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之间包含着三种关系,分别是:
血缘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血缘关系是生物学的概念,
这层关系一旦发生和建立就不能被改变。
家庭关系是人文学的概念,
这层关系是跟随文化进步而发展的,
在原始时代不存在这个概念。
社会关系是也是人文学的范畴,
但和家庭关系不同的是,
这种关系会因为角色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父亲是教师,儿子是父亲所教班级的学生,
那么父子关系又是师生关系。
在这三种关系中,除了血缘关系,
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一直互相影响。
自然也引起了一些幸与不幸的父子故事。
历史上有一位父亲戎马一生后称帝,
后来将王位禅让给儿子,儿子也开创了一个千秋大国。
这位父亲从小就成长在显贵家庭。
他的父亲去世后,世袭了父亲的国公之位。
所以他性格开朗洒脱,也喜好声色。
长大后,由于其姨母为前朝开国皇帝的皇后,
因此备受重用,仕途也一片坦荡,
两朝皇帝都对他信任有加,
而他也一直不负众望,从刺史一路升迁至太原留守。
他的夫人一共为他生育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第三个儿子在十六岁时去世。
这位父亲时任太原留守时,天下大乱。
于是他的二儿子认为朝廷必亡,
想建议父亲起兵造反,但又怕父亲反对。
于是与两位密友密谋后,
由其中一位密友安排了几位朝廷宫女侍奉他父亲。
他的父亲全然不知,直到酒醒过后,
二儿子的这位密友才告诉他父亲:
“安排宫女侍奉,事情暴露后是要杀头的,
我这么做就是为了要劝你下定决心起兵啊。”
于是二儿子将起兵计划告知父亲,
父亲大怒,表示要将二儿子告上朝廷。
但冷静过后想想,即便将儿子送去朝廷处罚,
自己也难逃一死。于是最终答应了起兵造反。
太原起兵后,在三个儿子的协助下,
一路胜仗,一路招兵买马,
仅仅九个月的时间这位父亲的部队就杀进王都。
他先尊当朝皇帝为太上皇,
又拥立皇帝的孙子为帝。
直到半年后,也就是公元618年6月18日,
这位父亲迫使皇帝禅位于他,
终于登上的了帝位。
这位父亲登基之后,立了长子为太子。
据说此事有违当初起兵时与二儿子的约定。
而长子和四子在父王登基后,
也与他们这位战功显赫的兄弟不合,
处处排挤他,甚至传出要控制他兵权,
并密谋将他除掉。
于是,在这位父亲登基八年后,
二儿子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这两位兄弟。
他先向父亲密奏说自己并无心与太子争位,
但太子联合弟弟已经密谋要杀害他。
父亲大吃一惊,决定明日召他们入朝审问。
次日,也就是公元626年6月7月2日,
就在太子和四王子入朝的路上,
突然察觉到异样,于是准备掉头回去。
但早已埋伏好的二王子和他的手下们突然杀出,
太子边逃边向二王子搭弓射箭,
但连发三箭尽无一射中,自己反倒被二王子一箭射死。
而四王子也在逃亡过程被二王子的手下砍下首级。
双方兵马一番血战,
直至二王子手下将太子和四王子的首级提到阵前,
血战才停了下来。
经历了一番血战的二王子,
看着大哥和四弟的首级,全身由内而外一阵颤抖。
突然,他冷静下来,对着一名手下说:
“赶快入宫护驾!”
手下一愣之后立刻明白,于是提着两个脑袋向皇宫奔去。
此时的皇宫内,
这位父亲,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
没想到二王子手下突然走上船来,
提着两个脑袋说:
“太子和四王子起兵作乱,二王子已将他们诛杀,
特派臣入宫护驾。”
这位父亲万万没有想到,
他还没来得及审问几个儿子之间的矛盾,
儿子间的自相残杀就这样发生了。
他几乎听到了自己心碎的声音,问道:
“这该怎么办?”
身边的重臣早已倒向二王子一边,
于是都说太子和四王子的不是,
应该立二王子为太子。
“立二王子为太子……”
这位父亲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是皇帝,
“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
其实,他心里明白,眼下这个局势,
他还有的选择吗?
二王子派来的手下 ,哪里是来护驾,
明显是来逼宫的。
于是这位父亲颁布亲笔敕令,
将兵权交予了二儿子。
他召来了儿子说:
“近些日子以来,我几乎产生了投杼的疑惑。”
二儿子伏在父亲胸前,号啕大哭良久。
而此后,二儿子把大哥和四弟的家人和亲信,
无论妇孺老幼全部诛杀。
公元626年7月5日,二王子被立为太子。
父亲下诏说:“自今以后军国事务,
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公元626年9月4日,父亲退位任太上皇,
禅位于二儿子。
这位父亲名叫李渊,他的二儿子就是李世民。
李渊和李世民,血缘关系上的父子,
在家里,李渊为父,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是他的儿子。
李渊为官时,他的儿子们是他的将,
李渊称帝时,他们的儿子便成了太子和王子。
所以从刚才的故事可以看到,
当他们之间的角色产生社会关系的时候,
社会关系延伸的利益便破坏了他们的家庭关系。
李渊作为父亲,如果儿子手足相残,他必定不能容忍。
但是,当他发现自己还有皇帝这个角色时,
他甚至包容了儿子的冷酷无情,
还知道明哲保身地退位禅让。
类似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依然经常可以看到,
但往往我们可以在这种案例里发现,
在此不去一一列举。
但是,这些案例最后伤害的,
也是最伤心的还是父亲。
因为退却了社会关系,他的心里始终更在意家庭关系。
当然也有例外,
比如希腊神话里的宙斯,
因为预言最后杀了他的人是他的儿子,
所以每当生育一个儿子,他就把这个儿子吃掉。
李渊退位后,与其说李世民把他供养起来,
不如说他被李世民软禁起来。
而他也极少原意见李世民,
甚至酷暑的时候,也拒绝跟他一起去避暑上庄避暑。
而李世民虽然缔造了大唐盛世,
但对于李渊来说,他的家早已支离破碎。
血缘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血缘关系是生物学的概念,
这层关系一旦发生和建立就不能被改变。
家庭关系是人文学的概念,
这层关系是跟随文化进步而发展的,
在原始时代不存在这个概念。
社会关系是也是人文学的范畴,
但和家庭关系不同的是,
这种关系会因为角色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父亲是教师,儿子是父亲所教班级的学生,
那么父子关系又是师生关系。
在这三种关系中,除了血缘关系,
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一直互相影响。
自然也引起了一些幸与不幸的父子故事。
历史上有一位父亲戎马一生后称帝,
后来将王位禅让给儿子,儿子也开创了一个千秋大国。
这位父亲从小就成长在显贵家庭。
他的父亲去世后,世袭了父亲的国公之位。
所以他性格开朗洒脱,也喜好声色。
长大后,由于其姨母为前朝开国皇帝的皇后,
因此备受重用,仕途也一片坦荡,
两朝皇帝都对他信任有加,
而他也一直不负众望,从刺史一路升迁至太原留守。
他的夫人一共为他生育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第三个儿子在十六岁时去世。
这位父亲时任太原留守时,天下大乱。
于是他的二儿子认为朝廷必亡,
想建议父亲起兵造反,但又怕父亲反对。
于是与两位密友密谋后,
由其中一位密友安排了几位朝廷宫女侍奉他父亲。
他的父亲全然不知,直到酒醒过后,
二儿子的这位密友才告诉他父亲:
“安排宫女侍奉,事情暴露后是要杀头的,
我这么做就是为了要劝你下定决心起兵啊。”
于是二儿子将起兵计划告知父亲,
父亲大怒,表示要将二儿子告上朝廷。
但冷静过后想想,即便将儿子送去朝廷处罚,
自己也难逃一死。于是最终答应了起兵造反。
太原起兵后,在三个儿子的协助下,
一路胜仗,一路招兵买马,
仅仅九个月的时间这位父亲的部队就杀进王都。
他先尊当朝皇帝为太上皇,
又拥立皇帝的孙子为帝。
直到半年后,也就是公元618年6月18日,
这位父亲迫使皇帝禅位于他,
终于登上的了帝位。
这位父亲登基之后,立了长子为太子。
据说此事有违当初起兵时与二儿子的约定。
而长子和四子在父王登基后,
也与他们这位战功显赫的兄弟不合,
处处排挤他,甚至传出要控制他兵权,
并密谋将他除掉。
于是,在这位父亲登基八年后,
二儿子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这两位兄弟。
他先向父亲密奏说自己并无心与太子争位,
但太子联合弟弟已经密谋要杀害他。
父亲大吃一惊,决定明日召他们入朝审问。
次日,也就是公元626年6月7月2日,
就在太子和四王子入朝的路上,
突然察觉到异样,于是准备掉头回去。
但早已埋伏好的二王子和他的手下们突然杀出,
太子边逃边向二王子搭弓射箭,
但连发三箭尽无一射中,自己反倒被二王子一箭射死。
而四王子也在逃亡过程被二王子的手下砍下首级。
双方兵马一番血战,
直至二王子手下将太子和四王子的首级提到阵前,
血战才停了下来。
经历了一番血战的二王子,
看着大哥和四弟的首级,全身由内而外一阵颤抖。
突然,他冷静下来,对着一名手下说:
“赶快入宫护驾!”
手下一愣之后立刻明白,于是提着两个脑袋向皇宫奔去。
此时的皇宫内,
这位父亲,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
没想到二王子手下突然走上船来,
提着两个脑袋说:
“太子和四王子起兵作乱,二王子已将他们诛杀,
特派臣入宫护驾。”
这位父亲万万没有想到,
他还没来得及审问几个儿子之间的矛盾,
儿子间的自相残杀就这样发生了。
他几乎听到了自己心碎的声音,问道:
“这该怎么办?”
身边的重臣早已倒向二王子一边,
于是都说太子和四王子的不是,
应该立二王子为太子。
“立二王子为太子……”
这位父亲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是皇帝,
“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
其实,他心里明白,眼下这个局势,
他还有的选择吗?
二王子派来的手下 ,哪里是来护驾,
明显是来逼宫的。
于是这位父亲颁布亲笔敕令,
将兵权交予了二儿子。
他召来了儿子说:
“近些日子以来,我几乎产生了投杼的疑惑。”
二儿子伏在父亲胸前,号啕大哭良久。
而此后,二儿子把大哥和四弟的家人和亲信,
无论妇孺老幼全部诛杀。
公元626年7月5日,二王子被立为太子。
父亲下诏说:“自今以后军国事务,
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公元626年9月4日,父亲退位任太上皇,
禅位于二儿子。
这位父亲名叫李渊,他的二儿子就是李世民。
李渊和李世民,血缘关系上的父子,
在家里,李渊为父,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是他的儿子。
李渊为官时,他的儿子们是他的将,
李渊称帝时,他们的儿子便成了太子和王子。
所以从刚才的故事可以看到,
当他们之间的角色产生社会关系的时候,
社会关系延伸的利益便破坏了他们的家庭关系。
李渊作为父亲,如果儿子手足相残,他必定不能容忍。
但是,当他发现自己还有皇帝这个角色时,
他甚至包容了儿子的冷酷无情,
还知道明哲保身地退位禅让。
类似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依然经常可以看到,
但往往我们可以在这种案例里发现,
在此不去一一列举。
但是,这些案例最后伤害的,
也是最伤心的还是父亲。
因为退却了社会关系,他的心里始终更在意家庭关系。
当然也有例外,
比如希腊神话里的宙斯,
因为预言最后杀了他的人是他的儿子,
所以每当生育一个儿子,他就把这个儿子吃掉。
李渊退位后,与其说李世民把他供养起来,
不如说他被李世民软禁起来。
而他也极少原意见李世民,
甚至酷暑的时候,也拒绝跟他一起去避暑上庄避暑。
而李世民虽然缔造了大唐盛世,
但对于李渊来说,他的家早已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