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吧 关注:1,630贴子:7,179
  • 36回复贴,共1

【紫垣龙吟】隋文帝《宴秦孝王于并州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作家江湖夜雨
【紫垣龙吟】隋文帝《宴秦孝王于并州作》 (2012-06-04 20:32:33)转载▼
标签: 杂谈
明年后岁,谁有谁无――隋文帝的悯然长叹
宴秦孝王于并州作
红颜讵几①,玉貌须臾②。
一朝花落,白发难除。
明年后岁,谁有谁无?
          ――隋文帝 杨坚
① 讵几:谓无多。如陆机《叹逝赋》:“弥年时其讵几,夫何往而不残”。
① 须臾:佛经说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形容很短的时间。


1楼2017-06-06 21:15回复
    可是文帝写这个是想表达什么呢,我没看懂。。。。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6-09 09:37
    收起回复
      之前这贴子被百度莫名其妙的以图片有问题给和谐了,后面的贴子没发出来
      后面的补充一下。。。


      4楼2017-06-09 21:07
      回复
        史载,隋文帝杨坚相貌庄严,有不怒自威之势――“虽至亲不敢狎也”,南朝陈后主偏居江南时,只看了看杨坚的画像,就吓得掩目摇手说:“我不欲见人”,可见杨坚威风凛凛的样貌。
        清代学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安坐而登帝位”。乍一听好像有道理,的确,杨坚当皇帝前,并没有曹操那样的赫赫武功,只是“国丈”的身份让他有了篡位的便利罢了。一个强大的北周王朝转眼间就成了杨家的隋朝了。这好像是自古未有的天上掉下的大馅饼。
        但是,仔细一考虑,赵翼的话也不完全对,隋文帝杨坚能如此“轻易”地接过这花花江山,天下大柄,自有他英明神武,睿智过人之处。这皇权宝座,至高无上的荣光和威势,不知有多少只血红的眼睛在贪婪地觊觎。杨坚以外戚的身份夺位篡国,在旧时是非常“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大家看,王莽篡汉前,声望有多高?他本身又做了多少“准备工作”?但还是短短十五年,新朝就在他自己手中灭亡,成为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


        6楼2017-06-09 21:10
        回复
          反观隋文帝杨坚,不但平稳地夺下皇位,还大败突厥,并且混壹南北,一统天下,结束了十六国、南北朝这三百多年纷乱无序的时代,奠定了中华大地上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格局。所以,隋文帝杨坚,也是个长期被我们低估的人物。
          美国学者、科学家麦克·哈特出版过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做《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其中中国只有孔子、秦始皇等寥寥7人。这其中,让人惊讶的是,没有汉武帝,没有唐太宗,没有明太祖等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却有本篇主人公――隋文帝。最初听到这件事情,我还以为老外毕竟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才有这种“张三吃了李四饱”式的错谬。但深入了解后,却觉得隋文文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7楼2017-06-09 21:11
          回复
            首先,著名的“三省六部制度”,就是由隋文帝首先确立的,“三省制度”是这样的:有尚书、中书、门下这样三个机构,每次拟定一项政策,要由宰相在中书省的政事堂开会,集体商定好后形成草案,报请皇帝批准后拟就诏书。但诏令发布之前,必须由门下省审查,门下省如觉得不当,可以拒绝在诏令上进行“副署”。只有签上了“副署”,诏书才成为正式的法令,交到尚书省执行。
            这个制度的确立,使得国家大事不会因皇帝或者重臣一时的头脑发热就制定和推行,而是要很多大臣集体通过后才得以真正实施,对皇权也有了一定限制。唐代就很好地继承了隋制,于是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封建帝国。


            8楼2017-06-09 21:11
            收起回复
              其次,再一个利在千秋的制度就是科举制度。现在我们往往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病,但在古代,却是很有进步意义的。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贵族们一代代地把持着上层社会的资源,寒庶之门的子弟永无出头之日。这样,上层统治者渐渐成了一群腐朽无能的寄生虫,下层有勇有谋的俊杰却没有门路,不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而科举制如果能够公平的推行的话,那么“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再不是无法实现的梦想,一般的穷苦人家,也有盼头了。
              所以,外国学者麦克·哈特的见解还是独具眼光的,有道是:“制度好了,坏人也能办好事;制度不好,好人也能办坏事”,制度的建立,往往不像“金戈荡寇鏖兵”那样充满刺激性和传奇性,但其却能暗暗地发挥出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有了制度,正如大儒王夫之也承认的那样:“千余年间,非无暴君酷吏,而不能呈其**,法定故也”。从这一点上来说,隋文帝的功绩,不可谓不大。


              9楼2017-06-09 21:12
              收起回复
                这一首诗,写于公元590年。其时,隋文帝杨坚在皇位上已经稳坐了十年,当时天下一统,四海承平。按常人猜度,应该说杨坚没有什么不如意的事了?然而,此时的杨坚已经是五十三岁的老头子了,在古时,人活七十古来稀,大多数人活到五六十岁,就到了死的时候了。既便是贵为帝王,有千箱珠玉、万两黄金也买不来多余的寿命。所以杨坚在席宴上乐后生悲,写下了这首小诗。
                诗题中的“秦孝王”是杨坚的第三个儿子杨俊。杨坚让他在并州(现在的山西太原)做地方官,杨俊的妻子崔氏非常妒忌,见杨俊喜欢别的姬妾胜于自己,就在瓜中下慢性毒药,把杨俊毒得半死不活,后来竟然死在了其父杨坚前面。真是人世难料,祸福无常。


                10楼2017-06-09 21:13
                收起回复
                  由此诗可以看出,真是“再强的人也有权力去疲惫”,让人望而生畏,杀人如割草般剪除各种势力的杨坚,也有脆弱敏感的一面。其实,每个人都有他最柔软的地方,一旦被触动,就会流露出最真诚的情感。这首小诗,就反映出杨坚那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11楼2017-06-09 21:13
                  收起回复
                    5楼被我和谐了。重来。。
                    这首小诗,写得清丽哀婉,十分动人。由隋文帝短短的这几句,后来生发出很多的佳句绝唱。唐代多情才子刘希夷的名篇《代白头吟》,其中的很多妙句都源于此诗,诸如“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正是“一朝花落,白发难除。明年后岁,谁有谁无”的最佳注脚吗?“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等感时伤怀的句子,不正是“红颜讵几,玉貌须臾”的形象化叙述吗?
                    品读此诗,我的耳边又萦绕起《红楼梦》中《葬花吟》的歌声:“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妹妹那楚楚动人的形象也浮现在我的眼前。然而,猛然省起,这等缠绵悱恻,敏感无助的句子,其作者竟然是乱纷纷的南北朝终结者,让中华大地重新走入大一统时代的隋文帝,这中间的落差何其巨大!


                    12楼2017-06-09 21:15
                    回复
                      有想知道此诗的背景吗
                      @天山童姥527 @夜樱乱舞 @独孤罗罗 @丰宁公主 @青瑤 @blue单箭头 @赵津女娟 @安得身轻如燕 @隨珠 @奥巴马冉 @江陵女歌5 @尘缘之森 @留迹一生
                      就艾特这样多吧


                      13楼2017-06-09 22:07
                      收起回复
                        @blue单箭头 @赵津女娟 @安得身轻如燕 @隨珠 @奥巴马冉
                        我个人认为这诗随口吟于隋开皇十一年,赠与并州总管行台右仆射王韶的


                        14楼2017-06-18 17:17
                        回复
                          @奥巴马冉 @江陵女歌5 @尘缘之森 @留迹一生 @水瓶座qaz753 你们也过来看看


                          15楼2017-06-18 17:19
                          收起回复
                            才回来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08-01 21: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