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南园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遭贬官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他“开元末,病疽背卒。”唐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即他死后五年,宜城王士源集孟诗218首,编成《孟浩然集》,由王士源作序。王在序中说孟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这位王先生与孟浩然是同时代的人,他所居的宜城在孟浩然所居的襄阳鹿门山南(现在是一个地区),王对孟应该十分熟悉,才会有这段评语。王序中说:“开元而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相得欢甚,浪情戏谑,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孟浩然和王昌龄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交谊甚厚,王昌龄南游襄阳访孟浩然:作为东道主的老孟自然会有接待。他们一起饮酒唱和,王昌龄在襄阳客居的时间应该不短。孟浩然有《与王昌龄宴王道士房》应该就写作于这个时期。孟浩然“疾疹”发背,已经有些好转了,据说吃了汉水的特产鱼——查头鳊,致毒痈发作,病情加重,终致丧命。
查头鳊是产于汉水的名鱼,味道特别鲜美,汉水边的人们祖祖辈辈都吃着鱼,细菌污染或毒物污染造成的食物中毒急性索命外,一般不会因吃查头鳊鱼丧命。
按王士源序中提供的资料,以大夫的眼光来分析,造成老孟丢掉性命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欢甚”,高兴过了头。时间宽泛喝酒,欢闹没有约束时间长了就算是健康的年轻人,身体都吃不消,何况一个五十二岁又刚刚被疾疹发背折磨恢复期病人!
可能是酒肉和笑闹过度致身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背疮复发并病情加重。
背疮这种病在古代缺乏特效抗生素的情况下,确实凶险。据说患背疮的人还尤其痛苦,病情加重时疼痛难忍,患者往往被折磨得死去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