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无双吧 关注:150贴子:1,837

张仲景组方用药研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仲景组方用药研究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03-03 10:21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03-03 10:22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8-03-03 10:23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8-03-03 10:23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8-03-03 10:23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8-03-03 10:24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8-03-03 10:24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8-03-03 10:24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8-03-03 10:25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8-03-03 10:25
                    回复
                      从药物的使用频率来看,①甘草(123),②桂枝(70),③生姜(67),④大枣(59),⑤芍药(51),⑥半夏(38),⑦干姜(36),⑧附子(34),⑨人参(34),⑩茯苓(32)。
                      大黄(31),麻黄(28),白术(27),黄芩(25),杏仁(19),枳实(16),细辛(15),黄连(15),石膏(14),当归(14),厚朴(14),栀子(10),阿胶(10),柴胡(9),芒硝(8),知母(7),黄芪(7),桃仁(7),龙骨(7),牡蛎(7),粳米(7)。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8-03-03 11:01
                      回复
                        从选药配伍频率中,可以看出前十的常用药物,可以理出仲圣用药理念:
                        一,重在扶正。即便是半夏,一般认为是用于燥湿降逆以祛邪,但半夏的和胃作用显然也是扶正。
                        二,重在温阳。除芍药人参性平,余皆性温,芍药有敛津入脉,柔肝缓急的作用,人参有补津益精的功效,二药的确可以填阴,但津乃阳中之阴(化合能),二药目的仍在于津的补充与收敛。
                        三,固护胃气。甘草姜枣,皆药食两用,以其色黄而入土,取其中正而入胃,虽草可入肝缓急,姜可辛通肺胃,枣可生津益脉,但终以中正为主。
                        这反映了仲圣用药以用柔弱,致中和的理念,而这一理念正来源于老子的思想。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8-03-03 11:30
                        回复
                          后二十味药以粳米为界,几乎都是祛邪的,即便是白术,一般认为白术是健脾益气的,气这个词的含糊不清,使其成为后中医使用频率最多的词,这的确是在忽悠。从伤寒原文中,附术并走皮中,逐水湿未得一句中,可以认定白术是逐湿的,逐在表在上之湿的,它是祛邪为主的。又比如阿胶,仲圣多用于失血,失血多为动血而血失宁,以丑牛阴畜而宁其血,足见取其清热宁血之功为主的,滋阴补血为辅的,并可以推测出阿胶的原始制法,丑为北方之土,以黄牛皮(以土止水)或黑牛皮(以水补水),汲深井水以熬制。而今阿胶以驴皮而加黄酒,已失丑土之义了。又如当归,是以温通血脉为主的,本当归于扶正的用法,但总不及桂枝温通作用之广泛,主要还是体现为活血化瘀,归于祛邪也是合理的。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8-03-03 12:01
                          回复
                            其药性寒热几乎各占一半,寒可治热,热可治寒。人体寒热是由气之热能所主导的,热能同时也是废能,不能排放就会内郁,从而给机体带来伤害,这就是所谓的炎症。
                            可以热治寒,热者阳而寒者阴,此为正治之法,也是合于用柔弱而致中和的用药理念,但以阴而治阳,以寒而治热呢?虽然合于致中和,显然有违用柔弱的原则了。
                            这就是急者治其标,为权而用之,属于不得已而为之了。因为废热不能及时清除,对人体的伤害就会持续和加重,这时的内在原因之本,反而不是很急迫了。本又是什么呢?不通!废热外达的通道受阻了,有没有无力鼓运故不能达表的可能呢?几乎是没有的,这是由热能的本性所决定的,它就主向上向外扩散的。要解决外阻的根本性问题,还是要选择温通的方式才能解决的。这仍然是体阴而用阳,动则以阳为本为指导原则的。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8-03-03 12:20
                            回复
                              以阳治阴为治本,以阴治阳反为治标了,这仍然是体阴而用阳,以阴为本,阳为标的,毕竟阴才是主体,才是生之本。反者道之动,所以在处理热症时,急则先治标,缓则治其本了。治标方可用寒,且中病则上,治标才可滋阴,仍是点到为止的,肆用寒凉而滋阴清热,不仅会引邪入藏,而且会戕划生机而致人衰,正所谓物壮则老,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是谓不道,不道则早已。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8-03-03 12: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