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图女郎吧 关注:5贴子:90
  • 0回复贴,共1
古代的嫁妆通常情况下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衣服、被褥、家具、书籍药材,压箱底等。另一类就是所谓的豪门贵族,陪送土地、房产、商铺、豪宅、奴婢等贵族物品。这些大多也是我们所能接受的嫁妆。但据史料《余姚六仓志·风俗》记载,在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还会预备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凶服”的风俗在当时并不被看做晦气,反而觉得亲家真的是考虑周到啊。
一些老照片为我们再现了当时的“厚嫁”风尚
嫁妆中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
“压箱底”就是夫妻性生活模型,隐蔽兼具辟邪作用,一般都会被放到箱子最底层
当然其中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也很有意思,这些仪式感的东西老一辈子的人更有感触。
那些寓意美好,有仪式感的精致美物
比如剪刀(和合双飞,两片咬合象征龙凤结合)、痰盂(子孙桶)。子孙桶一般有三件:马桶、脚盆、水桶。马桶亦称子孙宝桶,寓意早生儿女、健康聪明;脚盆亦称聚福宝盆,寓意健康富足;水桶亦称财势宝桶,寓意勤奋上进事业有成!里面放红枣、桂圆、花生、莲子,寓意早生贵子;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龙凤碗筷作衣食碗,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七十二套衣服。
画作中古人的豪宅
总之陪嫁出手不凡,送土地豪宅的史料真的是数不胜数。比如乾隆年间,乾隆帝送公主给文华殿大学士于敏中做义女,公主终以于女身份嫁入孔府,为第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之妻,于敏中斥资于附近置买“吴寺、泉头、石井”三处庄田陪送女儿,成为其终身“私产”。再比如雍正年间,立下赫赫战功的一等公年羹尧之女嫁给曲阜衍圣公,年羹尧在济宁州汶上县地方置买田庄四处,计十九顷有零,作为女儿的奁田。 1顷为100亩,年家嫁女陪送一千九百亩土地。
接下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一份史上最详细的有钱人家的嫁妆清单。这应该是清朝的一个地方富豪,粗略估算一下,这份清单在当时至少值数万两白银,可谓相当的拿得出手。尤其是那些古玩摆件,放到今天件件都得几千万上亿的,古代讲究门当户对,估计新郎家也是富豪人家!有意思的是,这份嫁妆最后还有四箱书籍、一箱文房四宝,看来古代富豪与今日富豪相比,除了钱还很注重文化修养,希望自已的女儿在夫家知书达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博物馆的展览厅模拟再现古人”厚嫁”的情景
古人重视嫁妆一方面是为了女儿出嫁后的生活质量有保障。但别以为娶了有钱人家的姑娘就一辈子衣食无忧了。一旦婚姻出现破裂,当时的法律规定离婚后女方是可以拿着嫁妆单清点自己的个人财产再离开的,夫家是没有权利扣押任何东西。如果女方在婚姻期间不幸去世,没有孩子的情况下,女方的家人也可以要求男方退还嫁妆,如果有孩子可以要求封存嫁妆,当孩子成年之后由其保管和继承。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看,当时的嫁妆也可看作是给女儿分的家产。
模糊的老照片中依稀再现了从前的嫁女场面
古代的“厚嫁风尚”其实也被不少文人墨客吐槽,尤其在嫁妆盛行的宋代,出现了攀比、贪图嫁妆的社会现象以后,让很多人也产生了反感。那些普通的家庭因为无力与“厚嫁”抗衡,社会上开始流行一些说法,比如:生育女儿便为“贼入家”、嫁女便为“破娘家”等,将家庭的贫困转嫁到女儿身上。但这种“厚嫁风尚”并没有得到好转,甚至越来越奢侈,一直到清代。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8-04-02 09:3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