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演员,关于明星,李小龙生前对此早有清醒且深刻地认识。对于他来说,做演员,就要做“有品质的演员”,这就意味着“首先,他不是‘电影明星’,那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大众给予的虚幻词汇……演员是其所应具备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对生活的高度理解,适当的高品味,对幸福和逆境的体验,强烈的情感,教育背景,以及更多更多。”他知道很多人,特别是那些盲目的追星龙迷,都只是通过“明星”这个光环去看他。“如今有太多的明星,太少的演员”,1970年代初,面对记者,李小龙曾非常直白的指出这一点:“‘明星’不过是个幻象。他能使你扭曲变形”。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小龙被影视所成就,也同样被影视所严重误导、扭曲,直至今天,仍然如此。
几十年来,李小龙,这位20世纪红遍全球的传奇人物,因其传奇经历,以及演员和功夫电影明星这两个极端表面化的刻板符号,而被大众、商业传媒,以及无任何辨识力的龙迷们,有意无意,以猎奇的方式曲解、误读。一些商业传媒,甚至无中生有,以地摊文本、奇谈怪论迎合某些大众低级趣味,不是将他妖魔化,就是将他神化。历年所见,无论报纸、书籍、杂志,还是电视台制作、播放的纪录片,到处充斥着大量难以置信的谬误。近年来,虽然从市面上,可以偶见一两本高质量的国内外作者撰写的李小龙传记,但大部分正式出版的所谓李小龙传记,多为不加考证,拾人牙慧,夹杂传抄各种七十年代港台街巷地摊资料,毫无历史真实可言的“传记”,三人成虎,以讹传讹至今,成为一切妖魔化或神话李小龙的主要源头。
扭曲变形之后的李小龙,不再是李小龙。于是,当很多人说他们知道李小龙的时候,其实,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李小龙,并非真实的,曾经精彩的活过的那位李小龙。至今,仍然有很多人以李小龙只是一个普通的演员、电影明星,而将他拿来与当今各种娱乐圈的小鲜肉等量齐观,进而以此来否定李小龙的一切武术实力、作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李小龙儒雅的学者气质和常年击打重沙袋形成的武术家专有的手部骨节老茧,相映成趣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成为演员之前,李小龙是一位大学期间主攻戏剧和哲学,为了武术,在毕业前夕又主动放弃大学学业,积极投身美国武坛,全职推广中国功夫的职业武术家。1967年,李小龙在美国创立截拳道,不到三十岁,即一跃成为美国武坛公认的一代武术宗师,堪称武林奇迹。在1967年~1969年短短数年间,李小龙以革命性的截拳道理念、划时代的全接触科学格斗训练体系,亲自执教美国当年最顶尖的空手道搏击冠军,引导他们开展跨越领域,跨越时代的格斗交叉训练,并从传统空手道套路化为主的训练、寸止式的竞技模式,迈向以实战为本的全接触现代踢拳(自由搏击)实践之路,成为事实上的美式踢拳真功夫革命的幕后奠基者和推动者,直接或间接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世界主流传统武术武学理念、训练方式,以及擂台选手训练和竞技方式的极速进化。可以说,当年李小龙成功地以一人之力,挑战了整个传统武术界,撬动了武术现代化变革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最终成为美国武坛,乃至于世界武坛至今公认的武术革命精神领袖。当年受教于李小龙的美国空手道冠军,绰号“战神”的迈克·斯通曾这样评价李小龙:“我认为李小龙从在美国开设第一间振藩国术馆开始,在较短的时间内所做的,比所有人为空手道所做的都多。他揭示了很多真理,他用这样的方式,树立起了武者的正确形象,证明了武者的能力。他将他的才能展示在了武术(或电影)事业里,我认为这对于武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在1970年初首创全美踢拳职业赛事,被誉为“踢拳(自由搏击)之父”的乔·刘易斯——李小龙擂台成就最高的另一位美国空手道冠军高徒——则直接将他的首场职业踢拳比赛归功于李小龙。
是的,这就是绝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李小龙——一代宗师李小龙。换言之,李小龙当年是以一代武术宗师、截拳道创始人的身份成为电影演员,而非相反。这是全世界当下任何一位功夫演员,从武术专业成就,到个人武术实力,都无法与李小龙比肩的根本原因所在。正因为有超强武术实力作为支撑,故而李小龙能够在银幕上以其真打实战的真功夫,充分展现人类肢体表达的艺术——既能让外行看热闹,亦能让内行看门道,从而造就了李小龙在功夫电影领域无可匹敌的辉煌传奇。
1970年代,身为一代截拳道宗师,李小龙为什么要主动积极地转型成为一位电影演员?
不是迷恋演艺圈的纸醉金迷,不是要博取明星的虚幻声名,更不是要放弃他无比钟爱的武术,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他的武术事业,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他以影视为媒介,为桥梁,向全世界传播中国功夫,弘扬中国文化的伟大宏愿。以超越时代的哲人远见,李小龙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即敏锐地预见了影视传媒对于中国武术全球传播的惊人影响力和推动力,这是最终促使李小龙主动选择成为演员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李小龙放弃了自己此前的国术馆全美连锁发展计划,并于1969年左右,毅然决然关闭了他的三所振藩国术馆,同时,通过自学以及参与好莱坞演出等机会,针对性地努力学习影视表演、导演、摄像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义无反顾地投身演艺界。严镜海,他的弟子兼奥克兰振藩国术馆合伙人,对此完全无法理解,李小龙为此专门致信给他,说“希望你尽快掌握八米厘摄影机……兄弟,切勿轻视这些器材,当他们改良得方便一点时,练武、授武,甚至通讯都会引起很大变化。所以,我始终相信电影、影视乃推介自己及武术的最有力工具。镜海,我是没有看错的,我在演艺界奋力前进,亦是建基与此”。
这正是李小龙的伟大之处。李小龙所有令人惊异的前无古人的成功,历史的看,都是他主动把握时代发展趋势,超前布局和主动选择的结果,绝非如某些人以为的误打误撞的幸运或侥幸。
正是因为1960年代后期在美国武术界饱受孤立和排挤(因李小龙当年毫不客气的抨击传统武术的弊端,鼓吹武术无门派交叉训练和全接触实战,为当时占据武术主流的传统武术势力所不容),以及在好莱坞影视娱乐圈中,不断因无形存在且极其顽固的种族歧视和市场偏见而倍受挫折和打击,李小龙才忍无可忍,于六十年代末发出了中国龙的自强呼声:“去他的时势,且由我来创造时势”。结果,世界武坛和世界功夫电影均为之焕然一新。“别人告诉我说一个天才可以制造自己的机会,事实上,一个人的深切期望和行动不但可以创造自己的机会,甚至可以创造自己的天才”, 李小龙不仅造就了自己的机会,造就了自己的天才,还真正地造就了时势。
李小龙当年如果仅仅只是努力去开办遍布全美的连锁武馆,以可想象的最理想化状态,其影响力也不会超过百万、千万人范畴,但是,通过香港和好莱坞的影视媒介全球化的公共传播,却让李小龙和他的功夫文化影响力,突破国界、文化、地域空间的局限,遍及全球,以至于成为一种世界级的文化现象。进入21世纪,随着媒体传播手段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武术的传授方式亦正在进入网络在线教学、直播教学的时代。此时回头再看李小龙致弟子的那封信,我们就能够深刻理解李小龙当年义无反顾所做的一切,才能够真正了解,李小龙当年的大胆预见和果断行动,是多么超前和正确。犹如在格斗中,李小龙最擅长预测性捕捉对手心理和动作之间的节奏,进行后发先至地截击一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人们几十年后才回过神来之前,李小龙就已经完成了他对于21世纪武术时势发展的一次漂亮截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