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的晚上,无风无雨,月色清润而柔淡,蒙着薄如轻纱的浮云,更显朦胧。
巴蜀大地上多数人还在沉眠,这些人有的是寻常百姓,有的是达官显贵,也包括那龙椅上的九五之尊。大抵一国之中还在亮灯的,唯有丞相府那间积满卷宗的书房了。
而比刻,蜀中人民奉若神明的诸葛丞相正茕然立于庭院,观那月光掩不尽的寥落星辰。素色衣衫披着如银的月华,映出几分暗夜的孤独。
在这个本该美好祥和的夜晚,他写下了一戾气深重的字:“诛。”诛的却不是宵小狂徒。做出这个诀定他并没有犹豫,却在写罢表章后盯着竹简出神许久,不会后悔,却难免心中苦涩。
不由就忆起当年。
忆当年,当年呵……
那一日君臣两人对坐手谈。
春光正好,林间光影斑驳,姹紫嫣红开遍,清风徐掠而过,偶尔携着落英,添了几分温馨。本该是极好的风景——如果不是老皇帝病入膏肓的话。
坐在皇帝对面的自然是丞相,与皇帝的垂垂老矣游丝一线相反,素袍的白衣人迎着暖意盎然的赤日,恍若漫漫黑暗中的一缕晨曦,又仿佛是青松,遇强则强,傲然俯瞰人世间,让人看见他就看见了希望。
修长白皙的手指拈起一枚棋子落下,珠玉相击,清脆地一声响。他盯着自己刚刚落下的子,十分突兀地言:“陛下当年携民渡江,不只是难舍百姓吧?”正执了棋准备落的刘备愣怔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他指的是什么,不由奇怪:“孔明如何想起此事?”
问题出口,两个人却是一同坠入那段荣辱与共的岁月。
彼时卧龙先生二十四岁风华正茂,左将军壮志擎天豪气满怀,因着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共谋江山。
那日闻得曹兵压境,刘备眉头紧皱,不由自主地看向身侧,众将的目光也随之转了过去。不知不觉中,这个年龄比在场任何一个人都要小的军师已经成了整个左将军属的主心骨。
诸葛亮摇了摇羽扇,面容没有其他人那么凝重,但也绝对谈不上轻松。
“樊城留不得了,主公,亮以为我等应该急速退入襄阳。”
众人称是。
却不想满城百姓闻得刘皇叔要走,民情沸腾,皆愿随军。
这下众人犯了难。
刘备犹豫了一下道:“既是百姓愿随,我等便携百姓同行吧。”言罢有些惴惴不安地瞄了一眼诸葛亮。
年轻的军师皱了皱眉,思虑再三还是上前一步道:“主公,亮以为不妥。”
刘备投去询问的目光。
既然开口了,他就不会吞吞吐吐。诸葛亮敛容,端端正正地行了一个礼:“百姓所以愿随主公流徙者,盖因曹贼有屠城前事,然今之情形不与昔日徐州同,曹贼始降荆州,正当以得仁心为首务, 滥杀无辜,非智者所为。曹贼帐下不无明士,岂会不知?二者,百姓随军,我军必不得急行,若为曹贼所追,短兵相接,军民无异皆受敌击,是本欲救民反害之,是以亮以为,主公当留百姓于此,曹贼来此必先张榜安民,无损于民生,我等亦可退守襄阳。”
刘备难得没有立刻表示“军师说得对”,面上微微露了一点犹豫,被诸葛亮看在眼里。
诸葛亮于是微微躬身:“主公向来高瞻远瞩,想必自有打算,亮之言毕竟片面,我等应遵主公之令。”
几句话轻轻松松解了围,将这一篇揭过,便不再有人提,依着刘备的意做了,因而有了流传千古的携民渡江的佳话。哦,也许兵败当阳的时候有人想起,只是诸葛亮本人仿佛忘了一般,旁人自然也不会议论。
再念,万水千山,沧海桑田。
刘备不明诸葛亮为何在今日重提旧事,且还是这样的旧事。
诸葛亮只是盯着棋盘笑,目光凝在一点,又好像散向四周。
“如亮所言,携民渡江,军民混于一处,曹军难免误杀百姓,可正因为如此,曹军也不敢斩尽杀绝,我等便可保存兵力,是也不是?”
刘备愣了一愣,抛子长叹:“孔明,我原以为你不知道……也对,这世上还有你卧龙先生不知道的事吗?只是……”
诸葛亮听他顿住轻轻笑了一声:“主公忐忑什么?以为亮会因此而厌弃主公?”
刘备这一次却是为这久违的称呼而愣。
诸葛亮看着他,星眸中荡漾着波光。
“亮固然求仁德之主,可也并不欣赏宋襄公。若是我们不能保存实力一统天下,曹操孙权不忠不信不仁不义之辈如何能还百姓一个太平人间?”
“若有一日,亮亦不得不以忠义之士、无辜之人为享祭,亮亦无悔。是非功过,且让后人评说。”
巴蜀大地上多数人还在沉眠,这些人有的是寻常百姓,有的是达官显贵,也包括那龙椅上的九五之尊。大抵一国之中还在亮灯的,唯有丞相府那间积满卷宗的书房了。
而比刻,蜀中人民奉若神明的诸葛丞相正茕然立于庭院,观那月光掩不尽的寥落星辰。素色衣衫披着如银的月华,映出几分暗夜的孤独。
在这个本该美好祥和的夜晚,他写下了一戾气深重的字:“诛。”诛的却不是宵小狂徒。做出这个诀定他并没有犹豫,却在写罢表章后盯着竹简出神许久,不会后悔,却难免心中苦涩。
不由就忆起当年。
忆当年,当年呵……
那一日君臣两人对坐手谈。
春光正好,林间光影斑驳,姹紫嫣红开遍,清风徐掠而过,偶尔携着落英,添了几分温馨。本该是极好的风景——如果不是老皇帝病入膏肓的话。
坐在皇帝对面的自然是丞相,与皇帝的垂垂老矣游丝一线相反,素袍的白衣人迎着暖意盎然的赤日,恍若漫漫黑暗中的一缕晨曦,又仿佛是青松,遇强则强,傲然俯瞰人世间,让人看见他就看见了希望。
修长白皙的手指拈起一枚棋子落下,珠玉相击,清脆地一声响。他盯着自己刚刚落下的子,十分突兀地言:“陛下当年携民渡江,不只是难舍百姓吧?”正执了棋准备落的刘备愣怔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他指的是什么,不由奇怪:“孔明如何想起此事?”
问题出口,两个人却是一同坠入那段荣辱与共的岁月。
彼时卧龙先生二十四岁风华正茂,左将军壮志擎天豪气满怀,因着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共谋江山。
那日闻得曹兵压境,刘备眉头紧皱,不由自主地看向身侧,众将的目光也随之转了过去。不知不觉中,这个年龄比在场任何一个人都要小的军师已经成了整个左将军属的主心骨。
诸葛亮摇了摇羽扇,面容没有其他人那么凝重,但也绝对谈不上轻松。
“樊城留不得了,主公,亮以为我等应该急速退入襄阳。”
众人称是。
却不想满城百姓闻得刘皇叔要走,民情沸腾,皆愿随军。
这下众人犯了难。
刘备犹豫了一下道:“既是百姓愿随,我等便携百姓同行吧。”言罢有些惴惴不安地瞄了一眼诸葛亮。
年轻的军师皱了皱眉,思虑再三还是上前一步道:“主公,亮以为不妥。”
刘备投去询问的目光。
既然开口了,他就不会吞吞吐吐。诸葛亮敛容,端端正正地行了一个礼:“百姓所以愿随主公流徙者,盖因曹贼有屠城前事,然今之情形不与昔日徐州同,曹贼始降荆州,正当以得仁心为首务, 滥杀无辜,非智者所为。曹贼帐下不无明士,岂会不知?二者,百姓随军,我军必不得急行,若为曹贼所追,短兵相接,军民无异皆受敌击,是本欲救民反害之,是以亮以为,主公当留百姓于此,曹贼来此必先张榜安民,无损于民生,我等亦可退守襄阳。”
刘备难得没有立刻表示“军师说得对”,面上微微露了一点犹豫,被诸葛亮看在眼里。
诸葛亮于是微微躬身:“主公向来高瞻远瞩,想必自有打算,亮之言毕竟片面,我等应遵主公之令。”
几句话轻轻松松解了围,将这一篇揭过,便不再有人提,依着刘备的意做了,因而有了流传千古的携民渡江的佳话。哦,也许兵败当阳的时候有人想起,只是诸葛亮本人仿佛忘了一般,旁人自然也不会议论。
再念,万水千山,沧海桑田。
刘备不明诸葛亮为何在今日重提旧事,且还是这样的旧事。
诸葛亮只是盯着棋盘笑,目光凝在一点,又好像散向四周。
“如亮所言,携民渡江,军民混于一处,曹军难免误杀百姓,可正因为如此,曹军也不敢斩尽杀绝,我等便可保存兵力,是也不是?”
刘备愣了一愣,抛子长叹:“孔明,我原以为你不知道……也对,这世上还有你卧龙先生不知道的事吗?只是……”
诸葛亮听他顿住轻轻笑了一声:“主公忐忑什么?以为亮会因此而厌弃主公?”
刘备这一次却是为这久违的称呼而愣。
诸葛亮看着他,星眸中荡漾着波光。
“亮固然求仁德之主,可也并不欣赏宋襄公。若是我们不能保存实力一统天下,曹操孙权不忠不信不仁不义之辈如何能还百姓一个太平人间?”
“若有一日,亮亦不得不以忠义之士、无辜之人为享祭,亮亦无悔。是非功过,且让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