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这两本书,还有交叉的地方。
你要是看《鹿鼎记》的一些回目词:“春辞小院离离影,夜受轻衫漠漠香”,“金剪无声云委地,宝钗有梦燕依人”……
你还以为这是《红楼梦》的回目词。
你还会发现,《红楼梦》里的一些话,用来形容《鹿鼎记》,简直无比贴切。反过来也是一样。
例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相逢,用《鹿鼎记》里的话说,就是“最好交情见面初”。
而韦小宝的人生故事,用《红楼梦》的话说,是“鲜花著锦、烈火烹油”,“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的调子,是所谓“阆苑仙葩,美玉无瑕”,最后才知道,结局是鹿鼎里说的“事到伤心每怕真”。
《鹿鼎记》的调子,是所谓“地振高冈,门朝大海”,吹了一本书的牛,终于才知道是红楼里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六
这两本书,气质完全不一样,但又很相像。
《红楼梦》和《鹿鼎记》,一开始都是在给你讲开心的事、有趣的事、快活的事。
一个老是聚会、游园、过节、喝酒、行令,一个老是整蛊、恶搞、泡妞、赌钱、耍滑头。
可是,当这些开心慢慢积叠起来,当这些欢笑声慢慢堆垒起来,不知道为什么就变沉重了,开始萧条起来,苍凉起来,沉郁起来,透出一股巨大的无奈和悲伤。
《红楼梦》到了第七十五回,全书过大半的地方,终于“异兆发悲音”了。
冷清的家族夜宴上,人们发现以往快乐、豁达的贾母“堕下泪来”,一股悲凉终于无可阻挡地袭来了。
同样地,《鹿鼎记》到了第三十四回,全书过大半的地方,也终于借天地会好汉的口,唱出了“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了。
在大江上的凄凉风雨中,就像贾府人忽然发现贾母哭了一样,韦小宝也忽然发现,平时意气风发的师父陈近南居然“意兴萧索”了,居然“两鬓斑白、神色憔悴”了,而且还“老是想到要死”了。
这时,一种巨大的无奈感忽然吞没了你,它充塞天地,每个人都无处藏身。之前一切的欢笑、一切的恶搞,都在加剧着这种悲凉。
之前那些欢笑着的人,那些意气风发的人,不管怎么“地震高岗、门朝大海”,怎么“鲜花著锦,烈火烹油”,最后都飞鸟各投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好书总是那么相似。没有人教曹雪芹这样写,也没有人教金庸这样写,但他们就是这样写了。
所以说,伟大的作品,往往都是复调的。
而且往往都是短暂的喜剧,永恒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