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和最为高度分化的器官之一,属于泌尿系统的一部分。在胚胎发育末期,近30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形成由一个动态的由间质包绕的大量滤过性毛细血管和节段肾单位群,这种细胞的多样性调节多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内分泌功能,血压和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调节,溶质和水分运转,酸碱平衡,药物代谢产物清除等,都是通过肾复杂的反应机制完成的,这种生理功能的多元性依赖于复杂生物从海洋到陆地上生活进化而来的精巧的肾单位结构。
肾脏的主要功能单位称为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又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尿液的形成主要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与排泌三个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小分子溶质以及少量小分子血浆蛋白通过滤过膜滤到肾小囊的囊腔内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吸收,剩下的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终尿,排出体外。
肾脏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常规体检中,对肾脏功能的评价指标为血肌酐以及由此演算而来的GFR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原尿的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GFR不能直接测定,临床上只能用一些特殊的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的清除率来间接反映GFR,如内生肌酐清除率和菊粉清除率。
此外,血清中肌酐、尿素、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以及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浓度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变化,尿蛋白选择指数可评判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类型和损伤程度。

血肌酐(creatinine,cr)
原理:血肌酐来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部分,血肌酐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进入原尿,并且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内源性肌酐每日生成量几乎保持恒定,严格控制外源性肌酐的摄入时,血肌酐浓度为稳定值,因此,测定血肌酐浓度可以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参考区间】成人血Cr男性44~132μmol/L,女性70~106μmol/L。
临床意义:
(1)血肌酐升高: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如食物中毒肾衰等。
(2)鉴别肾前性和肾实质性少尿:
①器质性肾衰竭血Cr常超过200mol;
②肾前性少尿,如心衰、脱水、肝肾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等所致的有效血容量下降导致肾血流量减少,血肌酐浓度升高多不超过200 umol
尿素氮与肌酐比值(BUN/Cr)的意义:
①器质性肾衰竭时BUN与Cr同时增高,bUNCr≤10:1;
②肾前性少尿,肾外因素所致的氮质血症时UN可较快上升,但Cr不相应上升,此时BUN/Cr>10:1
影响血肌酐浓度的生理因素:除受可控制的外源性肌酐影响外,还受机体肌肉含量、年龄等不可控的生理因素影响,因此,老年人、肌肉消瘦者血Cr可能偏低,一旦血肌酐轻微上升,就要警惕肾功能减退,应进一步做内生肌酐清除率的检测。重症肌无力,妊娠,肌萎缩、衰老等会使血肌酐浓度减低。
血肌酐是机体正常的代谢产物,主要由肌肉中的磷酸肌酐分解而来,可以通过肾小球排泄。男性每天产生的肌酐比女性多,经常锻炼肌肉发达以及肉类摄入多的人群肌酐的产生也会增多。
因此,肌酐不仅会受到年龄、性别、种族的影响,还和运动、饮食中肉类摄入量以及肌肉消耗性疾病等相关。
结论:血肌酐是肌酐产生 + 肾脏排泄的共同结果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即估算内生肌酐清除率,GFR)
因不能直接测定 GFR。测定尿液或血浆中理想的滤过标志物(如菊粉、酞酸盐或碘海醇)的清除率是检测 GFR 的金标准。但是这一检测过程十分繁琐,临床实践中并不常用。取而代之的是,血清内源性滤过标志物(如肌酐)。
然而血肌酐浓度与肾小球滤过率并不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只有肾小球滤过率降至正常的30%以下时血肌酐浓度才有明显的变化特异性及敏感性不高,故不适合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
因此采用一些公式,结合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因素经过计算,可以更为灵敏的发现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常用的计算公式有:CG公式,MDRD公式
CG公式:Ccr ={[(140- 年龄)×体重 ]/(72×Scr)}×0.85(如果女性)
Ccr 的单位是 mL/min,年龄的单位是岁,体重的单位是 Kg,血清肌酐的单位是 mg/dl。
MDRD公式:
GFR = 175×(标准化 Scr)-1.154×(年龄)-0.203×0.742(女性)
GFR = 175×(标准化 Scr)-1.154×(年龄)-0.203×1.210(非洲裔美国人)
GFR 的单位是 mL/min/1.73m2,Scr 血清肌酐单位是 mg/dl,年龄单位是岁。
在线工具:https://gah.ipmph.com/index.php?m=&c=Case&a=index
通常认为 GFR 是评价肾功能最好的指标,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要好于血肌酐,
正常人群GFR在30岁达到峰值,约为 mL/min/1.73m2,以后每年平均下降1 mL/min/1.73m2,再70岁时GFR平均值为70 mL/min/1.73m2.
尽管GFR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低GFR值时肾功能损伤的标注,慢性肾病也是据此原理进行分级。(女性GFR低于男性)
因此大部分健康人中,正常的 GFR 应当大于 90 mL/min/1.73m2。
GFR 在 60~89 mL/min/1.73m2 之间超过 3 个月以上,伴有肾脏损伤(如持续蛋白尿)时,意味着有早期肾脏疾病。
当 GFR<60 mL/min/1.73m2 超过 3 个月以上,说明存在 慢性肾病(CKD)。
感染本身可以引起肾功能的损伤,称为HIVAV,抗病毒药物中核苷类药物对肾功能均有影响,尤其以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F) 影响最大。
因此抗病毒组合中含有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的小伙伴要重视肾功能检测,不要只看检测单的异常标记,每次体检后一定要自己看一遍检测单,计算好GFR。

常用抗病毒药物中:多替拉韦/比克替拉韦/利匹韦林以及增效剂考比司他会抑制肾小管对肌酐的重分泌导致血肌酐浓度上升,GFR下降,但实际并不影响肾小球滤过率。
含有上述药物的商品(名):特威凯/绥美凯/必妥维/捷扶康/恩临/普泽力
参考文献:
哈里森内科学——泌尿系统疾病分册
实验诊断学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