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源勘考
在铁氏铉祖后裔各族支谱牒中,偃师族谱上溯世次最为远久,自铉祖起溯至先三世:先三世祖瑞祖;先二世祖自修祖;先一世祖仲名祖。族谱载瑞祖“始居于颖,后迁于邓。”,尽管寥寥八字,但勘以相关资料,即可整理出我铁氏祖源。
1.1.瑞祖始居于颖。《辞海》载:颍,水名。源出河南省登封县西境颍谷,东南流,经禹、临颍、西华、商水诸县,汇贾鲁河,再东南,经沈丘县入安徽省境,经太和、阜阳、颍上诸县,西至正阳关入淮水。笔者认为偃师族谱编修者的意思是居于颖州(今安徽阜阳,元时颖州属河南江北行省),不应是指居于颍水流域或流域某一地。
1.2.瑞祖后迁于邓。据载,隋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治穰。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北宋初,设武胜军,治穰。宋乾德(963-968年)年间,复称邓州,统于京西南路。1141年,邓州归属金朝,属南京路。元朝时,邓州先后属襄阳府、南阳府。明清时,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中华民国2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198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仍属南阳市。根据《明史·列传·铁铉传》,结合时值宋、元征战时间段及外来民族须娶当地女子为妻的史实,依据仍笃信回回教门的沈阳族谱代隔年限平均值32.5年推算,先一世仲名祖生于1319年前后;先二世自修祖当生于1285-1289年前后;先三世瑞祖当生于1252-1256年前后。瑞祖青年时恰逢宋、元襄樊大战(1268年-1273年)时期。后迁于邓系应指邓州。
1.3.相关历史资料勘考汇整如下:
1.3.1.《元史:阿合马传》载:阿合马,回回人也。世祖中统三年(太宗7年;1262年),始命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专以财赋之任委之。明年,以河南钧、徐等州俱有铁冶,请给授宣牌,以兴鼓铸之利。阿合马奏以礼部尚书马月合乃兼领已括户三千,兴煽铁冶…。又据河南鲁山鸿鹄公考证,这已括户三千来自阿木合(现阿富汗)的回回降民。
1.3.2.《新元史·食货志》载:元代河南江北行省的铁,主要产于颍州(今安徽阜阳市)、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
1.3.3.《元史·兵志》载:国初,用兵征讨,遇坚城大敌,则必屯田以守之。
在铁氏铉祖后裔各族支谱牒中,偃师族谱上溯世次最为远久,自铉祖起溯至先三世:先三世祖瑞祖;先二世祖自修祖;先一世祖仲名祖。族谱载瑞祖“始居于颖,后迁于邓。”,尽管寥寥八字,但勘以相关资料,即可整理出我铁氏祖源。
1.1.瑞祖始居于颖。《辞海》载:颍,水名。源出河南省登封县西境颍谷,东南流,经禹、临颍、西华、商水诸县,汇贾鲁河,再东南,经沈丘县入安徽省境,经太和、阜阳、颍上诸县,西至正阳关入淮水。笔者认为偃师族谱编修者的意思是居于颖州(今安徽阜阳,元时颖州属河南江北行省),不应是指居于颍水流域或流域某一地。
1.2.瑞祖后迁于邓。据载,隋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治穰。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北宋初,设武胜军,治穰。宋乾德(963-968年)年间,复称邓州,统于京西南路。1141年,邓州归属金朝,属南京路。元朝时,邓州先后属襄阳府、南阳府。明清时,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中华民国2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198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仍属南阳市。根据《明史·列传·铁铉传》,结合时值宋、元征战时间段及外来民族须娶当地女子为妻的史实,依据仍笃信回回教门的沈阳族谱代隔年限平均值32.5年推算,先一世仲名祖生于1319年前后;先二世自修祖当生于1285-1289年前后;先三世瑞祖当生于1252-1256年前后。瑞祖青年时恰逢宋、元襄樊大战(1268年-1273年)时期。后迁于邓系应指邓州。
1.3.相关历史资料勘考汇整如下:
1.3.1.《元史:阿合马传》载:阿合马,回回人也。世祖中统三年(太宗7年;1262年),始命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专以财赋之任委之。明年,以河南钧、徐等州俱有铁冶,请给授宣牌,以兴鼓铸之利。阿合马奏以礼部尚书马月合乃兼领已括户三千,兴煽铁冶…。又据河南鲁山鸿鹄公考证,这已括户三千来自阿木合(现阿富汗)的回回降民。
1.3.2.《新元史·食货志》载:元代河南江北行省的铁,主要产于颍州(今安徽阜阳市)、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
1.3.3.《元史·兵志》载:国初,用兵征讨,遇坚城大敌,则必屯田以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