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剧吧 关注:90贴子:1,667
  • 8回复贴,共1

徽剧基础知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新安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


IP属地:安徽1楼2009-04-08 21:15回复
    历史
      徽剧是解放后的定名。徽剧的含义并不等于徽戏,它的声腔包括青阳腔、徽戏、徽昆和花腔小调几大部分,以徽戏和青阳腔为主。
      1790年(乾隆55年),徽班名艺人高朗亭率三庆班入京。接着,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又相继进京,即所谓“徽班进京”。徽班进京后,又吸取京腔、秦腔、昆曲、汉调等剧种的长处,经程长庚等名艺人的创造改革,大约经过了五十年的孕育,到道光、咸丰年间,遂形成为后来的京剧而流行全国。
      徽剧明代中叶,皖南的徽州、池州成为中国东南商业、文化的中心之一,当时著名的戏曲声腔如余姚腔、弋阳腔已在这一带流行。嘉靖、万历年间,这一带产生了徽州腔、青阳腔(亦称池州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这些声腔兴起后,很快风靡各地,如徽州腔和青阳腔被称为"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明末清初,西秦腔等乱弹声腔流入安徽,受当地诸腔影响,逐渐衍变,形成了徽调主要唱腔之一的拨子。拨子高亢激越,常和当地委婉柔和的吹腔在同一个剧目中配合使用,习称“吹拨”。由于它产生和流行在枞阳、石牌(今怀宁)、安庆一带,先后被称为枞阳腔、石牌调或安庆梆子。吹腔脱胎于由弋阳腔和昆山腔衍变而成的四平腔,五声音阶,属南曲系统。早期的吹腔(昆弋腔)为曲牌体,后受滚调的影响,逐渐形成七字句或十字句,有正板、叠板、散板、哭板、顿脚板等一套板式的唱腔。拨子为五声音阶,有时亦出现“变宫(si)”,但无"变徽(fa)"。
      唱时以枣木梆击节。拨子名称的来源,一说因初用"虎拨思"(近似琵琶一类的弹拨乐器)伴奏,故称拨子;另一说当地土语的"梆"、"拨"难分,拨子即梆子。它最初习称"二凡"(因源出□西秦腔二犯□,"凡"、"犯"同音),只有散板形式的上下对偶句曲调(紧奏慢唱),流入安庆、桐城、石牌一带后,受青阳腔等声腔的影响,发展了导板、十八板(回龙)、原板、流水、叠板、散板等各种板式,演变成拨子。二凡与拨子均擅长表现激越之情,在老徽戏剧本中,二凡和拨子可以通用。另外,拨子和吹腔可以结合使用,往往在一本戏中,唱腔采用吹腔与拨子两种腔调,抒情时唱吹腔,激昂处唱拨子;文戏部分唱吹腔,武戏部分唱拨子。这种互取其长的配合运用,渐渐发展、融合、衍变,于是产生了二簧腔。
      二簧腔的形成,并不是一种腔调的蜕变,而是有主次的几种声腔的融合演化。初时,吹腔中出现了一种低调吹腔,用昆笛伴奏,因其四平、昆腔风味较浓,称之为"四昆腔"、"昆平腔",亦有人称之为"咙咚调"(浙江徽班称"龙宫",疑系"咙咚"之讹)。这种腔调后受拨子影响,并改用唢呐伴奏,形成了"唢呐二簧"(又称老二簧)。"唢呐二簧"的曲调结构和板式变化,都还比较简单。之后,又吸收了拨子的一套板式结构,并加以演化,才形成板式变化比较完整的二簧。二簧改用胡琴伴奏,唱腔更加流畅柔和。后又变出了反二簧。另外还有一种"二簧平"(即二簧平板),由吹腔直接演变而成,浙江徽班称之为"小二簧",后变为京剧的"四平调"。因此二簧腔先后形成了四类腔调,即二簧平(小二簧)、老二簧、二簧、反二簧。
      清代中叶,二簧腔就已盛行,于皖南、鄂东、赣东北相邻地区,由于戏班和艺人交流频繁,出现了二簧、西皮合流的情况。当时,齐集扬州的各地乱弹戏班,以"安庆色艺最优"(《扬州画舫录》)。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庆徽班进入北京,自此逐步兴盛起来,到嘉庆、道光年间,汉调艺人也进京搭入徽班演戏,徽汉合流,集众所长,发展成以唱西皮、二簧为主的京剧。此外,徽班的影响遍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陕西、山东、山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全国有40多个戏曲剧种与它有渊源关系。 
      徽剧虽曾盛行一时,但到清代末叶,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京剧兴起后,艺人纷纷改学新腔(京剧),从而京剧风行,徽剧却日益衰落,至20世纪40年代,已濒于消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新建立了安徽省徽剧团,吸收徽剧老艺人,积极进行培养年轻演员和挖掘整理剧目的工作。60年代初,徽剧再度进入北京,演出《水淹七军》、《淤泥河》等剧,获得好评。


    IP属地:安徽2楼2009-04-08 21:15
    回复
      现状
        徽剧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而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同时,徽剧还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观的方式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值得深入研究。但目前徽剧面临着"断种"的危险,演员老化,传承乏人,经费紧张,从业人员越来越少,现在必须加紧从保护老艺人入手,进行徽剧的抢救、挖掘、整理工作,否则将会错失良机,造成巨大的遗憾。
        徽剧中的青阳腔剧目,除目连戏外,大多为明清的传奇。解放后,安徽省徽剧团整理并演出了《出猎·回书》、《磨房会》、《双下山》、《贵妃醉酒》等近十出青阳腔剧目。徽剧中的徽戏剧目还包括了部分四平腔(如《借靴》、《审乌盆》)、昆弋腔(如《昭君和番》、《兰关渡》、《百花赠剑》等十多出)剧目,和大量吹腔、拨子、西皮、二黄的剧目(如《水淹七军》、《齐王点马》、《打百弹》……等)。
        徽剧在清代乾隆以后,广泛流传于长江流域和东南各省。在川剧、湘剧、赣剧、闽剧、粤剧、滇剧、黔剧、婺剧、淮剧等兄弟剧种里,都可以找到徽戏的影响。
        徽昆以演出《七擒》、《八阵》、《八达岭》、《英雄义》等摮∶嫦窋和武戏形成自己的特点。徽剧的表演讲究群歌齐舞的雄伟气派,高台、平台的武功技巧均注重舞台画面和身段、亮相的雕塑美。旦角的表演因早期没有水袖,故有很多手腕、手指的舞蹈动作。净角亮相双手过顶,似举千斤,用“滚喉”喑呜叱咤,辅之以顿足,令人惊心动魄。
        徽剧的文场曲牌也很丰富,现已记录了210多首。徽剧青阳腔和徽戏各有一套锣鼓经,打击乐音色低沉、浑厚,并常以大钹和大鼓的闷击,造成独特效果。


      IP属地:安徽5楼2009-04-08 21:16
      回复
        恨安徽,不知道对安徽的恨什么时候才能解除,是国仇家恨那种,为什么要将徽州肢解,还要将徽州的名字也抹掉,难到是因为徽剧、徽菜、徽墨、徽商、徽文化都来自徽州,就连安徽的徽也来自徽州,安徽为了顺理成章的将那些作为作为安徽剧、安徽菜、安徽商人、安徽文化来宣传,欺世盗名吗?


        8楼2009-09-21 18:49
        回复
          • 113.128.1.*
          谢谢


          9楼2010-04-17 11:46
          回复


            10楼2013-03-24 18:38
            回复


              11楼2013-08-25 08:05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2-25 22:13
                回复
                  多宣传、发扬、光大我们的徽文化--国粹徽剧


                  13楼2015-06-10 16: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