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逢欢喜吧 关注:45贴子:1,282
  • 7回复贴,共1

乍逢欢喜:关于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欲求天仙者。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5-04 16:22回复
    存一些关于道家和道教的资料。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5-04 16:23
    回复
      【二】《静心诀》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万变犹定、神怡气静。虚空甯宓、浑然无物。无有相生、难以相成。份与物忘、同乎混涅。天地无涯、万物齐一。飞花落叶、虚怀若谷。千般烦忧、才下心头。即展眉头、灵台清幽。心无挂碍、意无所执。解心释神、莫然无魂。水流心不惊、云在意具迟。一心不赘物、古今自逍遥。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5-04 16:30
      回复
        【三】《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
        ——正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道是至高无上的,是在没有天地之前,有一个没有形状的最高能源,《道德经》中说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世间万物都是由她所生。《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天地万物皆为“道”的化生,故注称“大道”。她是不可名状之物,而又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
        无形:视之不见。
        生育:育,养育,长养阴阳,所以叫生育,阳为清,上升为天,阴为浊,下降为地,此言大道是永恒不灭的,天地万物,都是从她而生,由她所养,最后由她化解,她是万有之源,万化之本。所以说她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至高无上,极尊至贵的道。无情:没有偏爱及私情。
        运行:旋转运行,此处指化生万物。日月:指日月星辰及世间万物。
        此句言人有喜、怒、哀、乐等表现,都是从一个“情”字中而来,然而不可名状的大道,虽然万物都在她的包容之中,但她则是一视同仁,没有半点偏爱和私护,在大宇宙中旋转运行,没有止息,也没有偏差,试想这种充沛的能力及行为,是谁给她的呢?那就是没有一分一毫私情的大道。)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无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所以叫无名。《道德经》云:“道常无名。”无名指有功而不为名的意思。《道德经》又云:“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不有指不为已有,也是指无名之意。
        长养:生长养育。
        万物,指世间万事万物。
        此句言大道自生万事万物而不为已有的博大胸怀和无私。)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吾,即我。(此句言大道是万事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根源,就连太上老君都不知道怎么称呼她,给她定称,就勉强称之为“道”。《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5-04 16:40
        回复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神,此处指人的元神本性,来自无极中的真阳之灵。心,元炁结成的东西,圣人云:“声色不止神不清,思虑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兮神不灵,神不宁兮道不成。”七情六欲,是识神著了外境而生之贪念,元炁所结成之心,本来也是好静,但贪欲之念一起,牵动一心,就不再平静了。此句言人的心神本来清静,都是因世欲之事干扰,而使之不清静。)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遣,去除。澄,澄清。此句言人能去除七情六欲,内守元和自然之炁,内心自然而然就会安静,七情六欲就不能存在。古仙云:“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六欲,指六根,六根指眼、耳、口、鼻、心、意。欲,染著之貌,情爱之喻。观境而染,谓之欲。所以眼见耳闻,意知心觉。世上之人如果能断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虑,而安其神,那么六欲自然而然就会消灭不能存在。
          三毒,指身、心、口。人有身时,身有妄动之业。心有妄思之业,口有妄语之业,又说三毒为三尸,上尸彭琚、中尸彭瓒、下尸彭矫。上尸好华饰,中尸好滋味,下尸好淫欲。人若能断其华饰,远离滋味,绝其淫欲,去此三事,就能使毒消灭,三毒既灭,就能神如炁畅,自然清静。)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所以不能够做到的,指人心被名利、声色、滋味等所动,性乱情惑。为心未澄,指心不能澄清。
          欲未遣也,指欲不能去除。
          此句言人心迷惑未断,心有所染,不能穷尽妙理。)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人能断情、绝贪、去欲,即无三业之罪,使心处于形内,不能够从外形上看到心内世界,心无其心。即无心可观,无心可观则无所用,无所修。就达到清静之道了。)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形由心主宰,心由形表现出来。形无主就不能安静,心没有形表现出来就不存在,心处于内,形见于外,内外相承,不可相离。心离开形体,叫做无心。无心,也就无形,所以叫做形无其形,形无其形就合于道。老君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物,道之妙用,非世间的一般物体,五行造化谓之物,块需然有凝谓之形。凡是有形质的,都是后天之物,物无其物,谓之真,真空也。《道德经》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又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此句言修道之士,应当认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而放下后天有形的假物,如此才能修道成真。)
          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三者,指心、形、物。空,道之用。此句言凡夫俗子,都执著身、心、外物三种东西,而学道的人,又常常执著外面的法界,内里的元神,远处的神通,以至“凡”能证“圣”,“圣”不能成“神”。
          如果能摒弃这些,使大道赋予了神性,即可超凡入圣了。再进一步修炼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的高上境界,即是真空的境界了。)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空,真空。空有两种形式,有大空,有小空。此二空惧无即自然不染正性,以成真道。观空也空,大道无象,空也有空象,应把此空象也加以忘去,则真空之境更加真实。空无所空,凡居有质,都凭借大道而成形,一切物类,都是从道而产生。大道坦然常存于物,非为断灭也。)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大道没有穷尽,修道到了空也没有处所之后,空也没有了。如果仍然有空,就不能达到无的境界,再进一步做到无之又无,就无也不存在了。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无无,无执。世间万事万物,都归于无,功夫到了无也没有的地步,就万法都空了,达到湛然而又圆满的真本,即成真道了。)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寂到了尽头,连寂都不存在了,就到了无为、无事、无欲的境界,自然成道了。)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静,自然无欲。求静必须先遣欲,有欲则患生,无欲则无忧,无忧则可进入真静。)
          真常应物,
          (真,体无增减谓之真。常者,法也。常能法则叫真常之法。法则真常应物,随机而化导众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依旧“寂然不动”。才能真常应物。)
          真常得性。
          (凡欲得成真性,须修常性而为道性。得者动也。动其本性,谓其得性。)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事来则应”,常应则无所不应。常者道体也,应者灵机也。言道体可以随机而应万变。“事去则忘”如浮云过空,云过则天又清又静。可知,不管天之有云无云,而天体本净,不管心之有事无事,皆可常若无心,无心之心,是为道心,是为真心,真心乃清静无染之心,也即可应万境万变而永恒不变之心。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真道,指清静之性。真,即为道。此句言经中不言,令人须假性修,渐进而成真。)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言既入真道,名悟修真。炼凡成真,炼真成神。)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5-04 16:53
          回复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虽然从名目上说,似乎是得到了道,但其实道为天地之本源,宇宙之原动力,大自然之规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太上无极大道,本无得无失,无形无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故曰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化,返以守真谓之化。化,迁变之义。逐换应见之名,化别种种,应见容仪。有无莫测,透化时人。透化者,指事为喻。恒劝开悟教道之名。普令后学之人。舍恶从善,惜身保命。故要归于圣教。只有太上西化流沙,八十一国,亦法视相,或见大人,身千丈;或见小人,身长丈八。变见无方,易形改号。或曰金仙,或曰梵仙。随方设化,同体异名。教人修道,去妄成真。乃立清静之教,是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凡学仙之人,若悟真理,则不以西竺东土为名,分别六合之内,天上地下,道化一也。若悟解之者也不以至道为尊,也不以众教为异,也不以儒宗为别。能悟本性,非分别所得。但能体似虚无,常得至道。归身内修清静,则顺天从也,名合人事,可以救苦拔衰。以此修持,自然清静。人能清静,至道自来,不求自得,不学而成。清静自然,圣道归身,所以说可传圣道。)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5-04 16:54
            回复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上士,有修为有涵养的上等智慧的人,是上德派生的。
              下士,指修为涵养各方面都次于上士的人。
              争:求静,执有之意。
              此句言有修为有涵养的上等智慧的人,不与外界争胜争强而自强。这是上士所获得的福炁,而下士由于一味争取身外之物,而失其内在真性,终使神丧炁绝,一无所获。)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德,是道所表现出来的,通于道。经云:“道之在我即为德。”又云:“德者得也。”德的体性特征都同于道,道无形无象,含而不露,空虚而无迹象,却无所不有,无所不在,无所不为,无所不成。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却不自恃、自彰。这种特征表现在人身上,就叫“上德”。上德和常德一样,是内在的、实质的、无形的、自然的,而不是外在的、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因而,无形的道是大道,无形的内在之德是上德。而下德之人,一味追求有为之法,飘流浮于开、情之间,自以为是,无法突破小我而进入无我的高上境界。)
              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执著:指执德、下德。
              道德,指通变无方,存亡自在,应见即用,能尊能贵,悉皆自然。
              此句言下德之人,故执诸相,行流涉于有为,是不懂事理,不懂道德的人,不能成道。)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妄,动。情浮意动,心生所妄。动,乱思,因妄乱了本性。
              此句言一切众生不得真道的原因,都是被情染意动。妄有所思,思有所惑(惑,感其情而妄动于意)。
              意动其思而妄生于心。人一但有了妄动之心,自然不能清静,又说妄动即亡。都亡失道性。所以说逐境而感情妄动,不能得到真道。)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惊,指心之极畏,不只指尽惊。惊有两种情况,一指内修清静,忘了形而惊其神;二指外习事情,劳于心而惊其形。
              此句言外又既惊其形体,内诱自然惊于其神。想要心神安静,就要外欲不生,欲不能生,自然清静。)
              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人如果惊其神,外就有所著于境,内里就失去正性,也可理解为道贵守一,不可著于万物而惊其神。)
              既著万物,即生贪求。
              (贪,过分追求、偏爱。有两种情况:一是贪于世事,外求华饰欲乐,这种情况为阴咎,不合于阳,就不能清静,是为沉滞;二是贪于进修穷寻真理,坚求至道,这叫内贪。
              这种情况属于阳,能体道合真,自然清静。)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贪求外事,要渐渐断除;贪求内事,要勤勤修进。虽然是内求至道,也不可以固执,如此也能生烦恼。
              这里的烦恼也分两种情况,有轻重之分,一是轻烦恼,二是重烦恼。轻烦恼是贪求至道,这种情况也生烦恼。二是外求世法,名重烦恼。轻就合阳,所以叫清,重即合阴,所以叫浊。虽然分了轻重,但两者这间又是相对的。贪就会生迷惑,但是要舍重弃轻,内守元和,湛然不动,所以叫怀道抱德了,自然而然就淳朴了。)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浊:染。辱:污。
              流浪:指反复。
              苦海:苦的大海,海指大。
              此句言人的身心逐于外物,忧苦自然而然就产生而扰乱自身,在生死之间反复,永远不能脱离轮回,流浪于苦海之中。忧苦的事不能够休止,都是出自人心造作的。学道的人,都内守其一外除其想(一,指身)。圣人云:“存三守一”。(三,指精、炁、神。)但守其身,必存于三。所以《西升经》云:守身不失,常存也,专守其一,不生妄想,即免于苦海,沉沦忧苦,不著于身。心自然解脱,自然清静。)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真道是常存的,无时不在,不生也不灭,她外包天地,内入毫芒,运行日月,长养万物,人能悟解,自然而得,得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道。所以太上说,人能觉悟,悟则本性,谓之得道也,所得到的道不是大道,大道是难求难得的。经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又云:“道本无形,莫之能名,得悟之者,惟已自知。”善人常能守于清静,都是得到真道的人。)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5-04 17:00
              回复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诵此经万遍。
                (葛翁,此指葛玄。三国时方士,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抱朴子·金丹篇》称,他曾经从左慈学道,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炼丹经书,于阁皂山修道,常辟谷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后世道教尊称为“葛仙公”或“葛仙翁”,又称“太极左仙公”;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明清时,道门和民间又常称葛洪为葛仙翁。仙翁,祖代求仙,皆成真人,仙翁初入道之时,居长白山,或居东岳,自后遍历名山,殷勤求道,成道之后,隐迹潜形,惟值得留经教于世,劝悟后学之徒,凡言诵此经万遍者,即万行圆备,圆满之意。
                又说,万遍道备,飞升太空,万神之备,万遍既周,乃成清静之道。)
                此经是天人习,不传下士。
                (天人,极阳之仙。天仙者,碧落飞腾,游行自在,两腋有毛羽,也叫羽客。凡是天仙羽客,住于三清之上,常行于经法,也不轻传下士。世人苦修天人之行,即谓天上人。凡欲修学之士,何不诵习此经,日有进修三业,若无退慢之心,是有进无退之士,也不令经传下士。圣人云:“经法流行于世,学人若遇须当宝而贵之,不可轻世,如逢贤士,有心即授,有善即传。”)
                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
                (东华帝君,又名木公、东王公、扶桑大帝,与丹灵、黄老、皓灵、玄老并称“五方五老”,他掌管男仙名籍,男人成仙必谒东王公,女于成仙必谒西王母。此句言仙翁得受此经(清静经)于东华帝君,也是不轻传于下士的。)
                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
                (金阙,指天庭。金阙帝君,经书中说法不一,有经称是太上老君。有经称是太上老君随方设化,或号天皇大帝,或曰太一救苦天尊,或号金阙圣君。此意指上圣帝君都宝秘此经,何况后学传授修持讽诵,还不更加崇仰而学修。)
                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
                (西王母,即王母娘娘、金母。是道教诸女仙之尊神,女仙之首,凡女人成仙必谒“金母”。此句言金阙帝君受此经于西王母之时,也是不轻传下士的。)
                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
                (口口相传,指古圣人传授经法,都是内藏心腹,秘受经文,流通行化,并不记文字,就不被世人所能见到。自从仙翁以来,书写下了此经,传于下世,普遍流行,是要拔度后学之人。)
                上士悟之,升为天官。
                (上士,外炼形质,内养精神。外和其光,而同其尘,内修功而保其元炁,元炁是神之母,人能常存于元炁,下保于丹田,上固于泥丸,中守于绛宫,这样保于三元,内养于神。(神,炁之子。形,神之舍。神是身之主,身无主则不安,形无神而不立。)上达之士,常服日精,保于下丹田,饮月华,保于脑户。(脑户,指泥丸上丹田,属阴。所以用太阳精炁保之。)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能恃日月二景,扶身形而行之,必升为天官。五云五炁,是五行之正炁。凡上道之人,五脏既真,五脏炁自生五行,真炁化成五云,扶其形质,上游三界(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下游十方(十方,指四维、上、下。)。三界十方俱无滞碍,然后升入上清,得位为天官之号。)
                中士修之,南宫列仙。
                (凡学道之士,先顺炼肌,谓之宝玉(玉,指骨)。炼肺保津,谓之炁。(金,指肺。金石,指肾。丹,指心。)安心息气,保于。肾脏,乃得延年。不是世间金石宝玉。这里所谓的金石,能保人性命。另据图南子云:如何外宝?即先要内保。如果能内保于性命,然后上参于上清圣文。(圣文,指上清秘宝之书。)下达玄微。(玄微,指下元肾)又据上清经云:南方有丹灵天,内有蕊珠宫,宫内有一真君号灵天君。又据是朱阳宫或朱陵宫。宫的一处有炎炎火炼池,池有七宝宫殿。也称紫阳宫。如果有下达之士,学道成功的,得到司命真君认同,录下姓名,奏上南宫,就得为仙宫之号了。)
                下士得之,在世长年。
                (下士不能绝利一源,都求资身益命之道,或服灵药,或饵丹砂,或休名弃位,或淡静安神,或依倚林泉,或藏迹于朝市,内修至道,外合五常,或隐或见,体道合真,如斯不退,尚保延年,何况高士英贤,隐于嵩谷,学神人餐药而得白日升天。何故后人不能专至,即今西岳华山,山居隐士,丁陈二人,在世延年注名以入仙位,况后人不能相效,故举此数,喻乃明至道无偏求者必达。故本经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色界在二十四重天,无极云誓天为色界,其帝君号名飘驽穹隆。太素秀乐禁上天为无色界,帝君名龙罗觉长,此名三界,乃指天地而言,此为外约大纲之说,若喻人身而言,三界即三丹田。下丹田为欲界,中丹田为色界,上丹田为无色界。所以经云: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上清经》云:大罗天在三十二天上。《灵宝经》云:三界之上,渺渺大罗,大罗之境,惟有三清宫阙。莫不上圣高尊游于其上。学道人若先修内行,保学道人若先修内行,保固守于三元神,三元神俱备,自得升天,游行三清之境,出入金阙之前,朝拜太上、得为真人。故曰:升入金门。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5-04 17: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