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无双吧 关注:150贴子:1,837
六经辨症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12-29 10:16回复
    证是本,症是标。阴阳者天地之大本,万象之经纬,直白地说就是坐标参照系。运用坐标参照系进行疾病分析的方法,才是辨证法!辨证解析的是病机、是共性、是本质、是理法,是疾病内在的抽象的体现。症候是疾病外在的具体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证是“一”,症是“多”,证是类(自相似性的集合),症是象,从辨证到辨症就是以一统多,以类取象的过程,理一分殊才能纲举目张。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12-29 10:32
    回复
      六经是人体空间的三维立体分形,人体的三维空间,实体性组织就是藏,藏为有,实体之间的空间就是府,府为无。府依附于藏而存在,就如同门窗依附于墙壁一样。藏府就是实有与虚无的分形,从人体到细胞,都是可以这样划分的,老子称之为“无为而无不为”,即无损分形才能无限分形。
      不读老子,不要说阴阳,就是藏府都搞不明白,张仲景又将藏府进行了三维分形,即三阳府与三阴藏,太阳府为人体外在之门户,阳明府为人体内在腔道,少阳府为实体夹层的隧道。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8-12-29 10:56
      回复
        内经是按生理解剖分形的,即五脏六腑,但生理解剖的历史应该非常古老,毕竟切割生物肉体这种活是人类饮食必不可少的。所以内经只是在继承前人的解剖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而已。
        但生理解剖属于有为分形,或者说是还原科学分形,它是具有局限性的,从器官组织到细胞再到基因,分形的单位越来越小,种类的数量也越来越繁多,对个体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楚,但对整体的认知却越来越迷惑,所以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8-12-29 11:12
        回复
          以现代生理解剖的知识看黄帝内经的生理解剖认知,不仅很粗糙而且很多都是错误的,无论用什么样的理由去辨护都是无力的,用的是还原科学的分形方法,而得出的却是臆想的结论,当然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所导致的,但今人仍抱残守缺就说不过去了。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8-12-29 11:59
          回复
            但只是从生理解剖的角度去看待黄帝内经的认知水平,也是不对的,因为生理解剖并不是真正的目的,而是为了契合五行理论的运用。
            首先五行理论是以四象为生成基础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老子的万物生成论,当然是取之于天圆地方这一宇宙论的方法论,即辨证法。“生”就是一分为二,可以用数的演变来表示整个过程,即道(0,1)→{1,2}→{3,4}→{5,6},这和现代数论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这是用的二进制。
            二进制起源于结绳记事,“--”表示阴结为1,“一”表示阳(无)结为0,有结表示离散,所以用一条中断的线段来表示,而结与结之间的线段是没有结的,所以用一条连续的线段来表示,这就是阴阳符号的起源及原始意义!阴阳都是同一条绳上的线段。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9-01-01 11:18
            回复
              二进制是逢二进位的,比如乾卦上中下三爻均为阳爻,所以表示数字0,兑卦上爻为阴,表示1,离卦中爻为阴,表示2,逢二进位,即从上爻进位为中爻,震卦上中爻为阴,即1+2=3,巽卦为4,仍然是逢二进位,阴爻从中爻进位到下爻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即0→1→2→3→4→5→6→7,后人称之为先天八卦,当然这才是正确的排序图。至于后天八卦就有点乱了,这与战国时期认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说法有关,不过和河图洛书一样,都是再玩数字排列的游戏,河洛是数字幻方,与后天八卦的穿凿附会而较,至少有点数理上的依据,所以更能为后人接受,但河出图洛出书或文王拘而演后天八卦之类的传说是不可信的,这些东东的历史只可能是战国时期。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9-01-01 11:35
              回复
                所以不懂二进制,连幼儿班的数数都搞不明白。古时数学知识才刚起步,如六十四卦就是一个8x8的乘法口诀表,不过是0到63,这仍然要用二进制去理解,因为只有二进制才能把加法与乘法统一起来,这包含了二者之间的生成逻辑,即连续性。
                连续性即递延而不离散的性质,比如从1推出2,就具有连续的逻辑性,如果从1推出3,这种跳跃式的推论就不具有连续性,也就是说缺乏逻辑而不能成立。
                所以在四与六之间,需要有一个过渡的环节来保证四与六的连续性,它就是五,阳生而阴生,即在结绳记事中,奇数用以表示连续性的过渡,而偶数才是表示阴结的。也就是说在四象与六爻之间,还需要五行来过渡才递延,才能保证变换之中的不变性,即一以贯之的逻辑性。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9-01-01 11:56
                回复
                  辨证法的数理方法就是二进制,一分为二(1,2)而有奇偶,奇者阳而偶者阴,再二分为四(3,4),三分为六(5,6),这种重复性操作即迭代,通过二分法可迭代生成整个自然数列,而自然数属于正整数,当然这所包含的哲学意义会很复杂,比如万物皆数;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道、数与时相耦者也……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9-01-02 12:55
                  回复
                    六经原于八卦,乾者纯阳,坤者纯阴,纯阳主生,纯阴主死,自生至死而有兑离震巽坎艮六卦,但这是从人生时间性周期而论的。
                    古人是时空合一的,即时间是空间的连续,六经辨证需要从空间来理解与运用的。
                    兑者口也,为人体之门户,称之为太阳经,其一阴居于上爻而开口于上。
                    伤寒论中的太阳病既包括汗窍(毛孔)的伤(中)风或(中)寒,也包括膀胱(尿道)的蓄水或蓄血症,即便是咽喉(呼吸道)的咳喘等不利,以及泻下(肠道)等等的病变,都归属于太阳经或兼归于太阳经!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9-01-02 13:10
                    回复
                      也就是说太阳经就是取于兑卦,主一身之门户,是人体与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大门与窗口,正所谓出入废则生机灭,所以太阳经尤为重要。
                      兑卦为1,排在六经之首,以其阳6而阴1,这与艮卦阴6而阳1是相反的,兑为阴气初生,艮卦为阳气将尽,阳主生而阴主死,阳尽则有死无生了。这是从数而论的。
                      阳主表主上,以其轻清而易升易浮,而头又为五阳魁首,其次是项背,这是从人体部位进行分形的,所以伤寒论: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句就是太阳经疾病的症候群。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9-01-02 13:27
                      回复
                        脉象在症候群中并不是很重要,而是病位!因为六经辨症需要确定的是病位!而脉象并不能完全作为病位确定的依据!
                        比如头痛肯定就有太阳病,项背强痛呢?是指靠近颈椎部位的背部强直疼痛。如果再往下呢?就不完全是或不是太阳病了,因为少阳或阳明也可能影响到这个部位,如心痛彻背或背心寒冷如冰,其主要是由胆或胃所引起的。
                        六经分形是从体位划分的,所以症候是六经辨识的主要依据,如果拿不准呢才需要结合脉象来判断,这就是难经所说的上工望而知之,下工切而知之,望闻问切并不是非得四诊合一。
                        望而知之谓之神,这是诊断的最高境界,不过现代诊断设备与技术才能够达到的,而不是凭肉眼就可能实现的。
                        闻而知之谓之圣,如果望诊尚不能确诊就需要进行闻诊,就是听患者的自诉其自觉不适的症状,如果还是不能决断就表示还有存疑,就需要进行问诊了,通过问答来决疑。这就是问而知之谓之工。
                        最后才是切而知之谓之巧,通过切脉来进行辅助判断。毕竟切脉依赖的是手感,需要通过脉象的深浅(浮沉)、有力无力(虚实)、缓急(迟数),即脉管与血液流动的具体情况来综合判断。
                        这种手感非常难,一斤半斤的可以掂量出来,一克半克的差异可能没有几个人可以掂量出来。即便是脉搏快慢也是以医生呼吸为时间尺度的,如一呼几博,这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所以大多行医数十年,仍对脉象只是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医取脉都是在装样子!
                        而最重要的是脉象只能用作参考!因为六经之病皆有浮有沉,有迟有数,有虚有实!并且脉数也未必定是热,脉迟也未必定为寒,无力之脉未必是虚,有力之脉未必为实……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9-01-02 14:10
                        收起回复
                          脉象越分越细,有意义吗?没有什么意义,所以陈潮祖老师说:浮沉分表里,迟数定寒热,有力无力辨虚实,此为大略,但也不尽然。
                          中医的诊断手段其实是以证侯为主的,本之于内当形之于外,望其形神气色而决其阴阳虚实,听其症候而决其六经,则大的治疗方向就可以确定下来了。毕竟中医讲究的是系统论治而不是还原到细胞分子水平的精准治疗方法。
                          还是多体运动的问题,分的愈细愈无解!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9-01-02 14:25
                          回复
                            离卦开口于中(爻),为阳明经,伤寒论中的阳明经其实是指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人体与腔肠动物都可以拓扑成为一段管道,管外壁就是太阳府所在的位置,管内壁就是阳明府所在的位置,也就是消化道。
                            所以伤寒论说:阳明病,胃家实是也,能食曰中(伤)风,不能食曰中(伤)寒。胃家是说胃系,食道肠道与胃是一家的。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9-01-02 14:38
                            回复
                              兑离巽三卦都是二阳爻一阴爻,阴爻开口于上为太阳府,开口于中为阳明府,开口于里为少阳府。
                              府为二阳一阴的结构,阳为虚而阴为实,三阳府为门户、腔道、隧道,有空虚而可以容纳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流通的空间。
                              三阳府对应的是兑离巽(1、2、4)三卦,而不是兑离震(1、2、3)三卦,乾兑离震为阳胜阴故为四阳卦,巽坎艮坤为阴胜阳故为四阴卦,这与藏府六经对应有了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才有了三阴独取少阴、少阴贵温的治疗原则。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9-01-02 15: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