史张辉始建今治。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武强县仍属深州。
元时期,太祖十九年(公元1224年),于武强县升置东武州,属真定路。辖武邑县、静安县。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撤销东武州恢复武强县建制仍属深州。十一年(公元1239年),割武强部分属祁州。中统二年(公元 1261年),恢复武强县改属晋州。
明朝时期,初,武强县属正定府。永乐年间建都燕京时改为滹川郡,县名仍为武强县,属晋州。
清代,百余年循明制,武强县属晋州。雍正二年(公元724年),武强县改属直隶省深州。
中华民国期间,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武强县属直隶省深州。中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州制废,改为道制,武强县属直隶省冀南道。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冀南道改名为大名道,随之武强县属大名道;同年又改属保定道。中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七月,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武强县属河北省管辖。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月,河北省划为17个督察区,武强县属第九督察区。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同年9月划归冀中区一专区。1939年2月,属冀中区一专区六分区。1940年8月改属冀中区第九专区八分区。1944年6月,更属为冀中区八分区。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7月,武强县更隶冀中区十一专区。1948年9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属华北行政区冀中区十一专区。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11月7日划归石家庄专区。1954年6月 改属沧县专区。1958年11月20日,撤销武强县并入到献县,而且因沧县专区撤销而改归天津专区,12月又归属天津市。1960年3月,武强县划归深县而改属石家庄专区。1962年1月,恢复武强县制。1962年复制衡水专区,武强县复归衡水专区。1970年,衡水专区改为衡水地区,1996年衡水地区改为衡水市,武强县一直属之。
武强县,在前前后后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除了武强县的名字存在较长之外,再就是曾经存留700多年的武强县前身的“武遂县”。武遂,这个古老的地名,深深的留在了武强县的历史长河中。期间,武遂县在民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及民俗文化,以至在近代和近些年,老百姓在家谱、碑文、农具、生活用品上仍有“武遂”字样。可以说,武强县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仅深深地扎根在曾是武强县的大地上,也根深蒂固地遗留在了曾称做“武遂的这个地方,它像燕赵代表河北一样以武遂代表着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