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马季先生,对于很多人来说,
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宇宙牌香烟》这个作品,
老先生的相声可谓独具一格,
它开启了以针砭时弊社会热点为题材的先河,
同时马季先生更是桃李满天下,
在相声人才的培养和传承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934年马季生于北京,原名马树槐,祖籍天津宝坻。
儿时因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四人仅靠母亲一人支撑,
马季从小全家被迫流散各处求生,
他被托给远方亲戚,当上了上海宏德织造厂的一名学徒,
每天的日常就是为师傅端茶送水,除了伺候生活之外,
他总是围着店里惟一的一台收音机,
日复一日听自己喜欢的相声节目。
这也为他将来踏入相声这个行当算是培养了兴趣,
以及埋下了一个伏笔。
也是在机缘巧合之下,
织造厂在上海有名的永安公司设立了柜台,
能说会道的马季自告奋勇做起了销售,
在和顾客打交道的日子中,
他不仅学会了上海话、广东话,
也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口才。
解放后,马季考入了新华书店华北发行所,
成了一名“学徒工”,
在这个人民政权建立起来的国营机构,
他再次找到了和生活与相声广泛接触的机会,
当时的工人舞会或联欢活动,马季如鱼得水,
不是唱京剧就是模拟丑角表演,过足了表演的瘾。
1956年初,北京市举行工人业余曲艺观摩会演。
22岁的马季讲的相声《找对象》里面,
讥讽一个以貌取人的青年工人,
贴近现实的幽默让他获得了一等奖。
同年他参加了全国职工业余曲艺会演,
表演的《都不怨我》讽刺了犯错不承认的邮政工人,
就是这段相声,让相声大师侯宝林和刘宝瑞同时看中了他。
看了他的演出,刘宝瑞找到了马季:“我看你挺有前途,
我教给你啊”。与此同时,侯宝林也找上了他,问“认识我吗?”
马季说“我认识您、认识您,我都不敢跟您说话了。”
“学相声吧,啊,我教给你。”
就这样,马季走上了专业相声演员的道路。
马季其实叫马树槐,侯宝林认为这个名字绕嘴,不容易记住,
于是就从1956年北京正在放的一部匈牙利喜剧电影片
《牧鹅少年马季》中现成找了个名字,
“借人家点仙气”,才成了现在的马季。
马季最令人津津乐道的,
是当时竟然引发了众团夺将、四老争徒的戏码,
除了前面提到的侯宝林、刘宝瑞大师,
还有张寿臣、马三立这两位相声界的翘楚!
可以说武侠小说的作者都不敢这么写的剧情,
就这么真实的在北京发生了。
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到,二十出头的马季,
在相声修为上已经是同龄人当中的佼佼者了。
马季先生在相声作品中总会加入很多针砭时弊的题材,
这也是通过相声告诉我们,
一个好的相声作品,不单单只是有欢笑,
而还要有耐人寻味的东西值得我们思考,
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悟出什么,给人有思考的余地,
现在很多粗制滥造的作品或者喜剧为什么总是很容易被淡忘,
就是让人笑得不知所云,看得观众尴尬症都犯了。
再加上太多陈词滥调的包袱,其“营养”价值就十分有限,
以至于作品犹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马季先生的代表作《宇宙牌香烟》,
这个作品几乎可以说引领起了八十年代,
是电视相声时代的奠基之作,
它算是马季作为相声界里承前启后的领军人物之后,
推出的第一部真正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它给后面的电视相声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在那时的春晚没有特技,布景也简陋,
全靠他在现场一个接一个地抖包袱把全国人民逗乐。
为什么观众买马季先生的账?
因为马季不仅对营销学深下了工夫,还对唐山话加以琢磨,
一个用心去做事业的人,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是能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
徒弟笑林曾说,马季传授给他的是捕捉生活的方式
和全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
他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马季说的,
“演员走上舞台,就要像一只上紧发条的闹钟,
使出浑身的解数,也要把观众逗乐喽。”
所以,当笑林一走上舞台就想起老师这句话,
哪怕是一场小型演出他也要全身心地去表演。
因此,仅仅从这个代表作也可以看出马季相声的特点,
语言高度夸张,自铺自刨,自捧自逗,机智灵活,
收到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而情节的曲折跌宕、首尾贯通,又体现了戏剧的特色。
而且由于这个相声点中社会要害的死穴又讽刺了现实,
所以人民群众拍手称快。
后来的《五官相争》、《一个推销员》等作品,
也延续了这方面的风格,
从50年代写到21世纪,期间经历了文革的磨难,
也经历过八九十年代交接时的彷徨,
但从50年代和21世纪跨了半世纪,
马季先生的作品质量依旧如一。
这些都是老一辈艺术家用心血缔造的高水准作品。
马季先生的另一个成就便是在相声传承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声界没有大学,没有文凭,
靠什么承认你在行内的位置?就靠师承!
我们所熟知的相声演员,譬如姜昆、冯巩、
黄宏、唐杰中等相声界众大腕都是师承马季先生。
从侯宝林、刘宝瑞等老笑星,到姜昆等“小”笑星,
可以说马季在相声传承上起到了关键性的桥梁作用,
马季这一生收过很多的徒弟,
可是你却从来没有听到有哪个徒弟说马老的不是,
更多时候,都是对于马老的称赞!
例如说徒弟刘伟吧,
作为师父的马季看到刘伟实力以及为他的前途着想,
把和自己搭档的相声演员赵炎让给了刘伟,
让赵炎给刘伟捧哏,而马季自己则减少了演出次数。
再后来,赵炎因为有事没有捧哏的时候,
师父马季更是亲力亲为,亲自为刘伟捧哏,
而他们合作搭档的相声《老少乐》更是成为了一代人的经典。
试问,如今还有哪位师父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呢?
10年前,马季曾经对相声现状发表感慨:
“相声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严重偏低,大多是半文盲!”
马季表示,现在在国际上相声的影响越来越大,
可惜的是现在还没有真正像样的相声学校和一流的相声教材,
他说:“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办一所有规模的相声学校,
大量地培养人才。”可惜,这个愿望最终没能如愿。
说到马季先生,他的儿子我们也不得不提。
对于现在的80后90后来说,马季先生的儿子可能更为熟悉,
因为《奇葩说》的主持人马东便是马季先生的儿子。
《奇葩说》是2014年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
仅靠蔡康永、高晓松、马东,
以及十八位“奇葩”辩手的三寸不烂之舌,
便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拥趸。
可以说,马东虽然没有追随父亲在相声领域取得成就,
但他同样是异曲同工的方式,
利用“嘴巴”去挖掘发现“说话”的艺术。
《奇葩说》就是旨在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
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
马季还在世时,马东在央视主持的每一期节目老人家都会看,
马季说:“我觉得儿子主持的闪光点在节目结尾,每期都很精彩。有时候发现节目有些闹,我就会给他打电话,
儿子很能听取我的意见。”
那时候,新闻报道都以“马季的儿子”来称呼他,
他的主持水平,也总与父亲的相声功底联系在一起,
包括他上各种访谈,谈得最多的,还是自己的父亲。
不管是大师的儿子,还是名门之后,总会被贴上标签。
做得好,是应该的,因为你是马季的儿子;
做的不好,又总有人指桑骂槐。
马东既烦恼这个标签,又必须把这个标签做得很妥帖,
那个时候,作为央视主持人的他,
就像“别人家的孩子”,没有最好,只能更好!
马东说:“父亲是名人,同学们都知道,
上小学的时候被人叫‘小马季’的时间多过叫马东。
在外人看来可能有很多优越的东西,
但是身在其中你就会发现‘烦恼’很多,
有人会莫明其妙地喜欢你,
反正小时候的那种心态我现在也说不好。”
按常规发展轨迹,马东应该是一名相声演员而非主持人兼制作人,
一般来说,名师之后子承父业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可马季先生却千方百计的拒绝儿子学相声,
事实上这也是马季先生用心良苦的体现。
马季说:“我一直不赞成马东说相声,
我干了一辈子相声,相声这门艺术有它独特的地方,
不是谁有说相声的愿望或者经过努力就能说好的,
爸爸说得好,儿子也不见得能够说好。”
马东小时候,经常有姜昆等人到家里来,
“我们在这边研究相声,有时候马东也偷听,
让我发现了我就会把他撵出去。
我希望他能培养出自己的爱好,不要受我的影响太多。”
这与很多父亲希望儿子延续自己的才华
或者实现自己的梦想相反,
马季先生的做法确实独树一帜,却又情理之中。
我们看到太多父母“自私”的一面,这虽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
但强求出来的“爱好”,只能是双方面都痛苦。
再看看马东,他就真的对相声没有产生多少兴趣,
18岁赴澳大利亚留学学习计算机,
在一次看到了胡瓜主持的脱口秀节目后,
突然意识到这种工作是如此吸引人。
马季说:“当时马东跟我透露了这个想法,
但是我没当真,年轻人嘛,想法总会变的。
没想到他坚持下来了,还做得有模有样。”
现如今的《奇葩说》也声名大噪,其中马东是功不可没的。
而谁又敢说,马东的成功,不是马季先生的又一番成就呢?
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宇宙牌香烟》这个作品,
老先生的相声可谓独具一格,
它开启了以针砭时弊社会热点为题材的先河,
同时马季先生更是桃李满天下,
在相声人才的培养和传承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934年马季生于北京,原名马树槐,祖籍天津宝坻。
儿时因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四人仅靠母亲一人支撑,
马季从小全家被迫流散各处求生,
他被托给远方亲戚,当上了上海宏德织造厂的一名学徒,
每天的日常就是为师傅端茶送水,除了伺候生活之外,
他总是围着店里惟一的一台收音机,
日复一日听自己喜欢的相声节目。
这也为他将来踏入相声这个行当算是培养了兴趣,
以及埋下了一个伏笔。
也是在机缘巧合之下,
织造厂在上海有名的永安公司设立了柜台,
能说会道的马季自告奋勇做起了销售,
在和顾客打交道的日子中,
他不仅学会了上海话、广东话,
也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口才。
解放后,马季考入了新华书店华北发行所,
成了一名“学徒工”,
在这个人民政权建立起来的国营机构,
他再次找到了和生活与相声广泛接触的机会,
当时的工人舞会或联欢活动,马季如鱼得水,
不是唱京剧就是模拟丑角表演,过足了表演的瘾。
1956年初,北京市举行工人业余曲艺观摩会演。
22岁的马季讲的相声《找对象》里面,
讥讽一个以貌取人的青年工人,
贴近现实的幽默让他获得了一等奖。
同年他参加了全国职工业余曲艺会演,
表演的《都不怨我》讽刺了犯错不承认的邮政工人,
就是这段相声,让相声大师侯宝林和刘宝瑞同时看中了他。
看了他的演出,刘宝瑞找到了马季:“我看你挺有前途,
我教给你啊”。与此同时,侯宝林也找上了他,问“认识我吗?”
马季说“我认识您、认识您,我都不敢跟您说话了。”
“学相声吧,啊,我教给你。”
就这样,马季走上了专业相声演员的道路。
马季其实叫马树槐,侯宝林认为这个名字绕嘴,不容易记住,
于是就从1956年北京正在放的一部匈牙利喜剧电影片
《牧鹅少年马季》中现成找了个名字,
“借人家点仙气”,才成了现在的马季。
马季最令人津津乐道的,
是当时竟然引发了众团夺将、四老争徒的戏码,
除了前面提到的侯宝林、刘宝瑞大师,
还有张寿臣、马三立这两位相声界的翘楚!
可以说武侠小说的作者都不敢这么写的剧情,
就这么真实的在北京发生了。
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到,二十出头的马季,
在相声修为上已经是同龄人当中的佼佼者了。
马季先生在相声作品中总会加入很多针砭时弊的题材,
这也是通过相声告诉我们,
一个好的相声作品,不单单只是有欢笑,
而还要有耐人寻味的东西值得我们思考,
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悟出什么,给人有思考的余地,
现在很多粗制滥造的作品或者喜剧为什么总是很容易被淡忘,
就是让人笑得不知所云,看得观众尴尬症都犯了。
再加上太多陈词滥调的包袱,其“营养”价值就十分有限,
以至于作品犹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马季先生的代表作《宇宙牌香烟》,
这个作品几乎可以说引领起了八十年代,
是电视相声时代的奠基之作,
它算是马季作为相声界里承前启后的领军人物之后,
推出的第一部真正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它给后面的电视相声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在那时的春晚没有特技,布景也简陋,
全靠他在现场一个接一个地抖包袱把全国人民逗乐。
为什么观众买马季先生的账?
因为马季不仅对营销学深下了工夫,还对唐山话加以琢磨,
一个用心去做事业的人,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是能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
徒弟笑林曾说,马季传授给他的是捕捉生活的方式
和全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
他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马季说的,
“演员走上舞台,就要像一只上紧发条的闹钟,
使出浑身的解数,也要把观众逗乐喽。”
所以,当笑林一走上舞台就想起老师这句话,
哪怕是一场小型演出他也要全身心地去表演。
因此,仅仅从这个代表作也可以看出马季相声的特点,
语言高度夸张,自铺自刨,自捧自逗,机智灵活,
收到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而情节的曲折跌宕、首尾贯通,又体现了戏剧的特色。
而且由于这个相声点中社会要害的死穴又讽刺了现实,
所以人民群众拍手称快。
后来的《五官相争》、《一个推销员》等作品,
也延续了这方面的风格,
从50年代写到21世纪,期间经历了文革的磨难,
也经历过八九十年代交接时的彷徨,
但从50年代和21世纪跨了半世纪,
马季先生的作品质量依旧如一。
这些都是老一辈艺术家用心血缔造的高水准作品。
马季先生的另一个成就便是在相声传承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声界没有大学,没有文凭,
靠什么承认你在行内的位置?就靠师承!
我们所熟知的相声演员,譬如姜昆、冯巩、
黄宏、唐杰中等相声界众大腕都是师承马季先生。
从侯宝林、刘宝瑞等老笑星,到姜昆等“小”笑星,
可以说马季在相声传承上起到了关键性的桥梁作用,
马季这一生收过很多的徒弟,
可是你却从来没有听到有哪个徒弟说马老的不是,
更多时候,都是对于马老的称赞!
例如说徒弟刘伟吧,
作为师父的马季看到刘伟实力以及为他的前途着想,
把和自己搭档的相声演员赵炎让给了刘伟,
让赵炎给刘伟捧哏,而马季自己则减少了演出次数。
再后来,赵炎因为有事没有捧哏的时候,
师父马季更是亲力亲为,亲自为刘伟捧哏,
而他们合作搭档的相声《老少乐》更是成为了一代人的经典。
试问,如今还有哪位师父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呢?
10年前,马季曾经对相声现状发表感慨:
“相声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严重偏低,大多是半文盲!”
马季表示,现在在国际上相声的影响越来越大,
可惜的是现在还没有真正像样的相声学校和一流的相声教材,
他说:“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办一所有规模的相声学校,
大量地培养人才。”可惜,这个愿望最终没能如愿。
说到马季先生,他的儿子我们也不得不提。
对于现在的80后90后来说,马季先生的儿子可能更为熟悉,
因为《奇葩说》的主持人马东便是马季先生的儿子。
《奇葩说》是2014年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
仅靠蔡康永、高晓松、马东,
以及十八位“奇葩”辩手的三寸不烂之舌,
便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拥趸。
可以说,马东虽然没有追随父亲在相声领域取得成就,
但他同样是异曲同工的方式,
利用“嘴巴”去挖掘发现“说话”的艺术。
《奇葩说》就是旨在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
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
马季还在世时,马东在央视主持的每一期节目老人家都会看,
马季说:“我觉得儿子主持的闪光点在节目结尾,每期都很精彩。有时候发现节目有些闹,我就会给他打电话,
儿子很能听取我的意见。”
那时候,新闻报道都以“马季的儿子”来称呼他,
他的主持水平,也总与父亲的相声功底联系在一起,
包括他上各种访谈,谈得最多的,还是自己的父亲。
不管是大师的儿子,还是名门之后,总会被贴上标签。
做得好,是应该的,因为你是马季的儿子;
做的不好,又总有人指桑骂槐。
马东既烦恼这个标签,又必须把这个标签做得很妥帖,
那个时候,作为央视主持人的他,
就像“别人家的孩子”,没有最好,只能更好!
马东说:“父亲是名人,同学们都知道,
上小学的时候被人叫‘小马季’的时间多过叫马东。
在外人看来可能有很多优越的东西,
但是身在其中你就会发现‘烦恼’很多,
有人会莫明其妙地喜欢你,
反正小时候的那种心态我现在也说不好。”
按常规发展轨迹,马东应该是一名相声演员而非主持人兼制作人,
一般来说,名师之后子承父业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可马季先生却千方百计的拒绝儿子学相声,
事实上这也是马季先生用心良苦的体现。
马季说:“我一直不赞成马东说相声,
我干了一辈子相声,相声这门艺术有它独特的地方,
不是谁有说相声的愿望或者经过努力就能说好的,
爸爸说得好,儿子也不见得能够说好。”
马东小时候,经常有姜昆等人到家里来,
“我们在这边研究相声,有时候马东也偷听,
让我发现了我就会把他撵出去。
我希望他能培养出自己的爱好,不要受我的影响太多。”
这与很多父亲希望儿子延续自己的才华
或者实现自己的梦想相反,
马季先生的做法确实独树一帜,却又情理之中。
我们看到太多父母“自私”的一面,这虽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
但强求出来的“爱好”,只能是双方面都痛苦。
再看看马东,他就真的对相声没有产生多少兴趣,
18岁赴澳大利亚留学学习计算机,
在一次看到了胡瓜主持的脱口秀节目后,
突然意识到这种工作是如此吸引人。
马季说:“当时马东跟我透露了这个想法,
但是我没当真,年轻人嘛,想法总会变的。
没想到他坚持下来了,还做得有模有样。”
现如今的《奇葩说》也声名大噪,其中马东是功不可没的。
而谁又敢说,马东的成功,不是马季先生的又一番成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