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吧 关注:26,341贴子:207,666

【分享】易中天——老子辩证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分享】易中天——老子辩证法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4-20 21:16回复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4-20 21:19
    收起回复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4-20 21:29
      收起回复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4-20 21:31
        收起回复
          哲学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4-20 21:31
          收起回复
            本文链接如下:
            https://mp.weixin.qq.com/s/6urhDAJwDu0WCMDTAvuTxw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4-20 21:32
            回复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世上本没有路,一个人来回多走几趟,也能走出路。
              世上本没有规律,聪明的先人,注意到有的事情总是固定间隔准时出现,然后找出了规律;
              世上本没有《资本论》,伟大的马克思,通过对大量实例的观察、分析、总结、论证,发现了剩余价值,一笔一划、呕心沥血,写出了《资本论》。
              最柔的水能滴穿最硬的石,
              小蚂蚁也有自己的大智慧。
              毕竟哲学没有标准答案,
              而思考,
              能让人远离盲从和愚昧。
              ——2018.04.20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4-20 23:36
              收起回复
                易中天先生我很佩服,有学问又不失机智幽默,讲道理还很接地气,并且契合时代特征,这是我最喜欢看他著作的原因。他的《品人录》、《闲话中国人》,读完后竟让我有膜拜的冲动。
                读道德经的,有很多人都说老子的学说是女人之论,大概就因为他说的这个“柔”吧。只是有时候我又很不赞同他说的这个柔,因为只有柔没有刚,柔就成了软弱、放纵。
                身在社会群体中,如果只有柔没有刚,那就成了没有中流砥柱的一团乱麻,那才是最糟糕的。


                8楼2018-04-23 10:13
                收起回复
                  儒家在论这个柔的时候,在《中庸》第十章里是这么说的:
                  【原文】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 种强。
                  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 !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9楼2018-04-23 10:16
                  收起回复
                    佛家在论这个柔的时候,在《金刚经》第14章是这么说的:
                    【原文】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译文】
                    比如以前,歌利王为试验我有没有嗔恨心,而割宰我的身体,我在那个时候,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为什么呢?因为我的眼睛耳朵四肢,被歌利王一一支解时,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会生起嗔恨心,那么就不可能在我发誓:“如果我没有起嗔恨心,让身体复元如故”时,身体就真的复元如故了。须菩提,又念过去,五百生作忍辱仙人,在那些时候,我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所以,须菩提,菩萨应当离一切相。
                    如何做到没有这四种相么?你应该如此做: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不应当住物质现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眼睛看见可爱的色相,心知可爱,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看见不可爱的色相,心知不可爱,但不要生起厌恶情绪。向来,我们身处清净环境,便想多待一会儿,这已经生起贪爱欢喜心,如果处在污秽环境,行动自然快捷,巴不得赶快离开,这已经生起厌恶心。当我们看到俊男美女,习惯性地多看他一眼,诸君,这是欲心!当我们和面目可憎的人在一块时,厌恶之情油然而生,这也是欲心在作祟,没有欲心不会有厌恶之情绪。还有,我们见钱眼开,见宝物便想要拥有,布施时心生不舍,都已经生妄想心,住物质现象上,处在凡夫境界,无上正等正觉心本来如如不动,你自己背离迷失,背离了菩提。


                    11楼2018-04-23 10:28
                    收起回复
                      1、 儒释道,包括耶教、伊教等一神教,都是为解决人性的缺陷而来,只是方法、对象、地域文化、切入角度不同。人性的缺陷,就是以前讲过的,马哲的兽性,儒家的蒙昧,道家的无知,佛家的五毒,耶教的原罪,伊教的魔鬼。
                      2、 单说儒家,要解决人的蒙昧,就主要讲究四种心:羞耻之心、恻隐之心、同理之心、忠恕之心。
                      羞耻之心-----懂得羞耻,知耻而后勇。
                      恻隐之心-----看人家受难,自然的生起同情之心。
                      同理之心-----自己喜欢什么就知道人家喜欢什么,自己讨厌什么就知道人家讨厌什么,然后就不要强加。
                      忠恕之心-----对人要真诚,也要宽恕人家一时的过错。


                      12楼2018-04-24 10:27
                      收起回复
                        2、单说佛家,要解决人的五毒(蒙昧),主要讲人在平时有5种普遍的表现:贪婪、嗔恨、愚痴、傲慢、怀疑。
                        贪婪----人都有贪心,贪什么:贪财物、贪美色、贪名声、贪权力、贪美食、贪睡,还要加上一个贪佛法、贪清净的心地。贪多少:贪得超过了自己的承受力,欲望成了无底洞,那就会做很多出格的事。
                        嗔恨----这个恨,又是因贪而衍生的。比如说求之不得就心生怨恨。比如说看人家比自己优秀,就心生嫉妒,然后就去落井下石,打小报告去,发匿名信诬陷人家。
                        愚痴----就是明知道错了,为了面子就是不改。或者知错不改,变本加厉。或者不听人家的劝告。或者自己不听劝告而陷入绝境,还是带着争强好胜之心,不肯放弃。
                        傲慢----自己有钱就看不起穷人,不肯帮助人家。自己有才、有知识、有技术,就是不肯教给人家,生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自己学了佛,就看不起没学佛的人,总是带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居高临下的去看世人,去嘲笑人家。或者自己出了家当了和尚,然后看信徒来敬拜自己,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就对人家搞道德审判,指手画脚。诸如此类。
                        怀疑----就是怀疑人家的诚心。或者自己受了难就开始怀疑人生。或者对人家教给自己的道理很怀疑,不肯听。或者疑心所有人都不是好东西,世界充满邪恶。
                        这是小乘佛教的认识。但是到了大乘佛教就不这样看,而是活用。活用,是因为现实社会是很复杂的,如果再用小乘佛教的那种方法去解决人的问题,那谁能接受得了?每个人身在社会,有很多身不由己的处境,大乘佛教就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处境、心地、悟性、观念去相应的解决问题,又要讲步骤,又要谈应机,充满了辩证法思维和方式。
                        比如说这个贪婪,贪佛法总比贪财物好吧?这是讲步骤。
                        比如说这个嗔恨,恨恶人总比恨好人强吧?所谓嫉恶如仇。
                        比如说这个愚痴,有人在一件事上得到了好处,然后生了自信心,你总不能强行要求人家承认你认为的美好里,走你给的路吧?人的认识都有个渐进微调的过程,你不可能一下子让人接受。所以就要学会顺水推舟,顺势而为。这样看来他不学佛好像是愚痴的,但你若是懂得无常的话,哪一个人不是在向觉悟的道路上前进的呢?
                        比如说这个傲慢,世上有的人很傲慢,懂的东西也很多,你不管用什么方法都不能让他放下傲慢时,那你就比他还傲慢,比他懂得还多,处处打他的脸。这样别人看你是傲慢的,但若是能让那个傲慢的人因被打脸而逐渐放下傲慢,从此谦卑,你傲慢也没什么不对。
                        比如说这个怀疑,现在质疑权威的还少么?就算是佛经说的话还有人怀疑的呢。禅宗的参公案、参话头、哪一个不是以怀疑为起始的呢?
                        ----------------------------------------------------------------------------------
                        如此看来,佛教岂不也是把辩证法用得炉火纯青么?小乘佛教的方法是解决部分人的心理脆弱和智商缺陷问题,所以不得不关起门搞一刀切,而自成体系。到了大乘佛教,就是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后的活学活用。围绕的中心,还是解决人性缺陷。


                        13楼2018-04-24 10:54
                        收起回复
                          3、道家就不说了,楼主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只不过我补充几点:
                          (1)道家是人生修行的终极处,老子讲的很多道理,都是在讲世间万事万物内部运行的规律,让我们依照这个规律而行。但很多人读了道德经,就喜欢把自己当成是老子那样境界的人,就处处看人不起,或者把无为当作什么也不干,对什么都漠不关心,冷眼看人家挣扎受难,这是有问题的。
                          (2)佛道两家修行的主题是向内修,道家是根据世间的规律,来进行个体的自我完善。佛家则是谈人在生活中的一系列外在表现,来进行心灵的自我净化。而儒家修行的主题却侧重于向外。向外,是因为儒家正视人们的两个基本需求:
                          所处的现实困境------人是群居动物,不得不在乎如何相处的问题。这关乎物理环境。
                          本能的精神追求------希望通过他人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
                          (3)没有儒家做人的基础,学佛家、道家会很难,等同空中楼阁。比如说,如果你没有学儒家的方法去正心求真,那你的言行心地还是蒙昧状态,这种蒙昧状态下的无为,跟动物有什么区别?比如说你没有学佛家的方法去深刻体会现实社会人性的美丑,你会不会把道家的随缘而行搞成随波逐流?你会不会把道家的顺势而为曲解为逆来顺受?


                          14楼2018-04-24 11:27
                          回复
                            4、 讲基督教,简称耶(稣)教,基督教文化主要是罪感文化。它与儒家的乐感文化又是有本质差别的。它说的原罪,与佛家的苦又是不同的。它在宇宙第一性的认识上与道家又不一样。
                            (1) 基督教罪感文化与儒家乐感文化的不同:
                            罪感文化是人人都有罪,就算你在世间做出了多大的成就,帮了多少人,也仅仅是把你的罪减轻了一些。目的,是为了让人学会谦卑,不要傲慢。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初看圣经,很多人都接受不了。里面那个说话的味儿。。。。完全就是一种教训人的口吻。所以学耶教,你首先得学会谦卑。要做到谦卑,你首先得在人世间不听的磨炼,把你的棱角脾气都磨平了,心也平了,你再学基督教才容易一些。所以你到教堂去,年轻人真的没几个,中老年人倒是很多,很能说明问题。所以耶教主要是做减法。
                            乐感文化呢?则是儒家正视人的蒙昧(原罪)的现实性。即:既然大家都是处在同一层面,就不必讲谁比谁高贵,谁比谁低贱。那就在此基础上搞对等责任、相互协助。本质,就是活好当下,自然就能决定未来。
                            (2)基督教的罪,与佛教的苦的不同。
                            基督教的罪,是说人人都有兽性这一本质,谁也不比谁好。佛教说的苦,则是说由这个兽性导致的结果:贪嗔痴慢疑,再由这五毒导致的人生八苦。
                            (3)基督教的上帝,与道家的上帝的本质不同。
                            基督教的上帝有双重属性。从哲学意义上,上帝创造世界,这句话分解了这样说:
                            上帝=我。创造=自造。世界=因果规律。
                            合起来就叫:每个人的自我,自己创造了自己认为的善恶世界,自己承受自己造成的结果。
                            但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这样说的话,那对耶教徒们无疑是一种感情伤害。所以上帝到了宗教内,又被人格化、具象化。因为教徒们是需要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来收拢自己散乱的杂念的,就必得有一个具体的中心人物作为自己自己依靠的对象。所以上帝又必须是真实的。那么,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世界,在哲学意义上是一个意思,到了宗教就又一个意思了。
                            而道家的上帝,则是对道这个本质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揣测。道德经说,恍兮惚兮,众妙之门。说这个上帝是难以捉摸,无法把握的。当你不注意的时候,它却在影响着你。当你刻意要去追寻它时,你又找不到它的踪迹。所以老子没办法说它具体是什么,只好把它成为万物之母,简称上帝。这与基督教的上帝是完全不一样的。


                            15楼2018-04-24 11:54
                            收起回复
                              5、 至于伊斯兰教,实在说,目前所知有限。仅仅知道它有三大派:逊尼派(沙特为主)、什叶派(伊朗为主)、苏菲派(新疆、青海一带居多,其教义类似于道教)。这三大派内部又根据地区文化的不同分出很多小教派。
                              伊斯兰教的教义,在表现形式上,跟中国的儒家有很多类似之处,把神教世俗化的融入社会中,进行一种内部整合。
                              比如说它所谓的圣站,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今天那些暴恐分子对平民的炸弹伤害,而更多的是对自己内心魔鬼(兽性)的一种抵抗和战胜。
                              比如说它所谓的穆斯林,意思是跟随主安拉的人。
                              比如说它所说的真神,其实就跟佛教说的自性、儒家说的天性差不多,只是称呼不同罢了。
                              最近正在读相关的书籍,等消化的差不多后再说心得体会吧。


                              16楼2018-04-24 12: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