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之丁丁吧 关注:351贴子:33,652

回复:【中国京剧史】下卷。第十一编人物。旦行演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金素秋,女,京剧旦角。原名丁叔庸,河北省河间人。出身贫农家庭。十二岁开始在天津登台演戏,演花衫。擅演“梅派”戏。1927年曾应邀赴日本参加福冈博览会的京剧演出。抗战前夕到桂林,以一个文化人的身份投入到了桂林抗日救亡运动中。演出了《潘金莲》、《人面桃花》、《金钵记》等,在表演方法上有所创新。
抗日战争后期,自编自演了《恩与怨》、《残年》、《祥林离分》等。
解放前夕,在昆明与吴枫、董俊楼等组创艺联新京剧实验剧社,上演新京剧。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改编的京剧有《白毛女》、《阿黑与阿诗玛》(与吴枫合作)、《黛诺》(与鲁凝、吴枫合作)、《多沙阿波》等。1955年加入共产党。曾任云南省京剧院院长。


17楼2018-02-20 18:16
回复
    转载;电影《景颇姑娘》与京剧《黛诺》http://www.doc88.com/p-7354281510731.html


    18楼2018-02-20 18:20
    回复
      1964年关肃霜【黛诺】京剧电影纪录片http://video.tudou.com/v/XMTc4NjkwNTQyNA==.html


      20楼2018-02-20 18:31
      回复
        现代京剧《黛诺》唱段:山风吹来一阵阵
        视频来自:优酷


        21楼2018-02-20 18:34
        收起回复
          京剧《黛诺》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舞台艺术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云南民族题材京剧的扛鼎之作。《黛诺》诞生至今将近半个世纪了,关肃霜演唱的“归来乡音更动人”等唱段,早已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传世之作,今天依然在京剧舞台上广泛传唱,受到广大观众的深切喜爱,展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那么,京剧《黛诺》的创作又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呢?这要先从电影剧本《景颇姑娘》说起。
            电影剧本《景颇姑娘》
            1963年11月,长春电影制片厂主办的《电影文学》杂志,发表了云南民族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景颇姑娘》,作者为杨苏、李鉴尧。杨苏系白族,时任保山地委宣传部领导,是活跃于当时中国文坛的少数民族作家之一,其1959年问世的短篇小说《没有织完的筒裙》,曾受到茅盾先生的高度赞誉;李鉴尧时任省文联党组成员,以诗歌和散文著称,其1962年创作的组诗《西双版纳诗抄》中的那首《马儿啊,你慢些走,慢些走》,由著名作曲家生茂谱曲,经著名歌唱家马玉涛首唱,红遍全国,至今仍广泛传唱。这两位作者的合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强强联合”。
            《景颇姑娘》甫一问世,即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其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积极向上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语言,深深打动并吸引了读者。


          22楼2018-02-20 18:45
          回复
            京剧伉俪的慧眼
              有两位特殊的读者对《景颇姑娘》情有独钟。他们不是单纯地去阅读和欣赏这部作品,他们是带着学习、借鉴和再创造的精神去理解这部作品的。此二人就是时任云南京剧院副院长的金素秋和时任云南京剧院艺术室主任的吴枫伉俪。他们准备把电影文学剧本《景颇姑娘》改编成京剧剧本。
              金素秋是名演员兼剧作家,吴枫是名导演兼剧作家,他们改编移植过不少优秀作品,曾成功地把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成京剧《阿黑与阿诗玛》,把田汉先生的话剧《关汉卿》和《文成公主》改编成同名京剧,演出后,受到云南观众和首都观众的认可。他们认为,《景颇姑娘》能改编成一出独具云南特色的民族题材京剧。在征得作者同意后,他们着手进行改编。不久,京剧剧本脱稿,剧名以主人公名字定为《黛诺》,由云南京剧院的青年演员进行“实验”排练,京剧新秀钰存扮演黛诺。为什么是“实验”排练呢?因为这是一出民族题材的现代戏,在遵循京剧规律的前提下,创新的尺度和难度都很大,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又很少,因此必须是“实验”性的排练,它包含着允许失败的精神。


            23楼2018-02-20 18:47
            回复
               强强联合再改剧本
                恰在这时,文化部下达了1964年中旬在北京举行“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的通知。云南省文化局几经研究,决定在金素秋和吴枫改编本的基础上,加大力量,精心创作,由关肃霜领衔主演,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云南省文化局抽调局剧目工作室主任金重参加《黛诺》创作组,并由其执笔改编创作。金重,原名陈明刚,笔名鲁凝,上世纪30年代末即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是延安文艺精神哺育成长的新一代文艺工作者。1959年他根据电影剧本《摩雅傣》改编的花灯剧《依莱汗》,是公认的云南花灯代表剧目;他创作的歌词《姑娘生来爱唱歌》,经著名作曲家朱里千谱曲,迅速传遍全国。
                金重、金素秋、吴枫三人合作,当然也是“强强联合”。金素秋是演员出身,非常熟悉舞台,所编创剧目极富舞台感,极富戏曲节奏;吴枫早年从事话剧,对戏曲与话剧的规律颇多研究,擅长结构戏剧矛盾;金重是新文艺工作者,具有现代意识和新思维,以写民歌体的新诗著称。他们三位联合改编《景颇姑娘》,应该说是极大地发挥了个人的特长,同时又能把这些特长融合形成合力,因而打出去的是一个拳头产品。


              24楼2018-02-20 18:49
              回复
                电影文学剧本《景颇姑娘》把鲜明的时代性,别样的传奇性,生动的文学性融为一体,为京剧《黛诺》的改编和再创造提供了深厚的文学土壤。一般来说,电影和小说相似,注重细节的描写和刻画,是入微的艺术。而戏剧(尤其是戏曲)讲究夸张,讲究强调,是强化的艺术。托尔斯泰说,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这主要是指小说,我想也应指电影。戏曲则可以用警句交谈,如果戏曲没警句,锣鼓经“滚头子”和“扑灯娥”就派不上用场。深悟此理的金素秋、金重和吴枫,用戏曲化的思维,将5章32节的电影剧本《景颇姑娘》,改编成9场京剧《黛诺》,使情节更集中,故事更紧凑,矛盾更尖锐,主人公黛诺的形象更加突出和丰满,为二度创作的唱、念、做、舞,尤其是唱,提供了广阔的用武空间。


                25楼2018-02-20 18:51
                回复
                   源于生活的艺术
                    金重的执笔稿写成后,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改编者与关肃霜为首的主要演员和音乐唱腔设计者,奔赴潞西县景颇族聚居的三台山和瑞丽县景颇族聚居的南京里等地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剧组在景颇山生活长达二三十日,通过采访、劳动、联欢、谈心等活动,主要演员对景颇族的历史与现实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景颇人的性格特征有了认识,对《黛诺》的剧情加深了理解,创作热情十分高涨。编导组也在向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改剧本并进行导演构思。通过深入生活,音乐唱腔设计者从音乐的角度,着重观察体验了景颇族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以及表达内心情绪的方式手段,收集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素材,为推陈出新地创作京剧《黛诺》的音乐唱腔积蓄了力量。
                    深入生活归来,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排练,《黛诺》终于离开排练场走上舞台彩排了。彩排效果很好,但对音乐唱腔争议较多,有人认为革新的步子大了些。带着这个问题,演出团到了北京,进一步广泛征求意见。当时一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与云南京剧界交谊甚深,他看了排练后,提出的主要意见也是针对唱腔,他认为该剧有“唱京歌”之嫌。虽然此语有些言重,但善于虚心接受意见的云南京剧人还是谦逊地采纳了“京歌”意见,又系统地对全剧的音乐唱腔进行梳理,重点是减去剧中大部分缺少京剧韵味的合唱及伴唱,删除革新步子迈得最大的黛诺唱的一段摇篮曲。同时毫不动摇地坚定改革创新和演好民族题材京剧的信心。


                  26楼2018-02-20 18:53
                  收起回复
                     北京演出一炮走红
                      1964年7月,京剧《黛诺》在北京舞台一亮相,即受到行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黛诺》的故事颇具神奇感,音乐犹如天籁声,表演既如行云流水般贴切自然,又如桃花绽放一样生动活泼,让盛夏的北京吹起了“风,景颇山上的风”,响起了清脆悦耳的“布谷声声”。一时间,《黛诺》成为观摩演出大会学习与交流的热点剧目之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中国唱片公司制作唱片,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对该剧更是喜爱有加,连看数场赞不绝口,大有排演之意。全国相继有十多个省、市京剧院团学习了该剧,当时还在中国戏曲学校当学生的京剧名家李维康也排演了该剧。周恩来总理观看《黛诺》演出后,十分高兴,特意把关肃霜等主要演职员请到家中做客,并对他们说:“你们演了很多(民族)戏,作了很大的努力,我很高兴。”


                    27楼2018-02-20 18:57
                    收起回复
                      两段精彩唱词
                        《黛诺》对京剧艺术的传承、改革、创新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文本的创作,而在文本的创作中,唱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黛诺》的唱词写得好,这是公认的,应该说,它是新诗与民歌相结合的一个成功范例。
                        当年中国作协主办的《诗刊》杂志在11、12月号合刊中,选登了《黛诺》的两段唱词。一段是黛诺逃下景颇山,满身伤痕地找到解放军,解放军的李医生问黛诺,谁把你打成这样?
                        黛诺(唱):景颇说,花蛇嘴最毒,山官心最狠,九条牛,他把我换给了歪心的人!孔雀乌鸦怎成配?马鹿不和狼结亲!黛诺死也不从山官命,翻山越岭找红星。
                        (李医生插话:你不愿意,山官怎么敢把你换给别人?)
                        黛诺(唱):人说景颇山上云雾深,云雾深处有苦情,山中苦竹有多少,我是那满腔苦水竹一根。从小未见过阿爹长刀影,身旁单留下阿妈破筒裙!文帅爷爷收养我,滴滴珠泪和血吞;勒丁哥哥常相伴,夜夜愁听长刀鸣!坡坡坎坎我流下汗,风风雨雨我长成人。勒乱送牛山官笑,他说我是孤儿任抢亲。爷爷空洒千滴泪,勒丁枉把怒火升,黛诺不做路边草,牛踏马踩任欺凌,吃人的篾索我挣断,离乡背井找亲人!
                        (李医生问:你做得对,只是你怎么想到要来找解放军?)
                        黛诺(唱):带阳光的花儿颜色好,戴红星的大军有好心。前年剿匪我带路,你们的恩情我记得深。身遭大难逢绝境,雾海茫茫想红星,红星照亮我的眼,红星照亮我的心,狂风要吹断高山草,我我我我我不找红星,我又找谁人,我的大军呀!


                      28楼2018-02-20 18:58
                      回复
                        这一段唱词文字流畅,有形象,有感情,有民族特色,是唱词中的上乘之作。其中“花蛇嘴最毒,山官心最狠”和“带阳光的花儿颜色好,戴红星的大军有好心”两句,一向受人称道,文学色彩浓,人物情感深。而这些词正是电影文学剧本提供的,如文学剧本中的原话是“带阳光的花朵颜色最好,戴红星的大军良心最好!”“花蛇的嘴最毒,山官的心最狠,山官用九条牛,把我换给人家做媳妇。”金重按唱词的规律再创作,使得这段唱词深切动人,历久弥新。这是杨苏与李鉴尧的创造,也是金重的创造。
                          《诗刊》选登的第二段唱词是黛诺从区上开会回来,迎接合作社成立,心情十分高兴。
                          黛诺(唱):布谷声声枝头唤,唤来了万里晴空艳阳天!景颇山风光大改变,乡亲们心中比蜜甜。想当年我也曾在这树下站,铓锣声声我心胆寒。挣断千斤铁索链,寻找红星下了山;红星使我心眼亮,几番风雨意志坚。到如今这铓锣依然在,高高挂在青枝绿叶间,铓锣一响群山应,都知我景颇人覆地翻天!今日里邦独寨成立合作社,十里春风送黛诺越岭翻山转回还!
                          这一段唱词朴实流畅,亲切自然,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当然,它也源于原电影剧本中的“好日子就像蜂蜜甜哎”这段歌词。《景颇姑娘》电影文学剧本中,生动形象的民族语言俯拾即是,如“你们一张嘴说两种话,一颗心给两种人”,“孔雀不跟乌鸦作伴,山马鹿不跟狼打亲家”,“做人要像松树一样直,做事要像秤杆一样平;良心要像清水一样亮,骨头要像柚木一样硬”等。而在京剧《黛诺》中比喻生动、文学性强的唱词也比比皆是,如“豹子把羊来装扮,猎人一眼看得穿”,“竹条抽不断柚木树,篾索拉不动铁打的心!任你拉来任你捆,不爱乌鸦爱山鹰”等。平心而论,电影剧本《景颇姑娘》为京剧《黛诺》奠定了很好的文学基础,京剧《黛诺》在《景颇姑娘》的基础上实现了飞跃。
                          从电影《景颇姑娘》广获好评到京剧《黛诺》大获成功,值得总结的经验很多。我以为,在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和发挥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的聪明才智,实现这诸多艺术门类的最佳组合,是关键的一环。而要实现这一环,必须熟悉和掌握艺术规律,必须熟悉和热爱要表现的人和事,必须向生活学习。离开生活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
                          (作者单位:云南省文联)


                        29楼2018-02-20 19:00
                        收起回复
                          转载;红极一时的蒙古族京剧名伶——蓉丽娟https://wenku.baidu.com/view/885c31285901020207409cac.html


                          30楼2018-02-20 19:42
                          回复
                            【转载】蓉丽娟:六十年的回顾(上)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cedfee0102wrts.html


                            31楼2018-02-21 09:23
                            收起回复
                              【内容介绍】提起杨秋雯这个名字可能没有什么人知道,但若说起她的艺名蓉丽娟则曾经红
                              极一时,大名鼎鼎,放在现在可以说是一线女明星了。杨秋雯是一位奇女子,她也是王孙后裔,
                              也是京剧名伶;凭借自己的能力闯荡京、津、沪、鲁、东北,赤手空拳创出名声;与青梅竹马的
                              男生自由恋爱不惜闹起“家庭革命”……她的一辈子是京剧女伶奋斗的缩影,也见证着曾经那个
                              光怪陆离的时代。
                              杨秋雯(1912-2006),蒙古族正蓝旗人,曾祖父柏葰是道、咸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
                              书。她的伯父崇彝是《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的作者,做过户部文选司郎中。但杨秋雯的父亲一生
                              只是小职员,除去小楷写得好外只是爱好京剧,“晚清的旗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耐没有,在
                              歌台舞榭却肯下功夫”,因为这点,杨秋雯学了京剧,工青衣。
                              1925年杨秋雯拜琴师牟芝田为师,艺名蓉丽娟。虽说是学徒,拜师不久牟芝田就应了天津升
                              平舞台的邀请,把那时候能戏还不多的小姑娘杨秋雯带到天津开始了演艺生涯,从挣一块钱养活
                              五个人到变得小有名气。


                              32楼2018-02-21 09: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