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车吧 关注:846,080贴子:29,452,984

回复:这些年......我骑过的轮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防风马甲,是我春天,秋天和冬天骑行必备的。骑行前挡风保暖,骑行途中你可以拉开拉链透气或干脆折叠起来放在车衣的袋子里,需要的时候随手穿上。
Lightweight的这件马甲,重量不是最轻的,93克的重量,不能与蝇量级的蝎子和Mavic,Assos的马甲拼重量。这件马甲的前面是防风挡水的物料,所以它会重一点,防风是许多品牌能够做到的,但挡水又轻量,就很难了。这件马甲的背后是一大片网状的散热布料设计,穿起来很贴身,拉链操作容易。



113楼2018-03-24 07:11
回复
    Lightweight的这件车衣,剪裁十分贴身,幸好这个冬季我还是比较约束自己的饮食,不至于肚腩给现了形。尤其是袖口的位置,索得很紧,布料很薄,手感光滑,是竞赛级别的设计;86%尼龙,14%的弹性纤维,还配了38%的羊绒。这是一件夏季的骑行服,重129克,相当地轻了。那为什么还会配羊绒呢?其实羊绒除了具有保暖的特性外,它还能令到皮肤感觉舒服,又具有透气的特质,是相当科幻的一种纯天然有机的纤维。
    由于Lightweight的主题颜色是黑色,即便物料轻薄,背后与袖窝有大面积的网状散热设计,但应该不会适合国内夏天的骑行环境。但对于我所在的湾区,却是异常适合的。
    这件车衣,我觉得也值100分!
    这一次,Lightweight做得不错,很用心,即便只是在衣服方面。能感受到这个德国品牌对细节的重视程度。






    114楼2018-03-24 07:21
    回复
      连Assos才有的附送洗衣袋,Lightweight都没有遗漏,而且做工超级细致且结实。
      然而,骑车这么久了,我只有出外旅行的时候,才会机洗;即便是冬季,衣服厚重,我都是手洗车衣。因为这是一种修养,手洗也能最大程度上保护维持延长车衣的状态。



      115楼2018-03-24 07:29
      回复
        搞什么鬼?原本辛苦写在118楼的轮组点评不见了!


        120楼2018-03-26 08:45
        收起回复
          写了一个下午给116楼的关于Lightweight碟刹轮组与ZIPP 303比较的帖子被系统删除了,蛮泄气的,再写一次。
          我没有使用过碟刹轮组,一来我不会在泥泞环境下使用,二来它们的重量,三来它们的拆装对于我来说,还是显得笨拙繁琐。我只能够通过简单的介绍,把它们之间的特性作一个概括上的比较,供你参考。
          碟刹轮组,最初的设计理念是解决C刹卡钳式传统轮组在泥泞环境中,泥巴的聚集对刹车性能的直接影响,还有就是提供雨天环境下的刹车性能,这一点与汽车从鼓式刹车过渡到碟刹的原因一样。现在,随着越来越多骑友对骑行的细分,许多人都喜欢长途旅行式的骑行,穿州过省,入川进藏。在这类相对恶劣的骑行环境中,碟刹就起到了保护安全的重要左右,而且绝大部分的碟刹轮组都是超宽圈宽,提供可以容纳最大32C的胖胎,这对于骑行安全,舒适性都是很正面的。所以,碟刹轮组与及相对应的越野公路车架也越来越受到骑友们的喜爱。
          Ligitweight有两款碟刹轮组,WEGWEISER和碟刹版本的MEILENSTEIN。
          WEGWEISER是厂家专门开发的碟刹轮组,全新设计加强刚性的花鼓壳,补强设计的辐条与轮框叠合部位,1495克一组的重量,前后都是20根辐条,36mm框高,24mm圈宽,能容纳25-32C的轮胎。指标上它很强悍,应该能应付所有的越野公路骑行路况。就如所有的Lightweight轮组,设计与制造工艺都是超过同一时间段地球上所有其他同行的,即便是N年后,它也许依然会是最强的。如果你口袋深度无限,最求极致的骑行享受与性能反馈,选择这一款就没错了。



          碟刹版本的MEILENSTEIN,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有综合路况设计的MEILENSTEIN上加上碟刹塔基,它没有WEGWEISER的专门补强设计,框高是综合路况下的48mm,24mm圈宽,也可以容纳25-32C胎,重量比WEGEISER要轻200多克,1280克。48mm的框高不一定在恶劣环境下会比36mm框高来得实用,称心。这款轮组感觉是更趋向于纯公路环境下的使用。

          ZIPP的碟刹轮组,他们也提供两大类,30 COURSE和303/404系列
          30 COURSE是铝合金轮组配碟刹,铝合金本身就很耐刹,为啥还要用上碟刹,估计除了雨天的性能会有明显效果以外,基本这货是ZIPP一款增加库存的无谓举措。1650克一对的重量,26mm框高,25mm圈宽,都快呈方形了。


          404高达50+以上的框高,在这里就不说了,它们不适合越野公路使用的,就算是纯公路,我也觉得轮框太厚了,不好用。这里只说303 Firecrest。
          碟刹版的303NSW框高也是45mm,框宽29mm,还没有ENVE的30+,好似,嘿嘿,1530克的重量,后轮的辐条编法有点特别,好不好用不知道,但ZIPP的花鼓历来是软肋,77/177系列经过全新设计,好不好用,不知道了。303NSW虽然是NSW,但幸好没有404或454上那恶心的NSW设计,再这样子下去,迟早是锯片状的轮组设计!




          ZIPP 与 Lightweight性能上,价格上没法比,差距太大了。
          但ZIPP 303也有它的可取之处:价格实惠,每年新品都会减价促销,经得起揉捏,可以拿去比赛,如果你入川进藏或喜欢长途跨省的骑行,ZIPP会比lightweight实用,因为这类长途,基本上性能上的分别你已经感觉不出来了,往往价格便宜的你心里会好受得多。Lightweight更趋向是一种骑行上的享受。我觉得这是两者最大的特点与分别。ZIPP303,你可以随便用,随便刹,脏兮兮地你都不会感觉到任何地方会委屈了它,它会一直熬到你完成旅途,花鼓软,这是针对比赛状态或轮组在承重接近负荷上限时说的。老款188花鼓,我朋友80公斤体重,它就吱吱作响了。
          建议你在看看ENVE的,制作工艺水平和产品完成度会比ZIPP高,刚性也会再比ZIPP高,配个Chris King花鼓。
          DT SWISS的轮组也可以留意,它们没有ZIPP或ENVE的空气动力学元素,但它们是久经越野考验的产品,很纯碎的越野轮组。而且花鼓耐用异常,根本不需要保养,而且余量很大,总之你不会用得烂,连Lightweight到了今天,全线的花鼓都是DT SWISS的。
          怎么样的选择,关键看你骑行的取向。纯碎的越野公路,长途苦行曾式的游玩,或纯骑行享受,所选择的轮组都会不同。现在厂家对市场都很细分,都会有各自对应的轮组。


          123楼2018-03-26 13:26
          收起回复
            终于给贴上了。
            由于我没有使用过碟刹轮组,上述所述都是我对产品的见解。有说得不对或理解上的错误,请大家给予纠正。


            125楼2018-03-26 13:29
            回复
              骑车满打满算也快十个年头了,我总共才换过四双锁鞋。
              第一对是Shimano的神鞋,R87。回到那个时候,就看重它是Shimano的出品,价格也适中。那时候对锁鞋没什么对比和概念,对于重量的记忆也模糊了。这双锁鞋陪伴我三年之久,许多拉练,长途骑行都是穿着它,也蛮舒服的,又耐脏,回来用洗衣粉+水泡一泡,冲水,凉干就好。也不见得它会由于洗水而开裂。很耐用。
              反而到了R80我就感觉鞋子的用料变了,穿起来很硬,又不透气,后来也接触过Shimano的高端产品,脚后跟位置特别硬,又扎脚,从此,也就没再穿Shimano了。

              骑行鞋在你第一个一百公里内,你是很难感受得出它是否真的适合你的。要到了150,200过后,经过十个小时以上的连续穿着,脚掌会因为血液的连续高强度循环而变得肿胀时,你才会感受得出你脚上穿着的骑行鞋是否真的适合你。
              我下一对骑行鞋,一定要比R87舒服才行。这时,我已经骑车有三个年头了,开始懂得重量的分别,鞋底用料与刚性的关系。R87对于我那时候唯一的缺点就是经过长时间骑行后,脚掌的无名指会因为受压迫而感到疼痛,相信这也会是大部分骑友都经历过的经验。
              我看中了意大利牌子Ganerni,无他,它比SIDI要便宜多了,功能与款式都差不多。
              这是我第一对碳纤维鞋底的骑行鞋,由于科技发展的步伐,那时候还是双魔术贴+铰链式锁紧结构。调整起来是很费时间的,一般来说第一道魔术贴要尽量扳紧,第二道魔术贴要松开一点,然后接近脚踝部位的铰链锁紧结构是很折腾人的。你不能锁得太紧,从而骑不久你就会感到疼痛,过渡放松,你就会感觉鞋子套不住脚掌,快要掉出来的感觉。这是那时候这种结构的通病,每一对,每一个款式,每一家产品都会有这种问题。
              但Ganerni这一对锁鞋,让我感受到什么是轻量化,还有意大利的做工,与意大利人特有的剪裁与时尚。穿着上也很舒服,无论骑多远,只要根据脚掌的感觉,适时做出调整,我就没再感受过脚掌的任何疼痛。而且品质很好,我穿了两年多,现还在朋友那里继续穿着。



              当SIDI推出wire系列后,我就换上了。SIDI让我感受到,什么叫作骑行靴,而不是鞋。它的造型,细节上的细致,大量可以更换的配件,高刚性的碳纤维鞋底,都是业界的标杆。但它不轻,因为它重视的是耐用,据说如果你不厌旧,就算用得很粗,更换损耗的配件,它轻易可以让你穿上十年有余。
              SIDI Wire有两个锁紧调节旋钮,锁紧或放松都轻易可以在骑行途中做到,它也陪伴了我三年多,摔过车,经常洗,很耐用。最终却因为皮革过于僵硬,导致长途骑行时对无名指的压迫感,使我不得不放弃了它。



              能驱使我舍弃SIDI Wire的,就是Giro Empire SLX。
              完全普通的鞋带索紧,却异常的舒服,即便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连续骑行,脚掌还是一点感觉都没有,很轻盈,只有175克一对,Easton EC90 slx2这款号称业界目前为止最轻量且刚性最高的碳纤维鞋底。爬坡轻盈,抽车不软,散热好,用料感觉柔软细腻,还有三度不同的脚掌垫片调节,鞋袋,意大利制作,满满意大利式的时尚。
              这一对靴,我给100%。



              不用问我同厂的Prolight或Factor-Acc,我只喜欢邦鞋带!至于Knits,或许我会试一下。


              134楼2018-03-27 09:02
              回复
                CeramicSpeed与轮组的关系是没有的。它的唯一作用是在中,长距离连续骑行中,在配合五通陶瓷轴承下,为你省下难能可贵的瓦数,让你尽量在早已榨干的体能里,推你一把,让你好受一点。由于我经常骑行游玩,所以才会选用。
                MEILENSTEIN系列现在分得很细,细分得有点儿重复的味道。
                鉴于你的体重,我建议你选用前后都是20根辐条的型号。
                普通型号前后20/20辐条的MEILENSTEIN重1105,体重上限是120公斤。
                有一个新型号称之为24E,官网上没解释这称呼的由来,但强调这是他们第一款全天候,对应雨天,山区公路与及下雪环境的MEILENSTEIN,前后20根辐条的型号重1205克,承重上限也是120公斤,最大可容纳胎宽竟然达到惊人的34mm。




                至于ENVE,4.5SES是我的推荐,前48mm,后56mm框高,前轮框宽27,后轮框宽25.5,它会比MENILESTEIN拥有更明显的空气动力学,由于ENVE轮组能拉出高张力辐条,它的刚性是有保障的,做工也很好,完成度高。它与lightweight的主要分别在于重量上。
                配DT240花鼓,重1526克,
                Chris king R45,重15111克
                ENVE自己的碳纤维花鼓,1425克
                不要相信ENVE自己开发的花鼓,这里面的技术水很深,不是轻易能够攻破的。DT 与Chris King R45都是很好用,很耐用,声音很有个性的花鼓,基本上正常使用,都无需保养,用不坏的。
                个性而言,我觉得R45吧,数个颜色以供选择,Sapim的CX-Ray辐条是最好的匹配,而且它的花鼓声音比较独特。
                恕我直言,这里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我认为你的体重过重了,虽然在厂方声称允许的承重极限之下,但这个体重对于轮组,对车架都是一个极限压力。还有你自己的身体,驱动这体重,对膝盖是一个莫大的负担。单车虽然说是有氧运动,可以有效减肥。但我这样子的运动量,四十岁了,还是不能抑制肚腩的飙升。过度地催谷身体去适应一种不适合自己身体特质的运动,不太好。
                建议你先找方法把体重降下来,但80公斤也是过多的,就更不用说105了。
                换另外一种运动吧。


                136楼2018-03-27 11:23
                回复(6)
                  预告一下,第一代的Ventoux拿去黏新管胎兼做大保健,等它老人家后再介绍一下。特喜爱它老人家的造型。


                  140楼2018-03-30 20:30
                  回复
                    前段时间忙,一段时间没写,让大家久等了,不知不觉的,关注我贴子的人差不多/无限接近一百了......心里暗爽一下。今天下午有点缝隙,把第一代的Ventoux它老人家从保养的车店里提了回来,顺道写写它。
                    为什么要拿到车店里保养?轮组也需要保养吗?
                    一来我没时间,而来要用专用工具分解轴承下油,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处理好一点。轮组的保养主要集中在调整张力,轴承清洁润滑,与及管胎的粘合这三方面。开口与管胎各不相同,Lightweight是全碳纤维辐条,所以无需调整张力。为了最大限度地享受骑行乐趣,我一般隔三年或管胎出现大面积磨损的时候,更换新的管胎。而且我从来不用双面胶,交由车店用传统4天一周期的方法用胶水黏合。双面胶只适合用在时间紧迫,无法允许你等待胶水黏合周期完成,一般游玩性质的低烈度骑行中,千万不能用于下坡,大家切记。
                    第一代的Ventoux,由于当时碳纤维技术的限制,Lightweight测试后认为辐条的张力不能达到强度要求,所以加入了凯夫拉纤维与碳纤维一起成型的方法来制作Ventoux的辐条。这也造就了这一代Ventoux很经典,独一无二的外观。轮框的碳纤维编织上,也有别于往后的Ventoux。


                    与现今的Ventoux比较,辐条的刚性上是能满足要求的,质量上的差别也可以忽略,轮框的横切面也是呈现肥圈,从而在下坡途中获取更稳定的破风效果。第一代有两个不如人意的地方:做工的细节与刹车性能。





                    先讲刹车性能,从碳纤维的编织方式可以看到,那个时间段的单车科技发展。这种编织方式的目的是加强(达到)轮框整体刚性(强度)要求。刹车性能我觉得只能说是够用,面对高山的连续下坡,它显得力不从心,不能给予我信心。大概经过20分钟吧,倘若你连续攻破制动,轮框就开始呈现疲态。
                    做工嘛,也不能说是它的弱点,毕竟要与时代作横向比较。况且Lightweight是全手工制作,手工批量制作,有瑕疵是可以理解的。感应用的磁铁是一小块黏在辐条上的,辐条与轮框的收边处理也不细腻。用于增强刚性的辐条缠绕碳纤维的表面没有再做处理,也就是缠上黏合了事,没有再做表面涂层处理。



                    手中所持的就是第二代Ventoux,它的整体工艺已细致许多,轮组所用的碳纤维也有了质的变化。
                    Lightweight 坚持选用DT Swiss花鼓是具有很强目的性的,除了DT的做工质量,还有DT的通用性。第一代Ventoux的时代是9速的年代,但只要更换一个DT11速的基座,就能适用于现今的系统,简单,直接,实用!
                    以当前的轮组性能标准来评论第一代的Ventoux,它不在强悍突出,它还是很轻盈,刚性非常高的爬坡轮组,然而它独一无二,具有工艺合理性的外观,才是它的韵味所在。配在机械化,手工制作的钛合金车架上,更显得它独特的风格。


                    145楼2018-04-17 06:52
                    回复
                      ee El dorado也已经装车完成调试,金灿灿的颜色很是讨我喜欢,177克一对的重量手感如纸。由于ee 的独特联动卡钳设计,让刹车的力道施加平均而强劲,非常适合下坡。Moots也由于这一套刹车系统,再一次锐变,趋于经典。





                      阿朗哥的七冠环法才是经典中的经典,晒一下收藏的当时车队征战的物品:美国邮政车队轮组袋。

                      它里面承载着一对我使用过,最为满意的轮组,敬请大伙期待......


                      146楼2018-04-17 07:15
                      回复
                        我用过,最为满意的轮组,lightweight Generation III / Meilenstein
                        47.5框高,V型轮圈截面结构,lightweight的开山之物,重量无需再述,刚性,滚动惯性最佳的平衡。
                        Generation III的时期,因为碳纤维物料技术的限制,还是管胎。到了现在,更名为德国味道的Meilenstein后,有了开口胎版本。还可以配CeramicSpeed的轴承!
                        耐用度超强,使用范围超宽,刚性没有之一,刹车性能能应付高山,如果我只能拥有一对轮组,就这套。











                        150楼2018-05-10 08:44
                        回复
                          人生要有嗜好去追求,才不会玩物丧志......
                          祝大家骑行快乐,
                          全文,完。


                          151楼2018-05-10 08:46
                          回复
                            由于在用的马牌管胎没有什么缺点,也没爆过胎,考虑到管胎的拆装费时而且人工很贵,所以没有试过其他的牌子。朋友上个礼拜就没这么幸运了,爆了,他就更换了Vittoria Corsa G+的管胎。今天与他骑了七八个小时,翻了三座山,累积愈千米的爬坡海拔后,我问他新胎的感受。他说没啥特别,在这以前,他用的是马牌的管胎。



                            管胎由于没有内胎与及兼顾咬合开口胎与刹车边,都会比开口胎的整体重量要轻点。
                            胎的重量其实可以忽略不计,你要讲究的是胎的耐用性,滚动的阻力与惯性之间的平衡,取舍,还有弯角的咬地性能和刹车性能。这些,比简单的重量概念,要实际得多。


                            164楼2018-10-15 10: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