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坑乡距市区51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5°48′,北纬27°45′,平均海拔125米。全境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8公里,总面积65.6平方公里。老蕉坑圩位于本境西北部瑶里村茶子山山坡下,相传清初时期,瑶里有一户姓曾人家,在此搭棚,开设茶店,原名茶亭。由于此地是丰城往崇仁、乐安两县必经之地,商贾行人,过往频繁,因此开店者日益增多,发展到后来,确定了每逢农历每月的二、五、八日为集圩日,逐渐称为茶亭街。至清中叶期间,茶亭街因求雨迎神,焚纸鸣爆,酿成火灾,街面店房被烧得仅留五、六间,几成废圩。自后逐渐建房恢复,遂改称为焦坑圩。据说焦坑圩开街时,地形好象芭蕉叶一般,故命名为蕉坑,一直沿用至今。唐代时期,本境已有先民定居。元、明、清朝分属长安和长乐两个乡。清朝以前,迭为二坊所辖。民国时期,隶属剑南区(二区)丰南乡,直到解放前夕。1949年5月21日蕉坑地区获得解放。1950年,本境划为蕉坑、前进、康乐三个乡,属八区管辖。1951年,增设明溪乡,属十四区所辖。1956年,四个乡并为蕉坑、康乐两个乡,属荷湖区管辖。1958年9月,蕉坑、康乐两乡合并建立胜利人民公社。十月,改称蕉坑人民公社。1964年撤区并社,蕉坑、农民、新余三个公社合并为紫云山人民公社。1964年10月,恢复建立蕉坑人民公社,属铁路区所辖。1984年,人民公社制改称为乡人民政权制,蕉坑公社改称为蕉坑乡,生产大队改称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称为村民小组。现辖蕉坑居委会1个和塅里、力富、坪上、柿源庙、曲源、瑶里、石桥7个村委会,77个村小组,总人口14005人。行政区划编辑辖石桥、瑶里、柿源庙、曲源、坪上、力富、塅里等7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乡政府驻丰南大道23号,距市区50千米。丰(城)乐(安)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有紫云山大型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