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胜军吧 关注:3贴子:691
  • 0回复贴,共1

天津卫澡堂子里的那些事儿,叫一声“好水儿” 洗掉一冬天的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创作者辛苦,本人摘编文章无意侵犯原作者权益,如文字或图片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以便马上修改或删除。
本来以为春天来了,
结果今天又降温了……
大家就都想着去泡温泉暖和暖和,
但是文化君在雾气腾腾里,
突然就想起了热气虚的看不清脸的澡堂子。

如今,去泡澡的人确实是少了。
但很多记忆还在呢!
在天津,澡爷们的故事可是不老少!

↑↑↑ 这张清末明信片上显示的,
是天津老字号的一新园澡堂给客人修脚的情景。
看图上的情景,这位爷显然已经洗好了,
正等着师傅给修脚呢!

那个时候,澡堂子还是个稀罕物,
人们也未必舍得下脸来,
脱光了之后,
跟旁边的张大爷、李大爷一起聊,
卫里市井上的那些零七碎八的事儿。
但其实,在咱们中国,很早就出现澡堂了,
只不过并不叫澡堂,
澡堂子最早称“香水行”↓↓↓

元大都建立后,京城即有澡堂出现,
多数为寺院僧人开办。
明代,宫内专有“混堂司”,
管理皇家的“沐浴堂子”,
并有专人为皇上、皇太子擦澡。

(现在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混堂”的样子)
澡堂,有的是讲究
澡堂子是天津人对公共浴池的俗称,
老辈的天津人对澡堂子可谓是情有独钟。
早年间,
天津最著名的三大澡堂,
劝业场华清池、大胡同龙泉池、南市玉清池。
其中玉清池还被称为“华北第一池”。
张作霖、倪嗣冲、张宗昌等人经常光顾这些地方。

受一般市民欢迎的中低档澡堂子则遍布全市,
而且早在民国初年,
南市出现了全国第一家女澡堂,华园澡堂,
实属领风气之先了。

旧时澡堂子曾有“混堂”之称,
多在门庭或院内悬挂小红灯笼以作招幌,
门框上贴有大红对联,
“金鸡未唱汤先暖,云板未敲客早来”。

在院中或屋顶吊挂一块铁铸的云板,
每当清晨或午间浴池“换汤”
更换清水之际,浴池伙计便手持铁器敲打云板,
其清脆的敲击声招徕着远近的浴客。

“鞋帽扣篓、财务交柜。您请,里边有座……”
上世纪80年代兴盛一时的国营澡堂子,
通过周到的服务和富有人情味的经营,
赢得了顾客,也打造出具有津味特色的澡堂文化。

早年间,
南开影院和南开浴池是
西市大街口经年不衰的区域地标。
不少60后70后有一种情怀叫忘不了的西南角,出了家门买食品左边有德利香食品店,吃饭右面四海居饭店,玩耍向后南开公园,洗澡往前南开浴池,上学过一胡同是东升里小学。小时候到国营澡堂子去洗个澡,是童年里的一段快乐回忆。
澡堂不大,五脏俱全
起初,天津的澡堂子一般较小,
设施简陋,功能也很单一。
经营者为了吸引顾客,不断扩大面积,
改善设施,增加项目,使澡堂子宽敞明亮。

澡堂子的格局有休息厅,
木制的单人床位可以躺卧,
两两相对,一行一行地排列。
每个床头的衣箱兼职茶桌,上头摆茶壶水杯。
与单人床相连接的是另一张床,中间由木板隔开。
休息厅有雅座和散座之分。
除洗浴之外,澡堂子均设有搓澡、
修脚、理发等服务项目。

洗澡是件享受事儿
人们为生计终年奔波劳碌,
破费银两上回澡堂子往往是件奢侈的事。
所以,高消费,一般也是高品质。
浴室里泡温池的居多,
人们全身浸入池水,舒舒服服地舒展四肢,
有的还情不自禁地唱起京剧。

一旁的热池由于水温太高少有人敢下,
有争强好胜的主儿径自踏进热池,
浸入水中大吼一声“好水!”
但不到片刻便经受不住,
猛然起身出池,引来众人哄笑。
一番泡洗之后,再到外间打肥皂冲洗干净。

讲究的浴客请搓澡师傅搓背,
有脚病的则请修脚师傅修脚,
要理发的可请理发师傅剃头刮脸再加头部按摩。

除此之外,聊闲天儿,
那真的是澡堂子里不得不提的画面。
点上一支香烟,沏上一壶酽茶,
再要几片沙窝的青萝卜,
脆生生咬一口萝卜抿一口茶,
和谁都能聊起来,
平日的劳苦艰辛忧愁烦恼完全烟消云散。

对于有钱人家的子弟来说,
澡堂子就像个聚点儿,洗浴之后打牌下棋。
有闲的“堂腻子”则以此为家,
来了便洗,洗完就睡,睡醒再洗,
饿了让伙计代买几个牛肉烧饼,
一泡就是一整天。


现在,按摩、spa、温泉层出不穷,
澡堂子已经渐去渐远,
这年头生意不好做,澡堂子关的关没的没,
虽然社会的发展,注定了澡堂早晚会消失
但是曾经的澡堂文化,
也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一段记忆。
原创作者辛苦,本人摘编文章无意侵犯原作者权益,如文字或图片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以便马上修改或删除。


1楼2018-03-09 20:5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