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的遇到压力或挫败,产生失望、不满或怨恨的情绪感受,对未来感到焦虑,逐步形成负面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回避现实的风险和痛苦,在头脑中制造出一些假问题去解决,以表达负面情感、证明自己和消除焦虑。如焦虑、疑病、强迫症状的担心自己犯错、失败、生病、痛苦和被他人忽视、拒绝、否定、贬低、嘲笑、排斥、侵犯,反复的思虑、检查、求证、确认。这些症状本身就是灵丹妙药,在某些时候可以快速的缓解焦虑,在回避风险和痛苦这一方面,没有什么能比这些方式更为有效,只是症状会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影响生活。原因是:在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感到焦虑,并没有通过现实的途径解决问题,而是采用仪式化的症状缓解了自己的焦虑,现实问题依然存在,而且问题越积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大的压力和焦虑,也就需要更多的症状去回避风险和痛苦。到了这个时候,当事人就会想要控制自己不去思虑、检查以恢复正常生活,可是不去实施症状就会非常的焦虑,于是就进入与症状对抗或向症状屈服的往复循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