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写过一篇《一中,让我如何去爱你》的文章,并把它贴到了百度贴吧上。去年十月这篇文章被人转到了微信上,然后在东乡引起了不小的反应。 因为这篇小文,让我在东乡一下变得‘有名’起来。作为一名从事科研的学者和一个业余的作者,我希望如果有一天家乡人知道我的名字,是因为我在学术上的成就,或者是因为我的写作。而通过这样一篇对母校的批评文章而有名,的确不是我所希望的。
不过事情既然已经发生,我当然为自己的文字负责。那篇小文给我带来了不少赞扬、议论、还有攻击,这些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我不会因此而高兴或者伤心,因为这和所讨论的事情本身无关。 真正让我高兴的是这篇文章在家乡引起了很多人对中学教育问题的讨论,把一个大家都知道但又忽略了问题摆上了桌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对事不对人的讨论,会让家乡的相关人员去思考一下现行教育模式的问题,所以多少会对学生的教育有些帮助。
而让我有点失望的是大多数人在这件事情上的观点。我在家乡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说得对,但现在中国国情就是这样,只能采用这种‘工厂化’的模式去教学,要不然你就竞争不过别的学校”。实际上,中国还有不少学校没有采用这种‘工厂化’的教育模式,而且这些学校的教育也并不失败。所以,用中国国情来当理由是说不过去的。即使把这个观点里‘中国国情’换成‘东乡本地的情况’,这个观点依然存在问题。‘工厂化’教育模式的存在自然有它的理由,但这种理由并不能反过来证明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所以,如果大多数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话,那我们很难去反思、去改变。
去年十一月,一中举行了秋季运动会。运动会的开幕式视频被上传到了优酷上,也在微信里流传。开幕式办的很漂亮,有不少人为之叫好、拍手称赞。但也有人对此提出了批评:只有形式上的开幕式,没有实质上的检验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平时学生根本没有时间锻炼,现在的学生身体素质差得无法形容。
这种批评可能会让一中的领导感到不快,但的确是良药苦口、一针见血。现在的东乡一中,从高一到高三的各个班级,每个星期只有周六的晚上才有休息。学生没有时间锻炼身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差是毫不意外的事情。这所并不真正关心学生身体素质的学校,却组织了一个如此漂亮的运动会开幕式。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感慨的事情,但这就是现实。这种情况不仅在东乡一中存在,而是广泛存在于‘工厂化’教育的学校里。甚至成为了一种常态,让人觉得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但无论如何,这是一种病态。因为,在一周几乎无休的学校里学习,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是令人担忧的事情。
举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存在不一定合理,常态也可能是病态’。
我再为这个话题写下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进一步对母校批评,而是想探讨一下这种‘工厂化’教育模式存在的原因。去年,我和一位我很尊敬的长辈讨论了这个问题。这位长辈在中国不同地方的中学任教过三十多年,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更为广阔的视野。他的观点我很认同,所以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工厂化’的中学教育模式,也被成为‘县中模式’,在中国很多县城和不发达地区存在。但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中学教育就不会那样‘工厂化’,至少要好很多。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从这个现象里我们能发现这种教育模式存在的原因。
主要原因至少有两个。
第一,在中国的大多数县城和不发达地区,人们的就业选择和发展空间都相对较差一些。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对这些地区的学生来说意味着可以离开家乡,也同时在未来的发展上有着更多的空间。所以,不发达地区的学校会更加重视高考的结果。
第二,学校的教育理念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原本应该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将来对社会的贡献,才是检验一所学校的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所以,一所真正好的中学,不是以高考成绩,而是以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来作为对自己的评估标准。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有难度,因为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出来的,而且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只有那些有自己清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沉淀的学校,才能自信地在这一点上坚持并获得成功。而在广大县城和不发达地区的中学,很少学校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在这些地区更多的学校对自己的评估标准就是一张高考成绩单,因为高考成绩单来的更快,也更直接。
以上两个原因,决定了这些‘工厂化’教育模式的存在,也决定了在这些学校里将会以高考成绩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所以,在这些学校里,学生们几乎没有休息,要全身心地去考取高分。 知道了其中的缘由,可以对这些‘工厂化’模式教育给以更多的理解。但是,作为教育从业人员,拿着一张由学生日夜奋战所取得的漂亮的成绩单为这种教育模式辩护,并用这张成绩单作为自己的业绩却是不应该的。甚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不道德的,因为这种教育模式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母校东乡一中,其实是可以不采用这种‘工厂化’的教育模式的,因为在东乡一百多年的现代教育史上(从会龙山上建立东乡高等小学堂开始计算),一中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所以一中有资格来以学生为社会的贡献来作为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但遗憾的是,一中却选择了‘工厂化’的教育。
所以,我爱母校,但不爱现在的东乡一中。
不过事情既然已经发生,我当然为自己的文字负责。那篇小文给我带来了不少赞扬、议论、还有攻击,这些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我不会因此而高兴或者伤心,因为这和所讨论的事情本身无关。 真正让我高兴的是这篇文章在家乡引起了很多人对中学教育问题的讨论,把一个大家都知道但又忽略了问题摆上了桌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对事不对人的讨论,会让家乡的相关人员去思考一下现行教育模式的问题,所以多少会对学生的教育有些帮助。
而让我有点失望的是大多数人在这件事情上的观点。我在家乡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说得对,但现在中国国情就是这样,只能采用这种‘工厂化’的模式去教学,要不然你就竞争不过别的学校”。实际上,中国还有不少学校没有采用这种‘工厂化’的教育模式,而且这些学校的教育也并不失败。所以,用中国国情来当理由是说不过去的。即使把这个观点里‘中国国情’换成‘东乡本地的情况’,这个观点依然存在问题。‘工厂化’教育模式的存在自然有它的理由,但这种理由并不能反过来证明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所以,如果大多数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话,那我们很难去反思、去改变。
去年十一月,一中举行了秋季运动会。运动会的开幕式视频被上传到了优酷上,也在微信里流传。开幕式办的很漂亮,有不少人为之叫好、拍手称赞。但也有人对此提出了批评:只有形式上的开幕式,没有实质上的检验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平时学生根本没有时间锻炼,现在的学生身体素质差得无法形容。
这种批评可能会让一中的领导感到不快,但的确是良药苦口、一针见血。现在的东乡一中,从高一到高三的各个班级,每个星期只有周六的晚上才有休息。学生没有时间锻炼身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差是毫不意外的事情。这所并不真正关心学生身体素质的学校,却组织了一个如此漂亮的运动会开幕式。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感慨的事情,但这就是现实。这种情况不仅在东乡一中存在,而是广泛存在于‘工厂化’教育的学校里。甚至成为了一种常态,让人觉得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但无论如何,这是一种病态。因为,在一周几乎无休的学校里学习,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是令人担忧的事情。
举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存在不一定合理,常态也可能是病态’。
我再为这个话题写下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进一步对母校批评,而是想探讨一下这种‘工厂化’教育模式存在的原因。去年,我和一位我很尊敬的长辈讨论了这个问题。这位长辈在中国不同地方的中学任教过三十多年,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更为广阔的视野。他的观点我很认同,所以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工厂化’的中学教育模式,也被成为‘县中模式’,在中国很多县城和不发达地区存在。但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中学教育就不会那样‘工厂化’,至少要好很多。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从这个现象里我们能发现这种教育模式存在的原因。
主要原因至少有两个。
第一,在中国的大多数县城和不发达地区,人们的就业选择和发展空间都相对较差一些。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对这些地区的学生来说意味着可以离开家乡,也同时在未来的发展上有着更多的空间。所以,不发达地区的学校会更加重视高考的结果。
第二,学校的教育理念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原本应该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将来对社会的贡献,才是检验一所学校的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所以,一所真正好的中学,不是以高考成绩,而是以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来作为对自己的评估标准。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有难度,因为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出来的,而且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只有那些有自己清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沉淀的学校,才能自信地在这一点上坚持并获得成功。而在广大县城和不发达地区的中学,很少学校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在这些地区更多的学校对自己的评估标准就是一张高考成绩单,因为高考成绩单来的更快,也更直接。
以上两个原因,决定了这些‘工厂化’教育模式的存在,也决定了在这些学校里将会以高考成绩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所以,在这些学校里,学生们几乎没有休息,要全身心地去考取高分。 知道了其中的缘由,可以对这些‘工厂化’模式教育给以更多的理解。但是,作为教育从业人员,拿着一张由学生日夜奋战所取得的漂亮的成绩单为这种教育模式辩护,并用这张成绩单作为自己的业绩却是不应该的。甚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不道德的,因为这种教育模式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母校东乡一中,其实是可以不采用这种‘工厂化’的教育模式的,因为在东乡一百多年的现代教育史上(从会龙山上建立东乡高等小学堂开始计算),一中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所以一中有资格来以学生为社会的贡献来作为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但遗憾的是,一中却选择了‘工厂化’的教育。
所以,我爱母校,但不爱现在的东乡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