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姆吧 关注:171贴子:5,105
  • 6回复贴,共1

说说《坛经》中的“ 无住无往亦无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六祖赞语),无住无往亦无来(这是六祖对法之自性的总结描绘。“无住无往亦无来”,说的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法”(其实是一切法)不生起于何处,亦不消失于何处,一切法常住,一如曾经。我们把这种状态名为“如是”。万事万物皆从“如是”来,而后又归于“如是”,便可称其为“如去”。法的这种“无住无往亦无来”的自性我们谓之“如来”。“如来”从此诞生了!所以六祖紧接着说“三世诸佛从中出”。),三世诸佛从中出(世为迁流。觉悟之能力为佛。过去、未来、现在为世。它们是“时”的世相。)。当用大智慧(悬崖撒手,自肯承当。),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因这一切皆因此物理身体于关联色相互相纠缠而起,所以老聃把“五蕴烦恼尘劳“称为“身患”。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织妄相成于此一身中,痴迷当中累计迷痴,贸易迁流,遂令世界互相涉入而纠缠不休。所以若想“打破五蕴烦恼尘劳”,首要就是“无我”。如何做到一切法“无我”,斩断这纠缠不休之结节,就是《坛经》从“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到本节所说之般若大智慧。具此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般若大智慧,当面对生死尘劳必如香象渡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五蕴:蕴,积聚义。佛教指人的色、受、想、行、识五种刹那变化的成分,由这五种成分的暂时结合而形成了“我”。分别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尘劳:烦恼的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能使身心劳惫。
三毒:指贪欲、瞋恚、愚痴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但是这三种烦恼通摄三界,是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最严重的,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所以特称为三毒。这三毒又是身、口、意等三恶行的根源,所以也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白话一下:善知识啊!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贵、最高上、最第一之法,这种法不生起于何处,亦不消失于何处,一切法常住,一如曾经。我们把法的这种状态名为“如是”。万事万物皆从“如是”来,而后又归于“如是”,便可称其为“如去”。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从此“如是”法中出生。具此大智慧,就会产生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的勇气,像香象渡河一样打破这自无始以来生就的习气。如是修行,必定能成就佛道,转变贪、瞋、痴三毒,成就戒、定、慧三无漏学。)——节选于婴孩读《坛经》随记(二)
()内文字,为婴孩读经心得
计973字


1楼2020-02-16 16:36回复
    你学佛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2-27 09:2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