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瞎子阿炳,我们自然就联想起那首委婉动听,
绕梁三日的二胡曲子《二泉映月》。
1978年,著名的指挥家征尔先生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访问,
当他听到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时,他立刻掩面而泣,
从坐着的椅子上起来就跪了下去,并虔诚的说道:
“听这种音乐应当跪着听,坐着听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
1977年,美国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
将一张记录了人类文明信息的激光唱片送入了太空,
这张唱片的使命是希望被宇宙中其他外星高智慧生物发现,
让他们主动与人类取得联系。
其中,《二泉映月》作为地球人的声音代表之一,
也被收录发往了太空。
这首曲子的作曲人,是已故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小名阿炳,
公元1893年8月17日,
阿炳出生在江苏无锡雷尊殿的“一和山房”,
父亲华清和,是无锡洞虚宫雷尊殿的当家道士,
当时道士分两种,一种是可以结婚生子,一种不可以。
华清和属于后者,但他却与当地名门望族秦家的寡妇结合,
后来生下了阿炳。据说阿炳4岁时,
他的母亲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
来抵抗世俗的偏见和歧视。
父亲因自己是道士,名义上不合适抚养儿子,
只能偷偷送到乡下给嫂子寄养。
年少的阿炳从人们异样的眼光中,略略感觉有些端倪和不解。
而母爱和家庭感的缺失,也为阿炳成人之后的不羁生活埋下伏笔。
8岁时父亲又把他从乡下接回来并以师父的名义抚养他,
先送他上私塾,只有识字了才有机会诵经当道士。
作为道观住持,华清和精通道教乐器,
却不希望儿子重走他的老路,
但从小耳濡目染的阿炳早已喜欢上吹拉弹唱。
无奈之下,华清和转而严格教习,
传授阿炳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
10岁时,父亲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
12岁时,又要求他在吹笛子时挂铁圈以增强腕力,
后来直至把铁圈换成秤砣;
阿炳在学二胡时,琴弦上被勒出许多血痕,
手指也拉出了很厚的老茧。
阿炳把自己当作蒙受好心人照顾的孤儿,
在“师父”的细心指导下勤学苦练。
据说,未到弱冠之年的阿炳已经长得一表人才,
而且在音乐上也已经具备了非常高的修为,
在外人看来,华道长的这个徒弟,将来也势必有一番作为。
1918年,华清和肺病严重。在临终前,
他含泪向25岁的阿炳吐露实情。
这很像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
玄慈大师在临终前向虚竹承认自己便是虚竹的父亲,
而四大恶人之一的叶二娘,便是虚竹的母亲。
虚竹虽然震惊但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
并成为了逍遥派掌门和灵鹫宫宫主。
但是阿炳则没有那么幸运,他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事实,
自己竟然是师傅与寡妇的私生子?
阿炳想不通,突如其来的事实犹如五雷轰顶,
他不知道怎么处理,甚至不想去面对,
华清和道长逝世后,阿炳继任当家道士,
可是,此时的阿炳没有了约束,也开始变得放纵起来,
他开始沉浸在鸦片膏里的快活,以及在妓院里厮混,
本来一季的香油钱可以够他当道士两年的生活开支,
但由于在鸦片和妓院的沉溺,道观也无心打理乃至荒废,
钱渐渐花完,还因为染上花柳病导致双目失明!
由于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和法事操作,当然他也无钱医治,
最终,只能流落街头卖艺维生。
于是一个身穿灰布长衫、戴一条断腿圆圆眼镜、
头挽道士发髻的瞎子艺人阿炳,
就出现在无锡古城里走街串巷拉琴卖唱。
由于吸毒和失明,阿炳的外形已经变得干瘦甚至丑陋,
特别是墨黑的镜片后面一对深陷的眼窝里看不到眼珠,
一张嘴便露出他那粗大的黄牙,
他的形象更常常使孩子们感到害怕。
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
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
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态枯瘦的中年人,
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
看过周星驰《功夫》里面,斧头帮请来的那两个弹琴的杀手,
据说形象是参照阿炳的原型设计的。
流落街头卖艺的阿炳一开始并不受欢迎,
一方面是形象的原因,
另一方面是欣赏他乐曲的人不多。
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他经常一个人在河边拉奏,
似乎只有石头上的昆虫和水中的月亮听懂他的悲伤。
后来,由于生活所迫,阿炳不再只是靠奏乐乞讨。
他每天都会去茶楼、烟管、酒馆等地方,
然后把听来的新闻编成押韵的词句和唱段,
敲响竹板,到处演唱。
在那信息闭塞,有的内容电台和报纸不敢说的年代,
阿炳一下子成了当时的“自媒体”,还是当地的大V,
于是喜欢听阿炳说唱的人越来越多,
当然,愿意给点钱施舍于他的人并不多。
据说,阿炳在每次表演完后,
甚至还会用二胡拉出当地口音的“谢谢”。
让阿炳最值得欣慰的是在1933年,40岁的他与寡妇董彩娣结合,
据说在无锡的街头巷尾,经常会看见一位身上满是补丁的女子,
搀扶着阿炳,背着二胡和琵琶缓缓地走来。
我们可以现象,这时的阿炳穷困潦倒,
唯一可以支撑他生命活力的,是他的音乐。
似乎这段结合给阿炳人生照进来了一缕阳光,
但是这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物质上的改善,
就这样年复一年,慢慢地,阿炳音乐上的灵感消失了,
音乐创作的思路枯竭了,他的演奏越来越趋于平庸。
这对于阿炳是非常痛苦的。
有一天,阿炳的二胡皮被老鼠咬破了。
他相信这是上天给他的暗示,让他放弃乐器表演。
从此阿炳就再没有拉琴了。(道士出生,相信天意)
1949年4月,无锡解放了。
阿炳的命运也将面临着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他的发小黎松寿无意中拉了一段旋律,
这凄美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民乐大师储师竹先生。
储先生把这一件事告诉了杨荫浏先生,
正逢杨荫浏先生担任全国民间音乐搜集,录制,和整理的工作。
杨先生听了这些片断的旋律,他立马决定去无锡录制阿炳的音乐。
当他见到阿炳,和阿炳说明了他来录音的原因,
并表示有意请阿炳去北京的音乐学院担任二胡教授。
种种的条件给了阿炳再次拿起琴的冲动和动力。
身体虚弱的阿炳拉起他借来的二胡,
顿时响起朴素的旋律,曲调里渗透出他毕生的爱与苦难,
那是饥寒交迫中的陪伴、忍耐屈辱时的支撑、残酷病魔下的抚慰,
一曲终了,杨教授早已热泪盈眶,
哽咽着问阿炳,“先生,这曲名叫什么?”
阿炳摇摇头,“这曲子没名,没人想学它,我瞎拉的。”
杨教授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
阿炳回答说:“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
杨教授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
阿炳说:“《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
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
杨教授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
就叫它《二泉映月》吧。”
阿炳点头同意,于是《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基于这段因缘巧合和几位艺术家的真心和用心,
阿炳的六部音乐作品被得以抢救和保留下来。
或许,这是上天对阿炳最大的也是最后一次的眷顾。
就像前几天在说南唐后主李煜的时候,
有人会问,如果没有亡国的经历,
李煜能写出那么多好词吗?
于是有人说,估计不能,因为李煜传世的名作,
基本都是他亡国成为阶下囚之后的作品。
同样的问题,当我们面对阿炳的时候,
一样也会问:如果阿炳没有不堪回首的经历,
《二泉映月》会有如此伤感苍凉的曲调吗?
相信多数人会持否定的答案,
因为创作来源于生活,
《二泉映月》就是阿炳生活的写照,
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用自己的创作天赋和能力,
把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
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
阿炳和李煜,
一个毁了自己的生活,
一个毁了自己的江山,
但他们都用自己的艺术天赋,
创作了流传深远的艺术作品。
当写到这最后的时候,
回想起《婕洛说》里说的艺术家、哲学家们,
似乎无不经历过生活的苦难。
或许恰恰是苦难的生活,
才让他们的内心能够更加真实地体验和总结,
然后用各自擅长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些表达或许就是他们的顿悟。
如果这样的说法是对的,
那么在《二泉映月》里,
除了悲伤,你是否还能听出什么?
绕梁三日的二胡曲子《二泉映月》。
1978年,著名的指挥家征尔先生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访问,
当他听到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时,他立刻掩面而泣,
从坐着的椅子上起来就跪了下去,并虔诚的说道:
“听这种音乐应当跪着听,坐着听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
1977年,美国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
将一张记录了人类文明信息的激光唱片送入了太空,
这张唱片的使命是希望被宇宙中其他外星高智慧生物发现,
让他们主动与人类取得联系。
其中,《二泉映月》作为地球人的声音代表之一,
也被收录发往了太空。
这首曲子的作曲人,是已故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小名阿炳,
公元1893年8月17日,
阿炳出生在江苏无锡雷尊殿的“一和山房”,
父亲华清和,是无锡洞虚宫雷尊殿的当家道士,
当时道士分两种,一种是可以结婚生子,一种不可以。
华清和属于后者,但他却与当地名门望族秦家的寡妇结合,
后来生下了阿炳。据说阿炳4岁时,
他的母亲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
来抵抗世俗的偏见和歧视。
父亲因自己是道士,名义上不合适抚养儿子,
只能偷偷送到乡下给嫂子寄养。
年少的阿炳从人们异样的眼光中,略略感觉有些端倪和不解。
而母爱和家庭感的缺失,也为阿炳成人之后的不羁生活埋下伏笔。
8岁时父亲又把他从乡下接回来并以师父的名义抚养他,
先送他上私塾,只有识字了才有机会诵经当道士。
作为道观住持,华清和精通道教乐器,
却不希望儿子重走他的老路,
但从小耳濡目染的阿炳早已喜欢上吹拉弹唱。
无奈之下,华清和转而严格教习,
传授阿炳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
10岁时,父亲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
12岁时,又要求他在吹笛子时挂铁圈以增强腕力,
后来直至把铁圈换成秤砣;
阿炳在学二胡时,琴弦上被勒出许多血痕,
手指也拉出了很厚的老茧。
阿炳把自己当作蒙受好心人照顾的孤儿,
在“师父”的细心指导下勤学苦练。
据说,未到弱冠之年的阿炳已经长得一表人才,
而且在音乐上也已经具备了非常高的修为,
在外人看来,华道长的这个徒弟,将来也势必有一番作为。
1918年,华清和肺病严重。在临终前,
他含泪向25岁的阿炳吐露实情。
这很像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
玄慈大师在临终前向虚竹承认自己便是虚竹的父亲,
而四大恶人之一的叶二娘,便是虚竹的母亲。
虚竹虽然震惊但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
并成为了逍遥派掌门和灵鹫宫宫主。
但是阿炳则没有那么幸运,他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事实,
自己竟然是师傅与寡妇的私生子?
阿炳想不通,突如其来的事实犹如五雷轰顶,
他不知道怎么处理,甚至不想去面对,
华清和道长逝世后,阿炳继任当家道士,
可是,此时的阿炳没有了约束,也开始变得放纵起来,
他开始沉浸在鸦片膏里的快活,以及在妓院里厮混,
本来一季的香油钱可以够他当道士两年的生活开支,
但由于在鸦片和妓院的沉溺,道观也无心打理乃至荒废,
钱渐渐花完,还因为染上花柳病导致双目失明!
由于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和法事操作,当然他也无钱医治,
最终,只能流落街头卖艺维生。
于是一个身穿灰布长衫、戴一条断腿圆圆眼镜、
头挽道士发髻的瞎子艺人阿炳,
就出现在无锡古城里走街串巷拉琴卖唱。
由于吸毒和失明,阿炳的外形已经变得干瘦甚至丑陋,
特别是墨黑的镜片后面一对深陷的眼窝里看不到眼珠,
一张嘴便露出他那粗大的黄牙,
他的形象更常常使孩子们感到害怕。
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
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
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态枯瘦的中年人,
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
看过周星驰《功夫》里面,斧头帮请来的那两个弹琴的杀手,
据说形象是参照阿炳的原型设计的。
流落街头卖艺的阿炳一开始并不受欢迎,
一方面是形象的原因,
另一方面是欣赏他乐曲的人不多。
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他经常一个人在河边拉奏,
似乎只有石头上的昆虫和水中的月亮听懂他的悲伤。
后来,由于生活所迫,阿炳不再只是靠奏乐乞讨。
他每天都会去茶楼、烟管、酒馆等地方,
然后把听来的新闻编成押韵的词句和唱段,
敲响竹板,到处演唱。
在那信息闭塞,有的内容电台和报纸不敢说的年代,
阿炳一下子成了当时的“自媒体”,还是当地的大V,
于是喜欢听阿炳说唱的人越来越多,
当然,愿意给点钱施舍于他的人并不多。
据说,阿炳在每次表演完后,
甚至还会用二胡拉出当地口音的“谢谢”。
让阿炳最值得欣慰的是在1933年,40岁的他与寡妇董彩娣结合,
据说在无锡的街头巷尾,经常会看见一位身上满是补丁的女子,
搀扶着阿炳,背着二胡和琵琶缓缓地走来。
我们可以现象,这时的阿炳穷困潦倒,
唯一可以支撑他生命活力的,是他的音乐。
似乎这段结合给阿炳人生照进来了一缕阳光,
但是这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物质上的改善,
就这样年复一年,慢慢地,阿炳音乐上的灵感消失了,
音乐创作的思路枯竭了,他的演奏越来越趋于平庸。
这对于阿炳是非常痛苦的。
有一天,阿炳的二胡皮被老鼠咬破了。
他相信这是上天给他的暗示,让他放弃乐器表演。
从此阿炳就再没有拉琴了。(道士出生,相信天意)
1949年4月,无锡解放了。
阿炳的命运也将面临着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他的发小黎松寿无意中拉了一段旋律,
这凄美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民乐大师储师竹先生。
储先生把这一件事告诉了杨荫浏先生,
正逢杨荫浏先生担任全国民间音乐搜集,录制,和整理的工作。
杨先生听了这些片断的旋律,他立马决定去无锡录制阿炳的音乐。
当他见到阿炳,和阿炳说明了他来录音的原因,
并表示有意请阿炳去北京的音乐学院担任二胡教授。
种种的条件给了阿炳再次拿起琴的冲动和动力。
身体虚弱的阿炳拉起他借来的二胡,
顿时响起朴素的旋律,曲调里渗透出他毕生的爱与苦难,
那是饥寒交迫中的陪伴、忍耐屈辱时的支撑、残酷病魔下的抚慰,
一曲终了,杨教授早已热泪盈眶,
哽咽着问阿炳,“先生,这曲名叫什么?”
阿炳摇摇头,“这曲子没名,没人想学它,我瞎拉的。”
杨教授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
阿炳回答说:“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
杨教授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
阿炳说:“《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
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
杨教授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
就叫它《二泉映月》吧。”
阿炳点头同意,于是《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基于这段因缘巧合和几位艺术家的真心和用心,
阿炳的六部音乐作品被得以抢救和保留下来。
或许,这是上天对阿炳最大的也是最后一次的眷顾。
就像前几天在说南唐后主李煜的时候,
有人会问,如果没有亡国的经历,
李煜能写出那么多好词吗?
于是有人说,估计不能,因为李煜传世的名作,
基本都是他亡国成为阶下囚之后的作品。
同样的问题,当我们面对阿炳的时候,
一样也会问:如果阿炳没有不堪回首的经历,
《二泉映月》会有如此伤感苍凉的曲调吗?
相信多数人会持否定的答案,
因为创作来源于生活,
《二泉映月》就是阿炳生活的写照,
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用自己的创作天赋和能力,
把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
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
阿炳和李煜,
一个毁了自己的生活,
一个毁了自己的江山,
但他们都用自己的艺术天赋,
创作了流传深远的艺术作品。
当写到这最后的时候,
回想起《婕洛说》里说的艺术家、哲学家们,
似乎无不经历过生活的苦难。
或许恰恰是苦难的生活,
才让他们的内心能够更加真实地体验和总结,
然后用各自擅长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些表达或许就是他们的顿悟。
如果这样的说法是对的,
那么在《二泉映月》里,
除了悲伤,你是否还能听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