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当时的中国北京正在申办奥林匹运动会,
随着奥委会投票的日期越来越近,
中国北京这座古老的东方城市,
必须把握每一次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
而让世界的三大男高音来中国办演唱会,
不仅是文化界的梦想,更是当时展示北京的最好方式。
2001年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晚上20点。
由中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主办的
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音乐会拉开帷幕时,
整个中国乃至于这世界都屏住呼吸。
在古老的紫禁城午门前,聚集了慕名而来的观众。
世界顶级的三位男高音,意大利的帕瓦罗蒂、
西班牙的多明戈和卡雷拉斯,
第一次在中国的合体演唱会上演。
而当后半场三位艺术家为大家演绎了《图兰朵》中
著名的节选《今夜无人入眠》时,
那一刻,仿佛虚幻的场景和现实重叠在一起,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地时,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夜空。
《图兰朵》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
最伟大的作品,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部作品,
该剧讲述了中国元朝的宫廷爱情故事。
剧中的图兰朵公主因为复仇而设计杀害前来求亲的王子,
但鞑靼王子卡夫拉最终破解了公主的谜语抱得美人归。
全剧大量的运用幽森的曲调,
舞台主色也以灰、黑或猩红为主,
演员的化妆更倾向于日本平安朝时期的白粉敷面,眼线细长。
这个歌剧虽然带给人的是爱情,
但是却处处充斥着阴暗、冷漠和谋杀,
仿佛告诉人们,那个遥远神秘的东方明珠,
并不是一个祥和的国家,这里到处充满杀气,
城墙上一列列的木桩子悬挂着无数的人头……
《图兰朵》一经面世就广受好评,
它的流传甚至影响了中国人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印象,
他们认为东方女性都应该是
一张扁平的脸,柳叶细眉,丹凤眼,
以至于上世纪在欧美国家走红的中国名模,
几乎都符合这个标准。
所以,抛开艺术的元素,
《图兰朵》正是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
来之不易的音乐盛宴
这场举世瞩目的演出虽然取得圆满成功,
但实际上是筹备期历经三年、几多波折的商业运作。
当时运作这个项目的困难主要来自三个个方面,
首先是当时“三高”的经纪人给出的报价非常高,
尽管双方合作意愿都非常高,也经历一段时间的讨价还价,
但这个项目在签订意向协议后,还是因资金问题搁浅数月。
其次,国内当时也的主办公司没有运作这种项目的经验。
在当时整个社会环境下,作为一个商业项目,
如何运作成功并赚钱并不如现在这般有经验可以借鉴。
而最为重要的是,
因为当时正值北京在申办2008年的奥运会,
7月13日则是国际奥委会投票的日子,
按照规定,投票前的半个月是申办城市的缄默期,
也就是从6月28日到7月13日,
所有的申办城市都不能再做申奥的宣传了。
如果这场音乐会能在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举办,
那就可以借此把奥运的元素装进去,
在缄默期前再做一次有力的宣传。
这无疑给这个项目背上了一份沉重的使命。
但也正因为有了这份使命,
这个项目得到了北京申奥组委会相关人员大力的支持,
北京市政府和国家文化局文物局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决定
“开放紫禁城午门、端门广场、劳动人民文化宫和
中山公园做主会场和分会场,
演出当晚天安门广场燃放烟花。”
这场音乐会从开始的可为不可为,
到最后变成了势在必为。
幸运的是,通过各方的努力和配合,
才终于让这场背负这“目标任务”的音乐会,
得以顺利演出,成就这个辉煌之夜。
三大男高音中国绝唱
帕瓦罗蒂作为三大男高音的中当之无愧的“高音C之王”,
早在1986年就曾经在中国的天桥剧场
率领意大利的热亚那歌剧院
上演过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
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独唱音乐会,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帕瓦罗蒂”这个名字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
成为了西方歌剧和古典艺术的代言词。
有心人估计还记得当年那个压瘪了自行车轮子的胖子。
当他知道主办机构在资金筹备方面困难时,
他说“我一早说过要去中国表演我可以不收钱,
而且不管另外两个人去不去,反正我是一定要去。
其实我在紫禁城已经‘唱’过了,
我在参观的时候喊过两嗓子。”
只是2001年的帕瓦罗蒂
除了名声显赫不能再这么随心所欲,
他的年纪也吃不消踩单车这种运动了。
在紫禁城三大男高音演唱会上,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老人军团,
帕瓦罗蒂66岁,多明戈60岁,
而最年轻的卡雷拉斯在1987年患血癌后曾做过两次大手术。
就是他们的经纪人鲁达斯也已经是85岁高龄了。
有乐评人说三大男高音早已经过了高峰期,
数次的演出都不尽如人意。
这次北京的演出也主要是民歌和改编的流行歌曲,
考验技术的歌剧咏叹调只有寥寥数首。
但是作为世界歌剧界殿堂级的人物,
这次的演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除去申奥的元素,
更是在中国普及了这个本来不太为人了解的艺术门派。
有人把三人比喻成文化届的马可波罗,
用歌声把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到了这个文化古国。
而中国也借此把自己更真实的现状和实力,
推向了世界。其中包括了自己的“三大男高音”。
然而,随着2007年帕瓦罗蒂因胰腺癌去世,
这场在古老宫墙前面的盛会,
却也变成了世界三大男高音在中国的绝唱。
随着奥委会投票的日期越来越近,
中国北京这座古老的东方城市,
必须把握每一次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
而让世界的三大男高音来中国办演唱会,
不仅是文化界的梦想,更是当时展示北京的最好方式。
2001年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晚上20点。
由中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主办的
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音乐会拉开帷幕时,
整个中国乃至于这世界都屏住呼吸。
在古老的紫禁城午门前,聚集了慕名而来的观众。
世界顶级的三位男高音,意大利的帕瓦罗蒂、
西班牙的多明戈和卡雷拉斯,
第一次在中国的合体演唱会上演。
而当后半场三位艺术家为大家演绎了《图兰朵》中
著名的节选《今夜无人入眠》时,
那一刻,仿佛虚幻的场景和现实重叠在一起,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地时,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夜空。
《图兰朵》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
最伟大的作品,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部作品,
该剧讲述了中国元朝的宫廷爱情故事。
剧中的图兰朵公主因为复仇而设计杀害前来求亲的王子,
但鞑靼王子卡夫拉最终破解了公主的谜语抱得美人归。
全剧大量的运用幽森的曲调,
舞台主色也以灰、黑或猩红为主,
演员的化妆更倾向于日本平安朝时期的白粉敷面,眼线细长。
这个歌剧虽然带给人的是爱情,
但是却处处充斥着阴暗、冷漠和谋杀,
仿佛告诉人们,那个遥远神秘的东方明珠,
并不是一个祥和的国家,这里到处充满杀气,
城墙上一列列的木桩子悬挂着无数的人头……
《图兰朵》一经面世就广受好评,
它的流传甚至影响了中国人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印象,
他们认为东方女性都应该是
一张扁平的脸,柳叶细眉,丹凤眼,
以至于上世纪在欧美国家走红的中国名模,
几乎都符合这个标准。
所以,抛开艺术的元素,
《图兰朵》正是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
来之不易的音乐盛宴
这场举世瞩目的演出虽然取得圆满成功,
但实际上是筹备期历经三年、几多波折的商业运作。
当时运作这个项目的困难主要来自三个个方面,
首先是当时“三高”的经纪人给出的报价非常高,
尽管双方合作意愿都非常高,也经历一段时间的讨价还价,
但这个项目在签订意向协议后,还是因资金问题搁浅数月。
其次,国内当时也的主办公司没有运作这种项目的经验。
在当时整个社会环境下,作为一个商业项目,
如何运作成功并赚钱并不如现在这般有经验可以借鉴。
而最为重要的是,
因为当时正值北京在申办2008年的奥运会,
7月13日则是国际奥委会投票的日子,
按照规定,投票前的半个月是申办城市的缄默期,
也就是从6月28日到7月13日,
所有的申办城市都不能再做申奥的宣传了。
如果这场音乐会能在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举办,
那就可以借此把奥运的元素装进去,
在缄默期前再做一次有力的宣传。
这无疑给这个项目背上了一份沉重的使命。
但也正因为有了这份使命,
这个项目得到了北京申奥组委会相关人员大力的支持,
北京市政府和国家文化局文物局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决定
“开放紫禁城午门、端门广场、劳动人民文化宫和
中山公园做主会场和分会场,
演出当晚天安门广场燃放烟花。”
这场音乐会从开始的可为不可为,
到最后变成了势在必为。
幸运的是,通过各方的努力和配合,
才终于让这场背负这“目标任务”的音乐会,
得以顺利演出,成就这个辉煌之夜。
三大男高音中国绝唱
帕瓦罗蒂作为三大男高音的中当之无愧的“高音C之王”,
早在1986年就曾经在中国的天桥剧场
率领意大利的热亚那歌剧院
上演过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
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独唱音乐会,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帕瓦罗蒂”这个名字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
成为了西方歌剧和古典艺术的代言词。
有心人估计还记得当年那个压瘪了自行车轮子的胖子。
当他知道主办机构在资金筹备方面困难时,
他说“我一早说过要去中国表演我可以不收钱,
而且不管另外两个人去不去,反正我是一定要去。
其实我在紫禁城已经‘唱’过了,
我在参观的时候喊过两嗓子。”
只是2001年的帕瓦罗蒂
除了名声显赫不能再这么随心所欲,
他的年纪也吃不消踩单车这种运动了。
在紫禁城三大男高音演唱会上,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老人军团,
帕瓦罗蒂66岁,多明戈60岁,
而最年轻的卡雷拉斯在1987年患血癌后曾做过两次大手术。
就是他们的经纪人鲁达斯也已经是85岁高龄了。
有乐评人说三大男高音早已经过了高峰期,
数次的演出都不尽如人意。
这次北京的演出也主要是民歌和改编的流行歌曲,
考验技术的歌剧咏叹调只有寥寥数首。
但是作为世界歌剧界殿堂级的人物,
这次的演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除去申奥的元素,
更是在中国普及了这个本来不太为人了解的艺术门派。
有人把三人比喻成文化届的马可波罗,
用歌声把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到了这个文化古国。
而中国也借此把自己更真实的现状和实力,
推向了世界。其中包括了自己的“三大男高音”。
然而,随着2007年帕瓦罗蒂因胰腺癌去世,
这场在古老宫墙前面的盛会,
却也变成了世界三大男高音在中国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