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吧 关注:2,811,688贴子:58,575,024

Sony IER-M9 Review 评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Sony是一家非常有意思的公司,有着无数说不清的黑科技,让人啧啧称奇,具体就不再赘述。其拥有着自研动铁单元的XBA系列纯动铁耳机沉寂了许久,没有什么市场号召力,且一直没有旗舰级纯动铁耳机产品。
但是这种局面,在2018年8月9日的香港高级音响展上获得了改变,这一次他们发布了一系列新产品,其中就包括IER-M7、M9、Z1R这三款使用了最新自研动铁的耳塞,其中Z1R是一款圈铁,另外两款都是纯动铁多单元。我们木耳网于后来的成都试听会上试听了这三款耳塞,最终当场预定了认为声音最平衡的IER-M9,也就有了今天这篇评测。


1楼2018-09-20 18:48回复
    这是我们第一次以全新的方式开展耳机评测报告,所以可能有诸多不足之处望多见谅,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这款耳机到底听起来是个什么样子的东西。 首先是开箱,除外外包装内部就一个大黑盒子没啥好说的,简洁明了的工设。


    2楼2018-09-20 18:49
    回复
      打开会看到非常多的配件,不同型号的耳机套能够适应不同人的耳道以获得正确的听感,佩戴感也非常舒适贴耳,配件里同时还包括一条4.4mm TRRS插头的平衡线,可用于支持4.4mm平衡输出的播放设备。



      3楼2018-09-20 18:49
      回复
        M系列据SONY说法是一款“由专业人士完成的入耳式监听”,因为创作者对于自己想要的参考声音,比开发者要更为了解,所以M系列是SONY通过SONY MUSIC经过长期合作后获得的一款产品,于这个背景下,我们也可以认为M系列是基于日本现在音乐工程的回放音色走向,所设定的声音。


        4楼2018-09-20 18:50
        回复
          IER-M9外壳由镁合金制成,表面磨砂处理,面盖材质由一层碳纤维构成,做工非常的扎实稳定。


          5楼2018-09-20 18:50
          回复
            注意到外壳下的小突起了吗? 这是SONY为了舞台监听所设计的用于增强固定的受力设计,且除了导管以外,没有任何的透气孔设计,以达到更好的隔音性能。


            6楼2018-09-20 18:50
            回复
              在导管处还可以看见喜闻乐见的SONY入耳耳机的传(Zu)统(Chuan)海绵滤网,这种调音设计的身影从SONY的手机配塞一直传承到Just Ear。


              7楼2018-09-20 18:51
              回复
                耳机线的插针采用了SONY自家规格的MMCX插针,可升级SONY规格插针的升级线材,拔插非常的轻松,是我体验过最好的MMCX,但是耐久度就不清楚了。


                8楼2018-09-20 18:51
                回复
                  任何耳机的核心都是扬声器,SONY在M系列上采用了全新的自研动铁单元,而IER-M9是5单元。



                  当然我们更关心的是SONY的自研单元是否真的具有那么佳的频宽延伸以及非线性失真优势,是否和宣传的比起其他厂商的竞品来的更有优势,而并不会关心他在动铁上使用了镀银OFC线圈或者是镁合金振膜或者做了什么结构大改进之类的事情,因为对消费者更有意义的事情实际上还是看结果。


                  9楼2018-09-20 18:52
                  回复
                    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下IER-M9的一些基本构成,下面继续深入看IER-M9这款耳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款产品。作为一款耳机,我们先要考虑需要多少推力储备才能满足他标准听音声压聆听音乐,大动态以及瞬态不出现削顶失真,这对于挑选合适的前端耳放也是有帮助的。
                    首先M9是20欧(@1Khz)阻抗以及103dB/mW的灵敏度,我们可以计算他120dB SPL下需要多少推力,就可以知道我们需要多大的推力储备才能满足声音线性安定的表现。


                    10楼2018-09-20 18:52
                    回复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M9只需要约1Vrms以及50mW @ 20欧的推力储备即可驱动充分,如此低的功率储备需求,意味着即便是iPhone使用lightning线(1Vrms 39.79mW@25欧)就可以驱动得比较充分,相信SONY确实是为了照顾自家的小推力播放器而设计的(毕竟即便金砖也只比手机推力稍微好那么点嘛


                      11楼2018-09-20 18:52
                      收起回复
                        下面进入客观测量数据部分,由于只是部分测量样本,并不能代表整个产品的特征特性。


                        12楼2018-09-20 18:52
                        回复(1)

                          我们同时观察CSD(累积衰减频谱)可以得知M9的低频衰减是比较慢的,能量较大,具有较强的低频下潜感受,同时中低频部分的衰减较快,不至于产生拖沓的感受,中高频的衰减比较迅速,没有明显的振铃问题,这也是动铁做好的优势,无论是测量还是听感,高速的声音会让人觉得声音清晰明朗,高频容易出现安定的感觉。


                          14楼2018-09-20 18:53
                          收起回复
                            2.失真



                            从图中可以看出M9总体THD(Total Hamonic Distortion)失真不算严重,平均在1%以内,具有较少的失真峰,我们不会过分关注THD,因为实际听音乐,只要本身非线性失真不是特别严重,音乐信号可以基本掩盖掉非线性的谐波,即便大部分音箱的非线性失真也并不比耳机优秀,音色的主要差别主要源自频响和相位而非谐波失真。 但是互调失真却会对声音有显著的影响,会造成声音混杂等问题,我们测试M9的多音调互调失真,发现其还是有动铁容易出现的比较严重的互调失真问题,TD+N(Total Distortion)为0.79%,底层噪声多而密集,主要集中在高频,因此M9的高频声底很难非常的纯净,但需要明确说明的,这种成绩对于动铁来说其实不算特别严重,属于正常或者偏好水平。另一方面,单独看1khz以上区域的高频谐波失真并不如一些比较优秀的娄氏动铁单元的耳机高频失真表现,因为通常可以趋近0.1%而没有突出的失真。


                            15楼2018-09-20 18:54
                            回复
                              3.相位

                              M9具有常见多单元耳机不平直的相位特征,全频相位上的不平直会带来声场及结像的畸变,产生声音衔接问题,但M9已属于较好的情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木耳网其他多单元耳机的情况,M9没有出现类似高低频相位差180°以上之类的情况,总体上全频相位差比较小,听感上音色和结像是较为连贯得体的。



                              另一方面,M9的相位差可以通过观察EQ补偿平直后测得的方波得到结论,因为相位差的存在,其频响很难真正的补偿平直,这是因为多单元耳机的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相位特性,最终导致方波出现扭曲,但M9在多单元里总体算是不错的,体现了大厂的设计功底,一些基本问题不会犯。


                              16楼2018-09-20 18: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