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单说佛家,要解决人的五毒(蒙昧),主要讲人在平时有5种普遍的表现:贪婪、嗔恨、愚痴、傲慢、怀疑。
贪婪----人都有贪心,贪什么:贪财物、贪美色、贪名声、贪权力、贪美食、贪睡,还要加上一个贪佛法、贪清净的心地。贪多少:贪得超过了自己的承受力,欲望成了无底洞,那就会做很多出格的事。
嗔恨----这个恨,又是因贪而衍生的。比如说求之不得就心生怨恨。比如说看人家比自己优秀,就心生嫉妒,然后就去落井下石,打小报告去,发匿名信诬陷人家。
愚痴----就是明知道错了,为了面子就是不改。或者知错不改,变本加厉。或者不听人家的劝告。或者自己不听劝告而陷入绝境,还是带着争强好胜之心,不肯放弃。
傲慢----自己有钱就看不起穷人,不肯帮助人家。自己有才、有知识、有技术,就是不肯教给人家,生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自己学了佛,就看不起没学佛的人,总是带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居高临下的去看世人,去嘲笑人家。或者自己出了家当了和尚,然后看信徒来敬拜自己,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就对人家搞道德审判,指手画脚。诸如此类。
怀疑----就是怀疑人家的诚心。或者自己受了难就开始怀疑人生。或者对人家教给自己的道理很怀疑,不肯听。或者疑心所有人都不是好东西,世界充满邪恶。
这是小乘佛教的认识。但是到了大乘佛教就不这样看,而是活用。活用,是因为现实社会是很复杂的,如果再用小乘佛教的那种方法去解决人的问题,那谁能接受得了?每个人身在社会,有很多身不由己的处境,大乘佛教就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处境、心地、悟性、观念去相应的解决问题,又要讲步骤,又要谈应机,充满了辩证法思维和方式。
比如说这个贪婪,贪佛法总比贪财物好吧?这是讲步骤。
比如说这个嗔恨,恨恶人总比恨好人强吧?所谓嫉恶如仇。
比如说这个愚痴,有人在一件事上得到了好处,然后生了自信心,你总不能强行要求人家承认你认为的美好里,走你给的路吧?人的认识都有个渐进微调的过程,你不可能一下子让人接受。所以就要学会顺水推舟,顺势而为。这样看来他不学佛好像是愚痴的,但你若是懂得无常的话,哪一个人不是在向觉悟的道路上前进的呢?
比如说这个傲慢,世上有的人很傲慢,懂的东西也很多,你不管用什么方法都不能让他放下傲慢时,那你就比他还傲慢,比他懂得还多,处处打他的脸。这样别人看你是傲慢的,但若是能让那个傲慢的人因被打脸而逐渐放下傲慢,从此谦卑,你傲慢也没什么不对。
比如说这个怀疑,现在质疑权威的还少么?就算是佛经说的话还有人怀疑的呢。禅宗的参公案、参话头、哪一个不是以怀疑为起始的呢?
----------------------------------------------------------------------------------
如此看来,佛教岂不也是把辩证法用得炉火纯青么?小乘佛教的方法是解决部分人的心理脆弱和智商缺陷问题,所以不得不关起门搞一刀切,而自成体系。到了大乘佛教,就是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后的活学活用。围绕的中心,还是解决人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