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香医
肺气通于天,鼻为司香之官,而肺之门户也,故神倦服气呼吸为先,清浊疾徐咸有制度,而黄帝岐伯之绪言遗论,亦谓心肺有病鼻为不利,分营析卫,示理明察,夫人具形骸,俨然虚器在气交之中象邮传之,舍寒暑燥湿五六互换腥膻焦腐触物不同,气有宛曲则血为之留连,气有骤激则血为之腾跃,气有不足则血为之槁绝,气有过量则血为之滥溢,故极北风沙之人不晏,于岭海山栖润饮之客不展,于都会内外异同脉络倒置皆繇,呼吸出纳,感气乖和,未可谓馨香,鼻受杳冥恍惚也,故养生不可无香,香之为用调其外气,适其缓急,补阙而拾遗,截长而佐短。
【译】肺气沟通于天,鼻子掌管嗅觉,是肺的门户,所以精神疲倦的时候,要按照清浊疾徐的规定来呼气吸气,黄帝岐伯也说过,心肺有病鼻为不利,分析规矩按照规矩保护身体。人的身体,可以像邮递包裹一样获得空气中的东西,有的可以让你舍弃寒暑燥湿,有的会使你五脏六腑发生变化,有的会让你腥膻焦腐,气有宛曲则血为之留连,气有骤激则血为之腾跃,气有不足则血为之槁绝,气有过量则血为之滥溢,所以极北风沙之地的人没有好的皮肤,山上海边的个子不高,这都和身体内外的环境有关,呼吸出纳,气的好坏没有可以称作香的,会让鼻子杳冥恍惚,所以养生不能没有香,香可以调节外部的气,让它的缓急合适,补充它的不足之处,抑制它的过分之处
汉武故事称,武帝烧兜末香,香闻百里,关中方疫死者相沈,闻香而疫止。拾遗记有石叶香,香疉疉状如云母,其气辟厉。魏时,题腹国献洞冥记,载薰肌香,用薰人肌骨至老不病。三洞珠囊称,峨眉山孙真人燃千和之香。而本草亦有治瘵香,其方合玄参,甘松,起疾神验。闭门管窥,遇古书丹记,诡绝神奇之迹,一谓之不经私计,文人弄笔墨事等之烟云变换,此犹曹子恒不信火浣之布也。
香近于甘者,皆扶肝而走脾。香近于辛者,皆扶心而走肺。香近于咸者,皆扶脾而走肾。香近于酸者,皆扶肺而走肝。香近于苦者,皆扶肾而走心。扶者,香之同气,以相助也,走者,香之遇敌,以相伐也。不助无赏,不伐无刑,无赏则善屈,无刑则恶蔓。
【译】《汉武故事》记载,武帝烧兜末香香传百里,刚疫死者复活,疫病消失,《拾遗记》记载了一种石叶香,像云母一样,可以辟邪。《洞冥记》记载了一种薰肌香可以让人不生病,《三洞珠囊》记载了峨眉山孙真人的千和香,《本草》也记载一种治瘵香,这些都是古书记载的神奇香药,还有说香药就好像文人弄笔墨之类的事。这不就像曹子恒不相信火浣布一样吗,
这段不翻译了,没什么翻译的必要就是字面意思
故消暑,宜蒸松叶。凉鬲,宜蒸薄荷。辟寒,宜蒸桂屑,又宜蒸荔壳。解吞酸,宜蒸零陵,酸者,肺之本味也,金来乘木,肝德不达,故酸味过盛而形酸,以甘味补肝,以辛治肝,故又宜蒸木香。益中气,宜蒸枣膏。眼翳,宜蒸藕花、竹叶、又宜茶。解表,宜蒸菊花、宜薄荷。治腹痛,宜蒸松子、菖蒲。开滞,宜蒸柽柳花。舒解郁结,宜蒸橘叶。除烦,宜蒸梅花、橄榄。治气闭,宜蒸玉兰、苏叶。治咽痛,宜蒸蔷薇、藕叶。治头痛,宜蒸茶。治滞下,宜茶、宜松叶,治滞下气不可以酷烈,酷烈伤胃。治呕,宜蒸丁香、又宜梅花,神清气寂,而呕止矣。治不欲食,宜蒸松荈。治不睡,宜蒸零陵。治湿,宜蒸柏子。治神燥,宜蒸杉。治神懒,宜蒸檀。治神浊,宜蒸兰。治神昏, 宜蒸腊梅。
董子既大有功于香苑,其友谋所以颂董子者一以为香祖、一以为香神、一以为香医。董子曰,余愿为香医
这段也没啥好翻译的就字面意思,这一大段好多地方我都翻译不通顺,但是我水平有限只能这样了***的老哥帮忙改正一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