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吧 关注:7,381贴子:36,308
  • 5回复贴,共1

[文论]对霍桑的《故事重述》的评论(节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霍桑的《故事重述》的评论(节选)
《爱伦·坡作品导读》编者译
  上一期就霍桑先生我只匆匆说了几句,想的是这一期能谈得充分些。不过,篇幅仍很有限,所谈的与他著作的崇高造诣相比,肯定还是显得过于简单和随便了。
  这本书名义是故事集,却在两点上名不副实。这些作品目前已是第三次再版了。另外,它们并非全是故事,不管按常人还是法律上对这个术语的理解都是这样。其中好多篇都是小品文,例如:《尖塔观景》、《礼拜日家居》、《小安妮漫步》、《市镇水泵引出的溪流》、《收税人一日》、《闹鬼的心》、《姐妹岁月》、《雪片》、《夜的随笔》以及《海滩上的足迹》等。提到这两点主要是因为它们与著作本身特有的精致完美有些出入。
  上面所列小品,只能浅尝辄止了。它们都很美,却没有故事本身显出的那种润饰及修改的痕迹。一名画家一眼就会发现它们主要或主导的特征,并称之为恬静。作者并没有刻意追求这种效果。一切都是那么娴静、柔和,富有思想。这种恬静也许与高度的创见性同时共存,霍桑先生已证实了这一点。每隔一步,迎面而来的就是一组新奇的组合;而这些组合又从未超出娴静的范围。我们边读边体味着安宁;不过这是一种令人震惊的安宁,感觉就好像这些显而易见的想法我们从未想到或遇到过。在这一点上,本书的作者与兰姆或亨特或赫兹里特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极富独创性,可在思想的新颖方面却比人们普遍认为的差得多,他们的独创性至多只有一种华而不实令人难受的古雅之气,其中充斥着无凭无据的危言耸听的效果,使人流于沉思却难以得出满意的结果。霍桑的小品很像欧文的风格,只是更富独创性,修饰更少些;与《旁观者》相比,它们在各方面都强得多。《旁观者》,欧文和霍桑三者的文章都具有我们专门命名为恬静的安宁柔和的风格;但是,前两者的恬静风格是通过丢失新奇的组合或独创性而非其他方式而取得的,这种风格主要存在于以一种朴实地道的萨克逊风格对常识性思维所作的平静安详、朴素大方的表现之中。我们要费很大劲儿才弄得清楚它们所缺乏的一切,而在我们面前的小品文中一眼就可以明确无误地看出作者的轻松自在,毫不费力,在安详的、主题的明流之下还有一股流淌不息的寓意的强大暗流。
  简而言之,霍桑先生在这里抒发的是真正富于想象力的才智的结果,他的这份才智被爱挑剔的旨趣、抑郁的气质和懒惰情绪约束和部分地压制着。
  不过我们主要想谈论的是他的故事。故事本身,在我们看来,毫无疑问地能够提供施展极高才华的美妙天地,这要靠使用范围极广的纯散文形式得以实现。如果有人问怎样最有力地使用最高级的天赋,使之得到最佳展示,我们应该毫不迟疑地回答——在创作韵律诗的时候,不要超过可在一小时内读完的长度。只有在这个限度内才有最高水平的真正的诗歌。在这里谈论这个话题,我们只需要说,在几乎所有文学的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效果或印象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在阅读无法一次读完的作品时显然难以保持下来,读散文作品时,因其本身的特征,我们可以连续读很长时间,比有良好效果的读诗所持续的时间长得多。而读诗的时候,如果真正达到了诗情的要求,就必然引起灵魂的兴奋和升华,这一过程无法持久,所有高度的兴奋状态就必然是瞬间即逝的。因此一首长诗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而没有印象的一致性,最深层的效果也就无法实现。史诗是艺术感觉不完善的产物,所以它们现在已没有了市场。一首诗太简短可能会产生生动的印象,但这印象绝不会强烈或持久。没有一段连续的功夫——没有对意义的持续或反复的关注——它就根本无法触动灵魂。就像必须有水不断滴在石头上(才能穿透它)一样。德·贝朗热费劲写了不少好东西——文笔犀利,振奋人心——但就像所有渺小的物体一样,它们缺乏冲击力,也就无法到达诗情的要求。它们光彩闪烁,令人兴奋,但因为缺乏持久力,就无法产生深刻印象。过分简短往往会流于警句格言式的风格;不过写得过长罪更难恕,居中者最保险。
  除上面所说的诗歌之外,如果别人硬要我们指出一类创作,谈谈它究竟应该怎样最佳满足高级才华的需求——怎样为之提供施展才华的最佳领域——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指出这块领域就是散文体小说,这一点霍桑先生已在这里表明了。我们所说的是短篇散文体叙事文,可在半小时至一到两小时内读完。一般的长篇小说因为过长,还因为已大体陈述的某些理由,是难以被人喜爱的。因为无法一气读完,它当然也就失去了自整体性中产生的强大力量。在阅读的间歇,对世俗的关心总会表现出来,或多或少地改变,消除或阻碍对整部作品印象的形成。而且就连简短的中断本身也足以破坏真正的一致性。但在简短的小说中,作者却有能力贯彻他的全部意图,无论它是什么。而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灵魂就在作者的控制之下,由疲劳或打扰引起的内外在影响都不存在了。



IP属地:四川1楼2009-07-24 20:24回复

       要指出哪篇小说是这个集子中最好的还真不容易,我只能再说一遍,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很美。《威克菲尔德》技巧卓著,提起或讨论了一个古老的命题——一桩世 人熟知的事件。一个满脑子怪念头的男子想着离开妻子,二十年隐名埋姓住在她隔壁邻居家里。确实有这么一件事发生在伦敦。霍桑先生小说的力量体现在对迫使丈 夫做出这等蠢事的肯定或可能的动机的分析上,首先一点就是他为什么能够坚持这么久。一个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就建构在了这一主题之上。
      《婚礼钟声》一篇充满了大胆的想象——这种想象完全受个人旨趣的左右。最挑剔的批评家也难以挑出它的什么毛病。
      《牧师的黑面纱》是一篇大师级作品,它惟一的缺陷就是对常人来说,它精湛的技巧只是阳春白雪。人们会找出显见之意,而把隐含之意抹杀掉,他们还会认为牧师临终的教训传达了故事真实寓意;而黑染料(暗指那位“少女”)作案得逞,这一点只有与作者旨趣相投的人才会察觉。
      《希金博坦先生的灾难》一篇新奇活泼,技法非常娴熟。
      《海德格尔医生的实验》一篇想象绝佳,行文超凡,字里行间充溢着艺术气息。
      《白人老女仆》一篇因其神秘色彩,比《牧师的黑面纱》更加令人“不快”。要领会它的全部寓意,就连善于思考和分析的人都觉得很费劲。
      《三山之间的谷地》,要是不限篇幅,我们会全篇引用的——不是因为它比其他篇目显示出更高的才华,而是因为它可以作为表现作者特有才能的优秀实例。小说题材很平常。一
       个巫婆把远方及过去的景象搬到了一个送葬者面前。这种情形,流行的写法就是把不在面前的东西描写在一面镜子里,要不就是腾起一股烟雾,让这些形象渐渐显 露真容。霍桑先生则用听觉代替视觉来传达迷幻的形象,从而巧妙地加强了迷幻的效果。送葬者的头罩在巫婆的斗篷里,而斗篷神奇的褶缝里就传来了表示各种信息 的声音。整篇文章也都显出作家的才艺——不过正面的不像负面的多。不只是该做的全都做了,而且(这也许是一个更难企及的目标)不该做的,他丝毫也没做。每 一个词语都达意,而没有一个词语不达意。
      在《豪威的假面舞会》一文中,我们看到一些像是抄袭的内容——但这或许只是令人愉快的构思巧合吧。我们将所说的这一段引出:
      “他们看见,将军眉宇间微微露出一股愠怒,他拔剑向前,向披着斗篷的人影冲过去,这时对手连一步都没来得及挪动。
      “恶棍,露出你的脸来,”他叫道。“不许动!”
       “那身影,面对直指着胸口的利剑丝毫没有退缩,他郑重地停了一会儿,然后把遮住面颊的斗篷往下拉了拉,旁人还是无法看清他的面容,但威廉·豪威爵士显然 已经看清楚了。他坚定的表情变成了极度的惶惑,如果不算恐惧的话,他从那身影面前倒退几步,手中的剑也掉在了地上。”(参阅第二卷,第20页)
      这里的意思是,身披斗篷的人影就是威廉·豪威爵士自己的幻影或另一个自己;可是在《异述集》里有一篇题为《威廉.威尔逊》的文章,不仅意思差不多,而且表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我们摘录两段,读者可与上文作一比较。上文打点的字句,与下文细节差不多:
      “就在我转眼之间,小客厅的正面或说远端的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好像看到一面大镜子立在了原来根本没有镜子的地方;当我极度恐惧地走向它时,我自己的影子,面色煞白,浑身是血,也步履踉跄地向我走来。”
      “我说好像是这样,其实并非如此。带着临死的痛苦站在我面前的是威尔逊。他那张脸上所有突出而奇特的特征里没有一丝不跟我的一模一样。他的面罩和斗篷都摊在他把它们抛下的地板上。”(第二卷,第57页)
       这里我们不光注意到这两者总体构想相同,而且还有许多别的相同之处。两者里的身影都是观看者的幻影或另一个。两者的场景都是化装舞会。两者的身影都罩在 斗篷里。两者都发生了一场争吵——也就是说,双方说了一些愤怒的话语,观看者都很愤怒,最后都是斗篷和剑落在了地上。霍先生用的“恶棍,露出你的脸来,” 跟《威廉·威尔逊》第56页的那一段完全一致。
      关于这些故事,我们几乎没什么反对的话语可说。也许它们的语气太有点笼统或普遍——这是一种忧 郁神秘的语气。题材也不够多样。作品中没有显示出我们能够对霍桑先生高超的才能所指望的多面的才艺。但除了这些细小的例外,我们真的无话可说了。它们的风 格是纯朴的、精力是充沛的,超绝的想象使每一页显得熠熠生辉。霍桑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天才。我们只是遗憾我们杂志的种种局限不允许我们向他致以全面的赞誉之 辞,我们热切期望在其他场合再好好褒奖他。
      
      
      
      
    END
      

    作者: 熊荣斌 / 彭贵菊
    ISBN: 9787307056404
    页数: 347
    定价: 17.0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7-9-1  
      
    


    IP属地:四川6楼2009-07-24 21:07
    回复
      又谢谢楼主了!这篇也拿走了!英文看半天还看不完,还看不懂!


      IP属地:湖南7楼2010-03-17 11:40
      回复
        书我没有买,所以我不知道。最早是这在这里的。http://www.eapoe.org/works/criticsm/gm542hn1.htm


        IP属地:四川9楼2011-04-29 16:41
        收起回复
              对了,我忘记说了。 爱伦坡作品导读这本书,本来就是双语版的,里面已经包含了英文原文


          IP属地:四川10楼2011-04-29 17: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