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麦芽,chaihu
平肝--牡蛎,龙骨
“肝体阴而用阳”的理论与应用
--------------------------------------------------------------------------------
“肝体阴而用阳”学说是对肝体与功能关系的高度概括。它涵盖着肝的生理、病理诸方面,同时,对审因论治也有重要指导意义。“体”指肝脏的本体,“用”则为肝脏的功能活动。以阴阳论,肝经为厥阴,肝脏通于春气,是阴阳变化的转折点。因此五脏之肝,实为阴尽而阳生、阴阳合一之脏。
一 “肝体阴而用阳”的体用观 肝以藏血为本,以气为用。一般而言,体指本体,即客观存在的实体;用指气,即肝脏的功能活动,也包括病理变化。中医从哲学的概念出发,借鉴阴阳学说的理论,经过历代医家体验和总结,对肝的认识逐步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肝体阴而用阳”的学说。那么,肝的体用观涵盖哪些内容呢?在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肝风》中指出:“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此文指出“肝体阴而用阳”的内涵,而且阐明了体用观、阴阳平衡观、养阴愈病观等。“体阴”与“用阳”的具体含义如下。“体阴”的含义:一是肝居膈下,位于腹中,属阴脏;二是指肝藏血,血属阴,肝脏必须依赖阴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为刚脏非柔润而不和。“用阳”的含义:一是从肝的生理功能讲,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按阴阳属性言,则属于阳;二从肝的病理变化看,肝阳易亢,肝风易动。肝病常表现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病机,症见眩晕、面赤、肢体麻木、易怒、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按阴阳属性亦属阳。同时,肝以气为用属阳,以血为本属阴,阳主动,阴主静,因而称“肝体阴而用阳”。这是对肝脏体与用,亦即其生理、病理特性的高度概括,也就是肝的体用观。
二 临床应用 理论之所以重要,就是它能够指导实践,中医学认为,脏象学说是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学的精髓。例如:肌无力症,根据脾主肌肉,充养四肢,肝主筋,肾主骨的理论,拟定肝脾肾兼顾治法效果满意。又如,根据肝为“罢极之本”,从肝治疗疲劳综合征而收良效。所以,治疗肝也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肝体阴而用阳”的理论,采用育肝阴养肝血之法。同时,再结合肝肾同源、水能涵木的理论,可采用肝肾同治或采用养肝、泻肝、疏肝、清肝等方法制约肝阳之升动太过,致肝火上扰头目等症。“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临床处方可养肝阴之体而愈肝之诸病。例如:1、肝郁证。多为情志抑郁,精神刺激,日久不愈而伤阴化燥,影响到体与用的关系,从而出现复杂的病理状态。可因郁滞的部位和性质不同而显现不同的病机和证候,如郁结于肝,则两胁胀满,或右胁下疼痛;郁结于肝经所过之少腹,则少腹胀痛,或牵拉睾丸坠胀;影响到冲任,则冲任二脉失调,症见月经紊乱或乳房结块胀痛等。治法均当养肝育阴、疏肝解郁,选基础方合丹栀逍遥散化裁而取效。2、肝阳上亢证。多由肝阴虚或肝肾阴虚发展而来,因肝阴不足,阴不制阳,潜降宁静功能减弱,而升动作用亢奋。或情志失调,暗耗肝阴,或肾阴不足,肝木失养等导致肝阳上亢,形成“上盛下虚”的病机,临床以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心烦少寐,甚则面赤、脉弦而数为主要表现。治宜养肝潜阳,选方以基础方合天麻钩藤饮化裁而收功。再如肝火上炎、肝风内动、失眠症以及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慢性肝炎、神经衰弱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均可治以养肝体疏肝用。因此,“肝体阴而用阳”的理论,对于指导临床的审因论治、拟法用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