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斋日吧 关注:37贴子:445
  • 6回复贴,共1

四圣心源感悟20091114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水火交蒸---而生湿气
六月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湿动
湿者;水火之中气,寄于西南之位,南热而西凉,是故火生土、土生金也!!
木性发散,收敛以金气,则木不过散--龙骨、牡蛎平肝潜阳
火性炎升,伏以水气,则火不过炎;滋阴降火之法
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疏肝健脾之法
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敛;西北收敛太过,则凉燥之过,故人觉燥时,用之附子、半夏辛以润之;而非一味滋阴润燥之法;
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健脾燥湿之法也


1楼2009-11-14 19:39回复
    肾为癸水,膀胱则壬水
    心为丁火,小肠则丙火
    肝为乙木,胆则甲木
    肺为辛金,大肠则庚金
    脾为己土,胃则戊土
    浊气右旋,降而化水,化水则寒,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也!-故曰金生水


    2楼2009-11-14 19:48
    回复
      火分君相`
      脏右心主相火之阴,腑有三焦相火之阳也!!
      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
      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
      胃土右旋,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
      是故肝藏血而主升,肺藏气而主降
      血为阴,气为阳
      是故肝体阴而用阳;肺体阳而用阴是也!!


      3楼2009-11-14 19:52
      回复

            3.2滋肝养肝补阴以资肝“体阴”肝主藏血,肝赖阴血之滋养而发挥其“体阴”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血液以濡之”“肝……非柔润不能调合”之说。《内经》中有:“以辛补之”及“以酸补之”等说法。清·尤在径说:“以辛补之,是补其用。以酸补之,是补其体”。肝体之病,以阴虚血亏为多见,肝之藏血不足称为“肝血虚”,如不能滋养于目,则两目昏花于涩、夜盲等;不能濡养筋脉,则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肢体麻木;不能充盈冲任,则月经量少,甚则经闭,不孕等。《素问·五脏生成》云:“目受血而能视”“指受血而能握”“足受血而能步”。藏血功能减退而致出血,如咯血、呕血、血崩等。肝之阴虚血亏,肝体失柔,可致肝气升泄太过,致阳亢风动等病变。肝之体病对他脏亦有影响,如心肝血虚、肝脾两虚、肝肾阴虚等证。在临床上肝体病就应从其本身的特点把握用药。选用滋肝、柔肝之品。如当归、枸杞、女贞子、旱莲草、白芍、桑椹等。
            3.3  阴阳互滋互用以现“整体观”肝“体阴而用阳”“质柔而性刚”。肝病在各脏腑的病变中最为繁多,究其原因,主要与肝病本身的复杂功能及特征有着密}刀的关系,体阴质柔与用阳性刚是互相矛盾而又统一协调的。肝脏在平时所以能保持肝气、肝阳不致亢旺,全赖阴血的涵养柔润。如果阴血亏虚,不能濡润肝木,则不免生热,助阳升风,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因此在治疗肝病时必须注意“体用”互制互滋这问题。还应注意掌握“肝气为可犯,肝血自当养”的方法。滋阴不忘疏气。柔养不可呆补。肝体阴不足可致肝气不畅,若专一添补,则有碍气化,除用枸杞、熟地、生地、麦冬、沙参之外,还可用柏子仁、肉苁蓉等辛润之品及香附等防甘味呆补。理气破气药香燥,更有伤阴之弊。用疏肝理气药时,常选用辛轻清之品,如玫瑰花、蔷薇花、佛手花、月季花、泽兰叶,佐枸杞等养阴之品。又肝之阴阳与。肾阴阳互根互用,同源于精血。用药可用补肾阴助肝阴以制肝阳。如黄精,黑芝麻,熟地,菟丝子等。正是由于肝体阴作阳学说有着如此广泛的理论基础,因此才能对肝的生理、病理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对中医肝病临证有重要意义。
            3.4“静养心情”以顾“体阴用阳”肝体阴用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在藏象学说指导下归出来的生理病理特点。天人相应,肝应春生之气,而主生发,故整个脏腑的气化、气机的升降出入,必赖肝气的生发鼓舞。“凡上升之气,皆从肝出”。心静养动,则肝郁怒无源;节房以养肾。肾精足则以滋肝。故肝病诸证配合心理治疗,调摄精神,怡情达怀,也是肝病治疗中平衡“体阴用阳”的重要环节。


        6楼2009-11-14 20:25
        回复
          疏肝---麦芽,chaihu
          平肝--牡蛎,龙骨
          “肝体阴而用阳”的理论与应用
          --------------------------------------------------------------------------------
          “肝体阴而用阳”学说是对肝体与功能关系的高度概括。它涵盖着肝的生理、病理诸方面,同时,对审因论治也有重要指导意义。“体”指肝脏的本体,“用”则为肝脏的功能活动。以阴阳论,肝经为厥阴,肝脏通于春气,是阴阳变化的转折点。因此五脏之肝,实为阴尽而阳生、阴阳合一之脏。 
          一 “肝体阴而用阳”的体用观   肝以藏血为本,以气为用。一般而言,体指本体,即客观存在的实体;用指气,即肝脏的功能活动,也包括病理变化。中医从哲学的概念出发,借鉴阴阳学说的理论,经过历代医家体验和总结,对肝的认识逐步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肝体阴而用阳”的学说。那么,肝的体用观涵盖哪些内容呢?在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肝风》中指出:“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此文指出“肝体阴而用阳”的内涵,而且阐明了体用观、阴阳平衡观、养阴愈病观等。“体阴”与“用阳”的具体含义如下。“体阴”的含义:一是肝居膈下,位于腹中,属阴脏;二是指肝藏血,血属阴,肝脏必须依赖阴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为刚脏非柔润而不和。“用阳”的含义:一是从肝的生理功能讲,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按阴阳属性言,则属于阳;二从肝的病理变化看,肝阳易亢,肝风易动。肝病常表现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病机,症见眩晕、面赤、肢体麻木、易怒、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按阴阳属性亦属阳。同时,肝以气为用属阳,以血为本属阴,阳主动,阴主静,因而称“肝体阴而用阳”。这是对肝脏体与用,亦即其生理、病理特性的高度概括,也就是肝的体用观。 
          二 临床应用  理论之所以重要,就是它能够指导实践,中医学认为,脏象学说是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学的精髓。例如:肌无力症,根据脾主肌肉,充养四肢,肝主筋,肾主骨的理论,拟定肝脾肾兼顾治法效果满意。又如,根据肝为“罢极之本”,从肝治疗疲劳综合征而收良效。所以,治疗肝也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肝体阴而用阳”的理论,采用育肝阴养肝血之法。同时,再结合肝肾同源、水能涵木的理论,可采用肝肾同治或采用养肝、泻肝、疏肝、清肝等方法制约肝阳之升动太过,致肝火上扰头目等症。“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临床处方可养肝阴之体而愈肝之诸病。例如:1、肝郁证。多为情志抑郁,精神刺激,日久不愈而伤阴化燥,影响到体与用的关系,从而出现复杂的病理状态。可因郁滞的部位和性质不同而显现不同的病机和证候,如郁结于肝,则两胁胀满,或右胁下疼痛;郁结于肝经所过之少腹,则少腹胀痛,或牵拉睾丸坠胀;影响到冲任,则冲任二脉失调,症见月经紊乱或乳房结块胀痛等。治法均当养肝育阴、疏肝解郁,选基础方合丹栀逍遥散化裁而取效。2、肝阳上亢证。多由肝阴虚或肝肾阴虚发展而来,因肝阴不足,阴不制阳,潜降宁静功能减弱,而升动作用亢奋。或情志失调,暗耗肝阴,或肾阴不足,肝木失养等导致肝阳上亢,形成“上盛下虚”的病机,临床以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心烦少寐,甚则面赤、脉弦而数为主要表现。治宜养肝潜阳,选方以基础方合天麻钩藤饮化裁而收功。再如肝火上炎、肝风内动、失眠症以及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慢性肝炎、神经衰弱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均可治以养肝体疏肝用。因此,“肝体阴而用阳”的理论,对于指导临床的审因论治、拟法用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8楼2009-11-14 23:04
          回复
            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真神妙方也。
              或问生姜发汗,不宜常服,有之乎?曰:生姜四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多服散气,岂特发汗哉。
              或问生姜辛散,既能散气,似不宜常服,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少服则正气无害,又不可过于避忌,坐视而不收其功也。至于偶受阴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绕腹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捣碎炒热,慰于心腹之外,以祛其内寒也。
              《本草分经》:辛,温。行阳分,宣肺气,畅胃口,散寒发表,解郁调中,开痰下食,能散逆气,为呕家圣药。又能消水气,行血痹,辟瘴气。姜皮,辛,凉。和脾行水。煨姜辛,温。和中止呕,不散不燥,与大枣并用以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
              《本草思辨录》:生姜是老姜所生之子姜,干姜则老姜造成者。故干姜得秋气多,功兼收敛。生姜得夏气多,功主横散。干姜温太阴之阴,生姜宣阳明之阳。一脏一腑,亦治分母子。
              生姜气薄发泄,能由胃通肺以散邪。凡外感鼻塞与噫气呕吐胸痹喉间凝痰结气皆主之。惟不能治咳。小柴胡汤咳去生姜,痰饮门凡言咳者,亦皆无生姜。以生姜纯乎辛散,适以伤肺,不能止咳。太阳病表不解而有咳,如小青龙汤尚不用生姜,何论他经?乃肺痿门之咳有用之者,肺家邪实,非太阳之表病比,正不妨与麻黄同泄肺邪。厚朴麻黄汤有麻黄而不用生姜者,以脉浮则外达自易,已有麻黄散表,石膏清热,便当以干姜温而敛之。泽漆汤无麻黄而即用生姜者,脉沉则有伏饮在里,泽漆紫参辈之苦寒,所以驱之于下,生姜桂枝等之辛甘,所以和之于上,用麻黄则失之上散,用干姜则嫌于中守也。
              或曰: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真武汤,皆有水饮而咳,而一用干姜,一用生姜,一生姜干姜并用,何治之不侔若是耶?曰:此正方义当寻究者矣。小青龙汤外寒与内饮相搏,麻黄桂枝所以散外寒,细辛半夏所以蠲内饮,以芍药辅辛夏,则水气必由小便而去,此内外分解之法,不宜重扰其肺,使内外连横,故温肺之干姜,敛肺之五味则进之,而劫肺之生姜则退之也。射干麻黄汤喉中水鸡声,乃火吸其痰,痰不得下而作声,其始必有风寒外邪,袭入于肺,故咳而上气,与小青龙相似而实不同。彼用麻黄但搜肺家之伏邪,不必有桂。彼以辛夏蠲饮,法当温肺,温肺故用干姜;此以辛夏蠲饮,法当清肺,清肺故用射干。彼导心下之水走小便,故加芍药;此散上逆之痰在喉中,故加生姜。
              盖干姜不独增肺热,而亦非肺家散剂也。真武汤因发汗太过,引动肾水上泛,为悸、为眩、为身瞤,非真阳本虚,不至于是。为名真武,是表热不足虑,而寒水必当亟镇。附子补阳,白术崇土,所以镇寒水者至矣。驱已泛之水以归于壑,则苓芍不可无。散逆气、逐阴邪,以旋转其病机,则生姜尤不可缺。若寒水射肺而有咳,亦即治以肺咳之药加细辛干姜五味。咳非主病,与小青龙有间,故小青龙细辛干姜各三两,而此只各一两。生姜乃证中要药,不以有干姜而去之也。
              生姜泻心汤,有生姜又用干姜,以生姜治干噫、食臭,干姜治腹鸣下利也。通脉四逆汤,有干姜又加生姜,以干姜止利通脉,生姜散寒治呕也。
              生姜去臭气,通神明,其用全在于肺胃,而胃与脾以膜相连,故脾家气分有治之者,如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治腹胀是也。血分亦有治者,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腹痛是也。驱使之妙,不在一物而在全方,是故制方尤难于识药。
              姜枣调营卫与姜多于枣之义,详见大枣。其有生姜无大枣者,仲圣每与桂枝半夏橘红等物并用,重在鬯阳,故不取大枣之甘壅。
            http://www.med66.com/html/2008/11/li2519155371711180024590.html


            9楼2009-11-14 23:07
            回复
              • 113.67.167.*
              http://tieba.baidu.com/f?kz=610204605
              四圣心源


              10楼2009-11-15 22: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