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难念的经》周华健
选自:1997年版《天龙八部》主题曲
曲:周华健
词:林夕
吞风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
欺山赶海践雪径也未绝望
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情狂
凭这两眼与百臂或千手不能防
天阔阔雪漫漫共谁同航
这沙滚滚水皱皱笑着浪荡
贪欢一刻偏教那女儿情长埋葬
笑你我枉花光心计
爱竞逐镜花那美丽
怕幸运会转眼远逝
为贪嗔喜恶怒着迷
责你我太贪功恋势
怪大地众生太美丽
悔旧日太执信约誓
为悲欢哀怨妒着迷
啊舍不得璀灿俗世
啊躲不开痴恋的欣慰
啊找不到色相代替
啊参一生参不透这条难题
吞风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
欺山赶海践雪径也未绝望
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情狂
凭这两眼与百臂或千手不能防
天阔阔雪漫漫共谁同航
这沙滚滚水皱皱笑着浪荡
贪欢一刻偏教那女儿情长埋葬

后面的三首很好猜,吧友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的确,因为周华健做的金庸歌曲实在太好。
实际到了九十年代的金庸剧,香港已经是穷途末路,制作经费的不断缩减,演员的勉强拼凑,最主要的一点是,费力不讨好,在九十年代,没有一部金庸剧播出的时候获得年度收视冠军,反而是一些古装喜剧或是家庭情感剧更为观众喜爱,因此大手笔的武侠剧在香港从此销声匿迹,连配乐也是多使用罐头音乐。
可是即便如此,tvb优秀的团队,还是在苛刻的条件下交出过几份满意的答卷,而97版的天龙八部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这部在香港反应平平的剧集,在内地曾引起轰动,至今也是被推崇的难忘经典。
而这其中除却演员的优秀表演,周华健所创作的主题曲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很多人最初可能是觉得这么快又绕嘴的粤语歌有趣,才去反复的听,但后来才能咀嚼出个中的深意。实际这不是周华健第一次做金庸的曲子,而曲风很接近的更是两年前已经写过,那就是古天乐版神雕的《神话情话》。也是被很多粤语歌爱好者喜欢的一首歌。我个人也很喜欢,但并没有入选,因为我觉得那首歌把爱情描述的太过宏大,更像对情爱的一种史诗型颂歌,而不是杨过小龙女那样极其个别的特例型爱情。
可是《难念的经》似乎也跟原著没什么关系,为什么还会入选呢?
原因很复杂,我试着简单点说。
以前总有人对《天龙八部》的书名有疑问,后来都被科普了是佛教的一种术语,来描绘八种形态各异的神道怪物。
但金庸为什么会这么立意呢?
后来我发现,是场无心插柳的经典。因为这些年随着网络的发达,金庸六十年代连载版的原稿小说逐渐浮现在读者面前,里面的情节与设定都和现在大家知道的有所差异,甚至主要人物也有所增删,这点在早期小说里较多,而《天龙》的情况要好一点。
可是在金庸连载的版本的前言,我看到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都将成为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当然,他们是人而不是怪,只是用这些怪物作绰号,就像水浒中的母夜叉孙二娘、摩云金翅欧鹏。
由此可见,这部小说本来是一个有具体人设来迁就天龙八部立意的,可是后来的版本里,这样的痕迹已经被消除。因为金庸的格局越写越大,他发现,不一定要具体到每一个角色,整个书就是恩怨情仇,芸芸众生,一个大的扩写,就是所谓的“天龙八部”。
而这也是《难念的经》的意义所在,它并没有具体到每个角色的命运,歌词由林夕执笔,写的更有佛理,在立意上与原著的精髓又靠了一层,也正由于此,林夕所写的不多的武侠歌词从此在我心中取代黄霑的地位,成为第一人。他也许不如黄霑豪放不羁,却更能将情怀用文字精确到位的表达出来,而限于时代曲风的影响,黄霑所处于的黄金时期是与顾嘉辉老师合作的年代,歌曲无法做到这样的快节奏旋律,听众会接受不了,而且格律也更加严谨,难免有些刻板,林夕在一个恰好的年代,有了更好的作为,这是他的幸运,也是听众的喜乐。
金庸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从《射雕》时候的个人英雄主义,升华为了悲悯天下的度世情怀,有情皆孽,众生皆苦,参一生参不透这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