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马兰,那是小时候看西游记时,唐僧的母亲,当时第一印象,这个女人真是太美啦!当时并不知道她到底是谁,长大后才知道她是黄梅戏一代名角。再上网百度一看,简直太牛了!马兰自从84年春晚一炮走红,这么多年来,为黄梅戏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理所当然是黄梅戏的一姐。春晚上的扮相,惊为天人,换个当下流行的词,那就是女神。
看了网上那么多人对马兰老师的误解,甚至是污蔑,实在忍不住要为兰姐说几句。先声明,本人不是安徽人,也不是戏迷,纯粹就是喜欢马兰这个人而已,如果评论当中有什么错误的地方,还请各位朋友见谅。
首先,当然是多年前炒的沸沸扬扬的马兰离开安徽的真相。关于这个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相到底如何呢?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知道。余秋雨的原话是:“马兰原来的工作环境出现了一些对她很不公平的因素”,而省黄的回答是:“马兰离开的原因比较复杂,一两句话说不清楚。”马兰和省黄当年肯定是闹得很不愉快,不然也不会这么多年不来往。这件事情不外乎两个原因,第一,马兰自己要走的。第二,被逼走的。那我们逐一看看,如果是马兰自己想走的,那直接走了就好了。不会对原单位有什么怨言,而后来被有心人放到了网上。所以,马兰的走一定是一个辛酸而委屈的过程,在戏苑百家燕升访谈中,马兰亲口讲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应该是比较可信的。一个谣言逼走了一位艺术家。好像很不可思议的。其实没那么简单。
首先在于马兰的婚姻,众所周知,余秋雨老师是著名学者,而且身在上海,夫妻不可能长期分居,因此才有了马兰嫁人后不想再演黄梅戏,要离开安徽这一传言的可信度。假如没有这一先决条件,即使谣言传的再狠,恐怕也没人会相信。第二,就是剧团领导对马兰的态度,马兰找过领导交涉过这个问题。可领导的回答却很奇怪。“你对黄梅戏所做的贡献,我们大家有目共睹,你对黄梅戏的探索、创新,所付出的努力我们很赞赏,也很肯定,但是如果你一定要走的话,我希望你不要走。”前面都是套话,关键在最后一句,按说马兰这样著名的艺术家要离开剧团,领导应该很吃惊,应该努力设法挽留才对。可这位领导的反应却很奇怪,假如你一定要走,说明领导心中已经认定了马兰迟早是要走的,领导已经相信传言了。我希望你不要走,看似挽留,实则敷衍,听不出一点真诚的意思。而且,如果领导真的相信马兰,只需要在开会的时候,或者其他公开场合澄清事实,消除影响,那么谣言肯定会不攻自破。可谣言却越来越厉害,这只能说明领导啥也没干。马兰后来也找过领导几次,但得到的答复估计跟第一次差不多。一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单位,不外乎两个原因,第一,待遇没到位,第二,受委屈了,就这么简单。马兰姐年纪轻轻就做到了副院长,前途无量,又加了个知名学者老公,待遇方面肯定不是问题,那一定是受了很大的委屈。
那个领导的反应可以想象,对于谣言是一清二楚的,至少在马兰来找他之前就已经知道并且相信了。之所以不作为,说明领导当时已经准备放弃马兰了。可马兰不仅是黄梅戏的领军人物,也是省黄的台柱子,领导何以要自毁长城呢?何况当时省黄内部并没有能够取代马兰的人,即使现在也没有。因为有人要整马兰,而且这个人来头不小。剧院最高的领导莫过于院长,书记,而马兰是副院长,本就是剧院高层领导,又是人大代表。副院长这个级别可不是院长想动就能动的,只能说上面还有更大的老虎,是省文化厅还是更高层就不好说了。再结合网上广为流传的马兰拒绝联欢事件,从而得罪省里领导,继而被冷冻,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
因此,马兰的离去不可能是无怨无悔,必然是权力扼杀的结果,说的自私一点,有谁愿意放弃自己半辈子心血打下的江山,闯出的名头。可有人质疑马兰为什么不选择法律手段,而要在网上掀起骂战。首先,马兰夫妇早已声名,博客都是别人打理,自己事先并不知情。当然更不是为了给自己的新书炒作,因为人家犯不上,看看前两天秋雨翰墨展那盛况空前的场面,人头攒动,佳评如潮,人家需要炒作?呵呵哒。
况且马兰如果想给自己讨回公道,在当年就可以那么做,而根本不用等到六年后拿到网上来理论。以当年马兰在安徽的影响力,喜欢她的戏迷多不胜数,剧团无故冷冻这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如果一旦对簿公堂,立刻就会掀起轩然大波,省黄必然是千夫所指。这样一件大事在当年就必然会引发激烈争论,而不是多年后由网民来发动声讨。虽然某些人掌握权力,可中国的政治从来就不是哪个人可以一手遮天的。况且马兰在黄梅戏界而且如果马兰老师再狠一点,完全可以从省黄拉走一些人,自己组建剧团,以余秋雨的经济实力,马兰在黄梅戏界的影响力,做到这一点并非难事。可是马兰姐没有这样做,因为她是善良的,安徽是她的故乡,省黄也培养了她多年,又怎么会没有一点香火之情。所以马兰选择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其实无论官司输赢,马兰的离开都是必然。和单位闹翻了,最终吃亏的肯定是个人。
比起马兰心怀坦荡,省黄方面却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词。好一个原因比较复杂,那就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讲。事无不可对人言,如果是光明正大的,有什么不能说的。谁占理谁不占理,一望可知。蒋建国有句话说得好,公不公平,群众自有公论,消息一经传出,上百万的网友支持马兰,声讨省黄,即使在省黄内部,为马兰不平的也大有人在。群众的眼睛果然是雪亮的,真正的民意也是权力扼杀不了的。
有人问,离开了为什么不去其他剧团,说这话的人,脑子呢?档案还被人家扣着呢!加上得罪权贵,安徽哪个剧团敢收她。去别的省,黄梅戏的根在安徽,而且每个剧团都有自己的当家花旦,那么马兰去了,何以自处,从外部引进大拿型人才,很容易引起内部人员的不满。杨俊张辉也是在湖北黄梅戏剧院筹建的时候过去的,算是元老级别的。团队一旦成型饱和以后,再跳槽过去的人就很难有发展。
有人说马兰在学校成绩很差,凭什么能当一姐。说这种话的人肯定还没有工作呢!在学校不起眼,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类拔萃的人比比皆是。马兰在学校成绩不突出是因为她的淡泊随性,而不是她没有实力,而且杨俊也提到过,那时候马兰倒嗓子,唱不出来,也影响了她的发挥。到省黄以后,马兰能在五朵金花当中迅速脱颖而出也说明了她绝非池中物。
所以又有人说马兰排斥其他四朵金花,独占省黄资源。这个问题倒真的有些复杂。这首先和安徽推行黄梅戏的方式有关,黄梅戏是地方小剧种,根基薄弱,人才稀少,实力都无法同京剧越剧相提并论,无法形成多个流派。现在的黄梅戏演员,都无法突破严大师的窠臼,所以后来陈小芳,吴琼都被称作小严凤英。正是因为严大师把黄梅戏从安庆唱到了整个安徽,又推到了全国,但可惜严凤英的英年早逝,使得黄梅戏发展陷入低谷。文革之后,文艺事业发展迅速,黄梅戏迫切需要树立起另一个严凤英,马兰就是这个幸运儿。想要快速推广黄梅戏,就必须要树立一个领军人物,马兰被全国观众熟知,也是从电视剧《严凤英》开始的。这也就是省黄当年倾全部力量捧马兰的原因。当然马兰本人也确实很争气。
五朵金花中,吴琼唱功是公认的第一,这个自然没有争议。但她就是吃亏在长相上,老天给了她一副金嗓子,却只能做隔墙听。杨俊的条件倒是不错,可无论长相、表演和唱功,明显比马兰要差一个档次。戏曲讲究唱念做打,唱功只是一个方面,马兰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面,唱念做打,基本功非常扎实,不存在什么短板。尤其是表演,马兰的表演可说是惟妙惟肖,演什么像什么。此外,袁枚转行较早,姑且不多说。吴亚玲长相甜美,声音也很清凉,但是她是那种小家碧玉型的,和马兰一比高下立判。所以,在《龙女》里只能演小丫鬟。马兰身材高挑,端庄典雅,高贵大气,是大小姐的不二人选。因此很多和马兰同一时期的演员只能给他配演,并不是马兰的问题,这是由马兰的综合水平,形象气质所决定的。同样是西游记剧组,马兰可以演官家小姐,杨俊只能演村姑,还是气质问题。袁枚的公众形象也是红楼梦里的袭人。再说了,安徽黄梅戏这种“宝塔尖只能有一个的”人才培养模式,本就会伤害其他一些人,这是体制决定的,当然也有它的客观原因。不管捧谁做头牌都是一样的,把责任全算在马兰一个人头上这是不公平的。
当然,五朵金花之间肯定存在竞争关系,既是同学,又是同一批进单位的同事,肯定会暗自较劲。但是马兰综合实力第一当无异议,这一点很多名家都有承认,马兰的表演和基本功那是无可挑剔的。杨俊。吴琼、韩再芬等名家对于马兰也有很高的评价和认可。可见对于马兰大姐的地位是心服口服的。而且她们之间的个人感情也很好,即使网上为了马兰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吴亚玲女儿结婚时,五朵金花还是不约而同的齐聚一堂。可见工作上的竞争,艺术理念的不同并不影响大家的私人友谊。
马兰天生丽质,风度翩翩,如空谷幽兰,品位一流,是黄梅戏梅开二度的代表人物。尽管她已经离开舞台多年,但在观众心目中、在艺术圈内,她的声望犹在,她至今是黄梅戏界一座无法替代、难以逾越的高峰。这是黄新德老师对马兰姐的评价。作为黄梅戏界公认的黄金搭档,一起合作多年的伙伴,黄老师无疑是最了解马兰姐的人。黄老师帮助过,合作过的黄梅戏女演员有很多,可除了马兰以外,貌似他对其他人可没有这么高的评价,况且坊间还流传他们两个人不合。
另外,我觉得很奇怪的一点,为什么很多黄梅戏迷喜欢把马兰和韩再芬总搅和在一起,实在让人不能理解。有人吐槽说马兰在艺术人生的采访上对韩再芬以前辈自居。我特地去仔细看了一下那期节目。当时的情形是网友提问,说在马兰之前,有一代黄梅戏宗师严凤英,后有年轻一代像韩再芬这样的新星,请马兰谈谈对他们的看法。马兰也就是顺着网友的话,用了一句青年演员,而且我个人觉得这可能就是她们那个年代人介绍说话的一种习惯。君不见马兰在84年春晚上自我介绍时,不也是自称黄梅戏青年演员吗?网上还有吴琼对马兰和韩再芬的评价,提到韩再芬时,也是称她为黄梅戏青年演员,难道吴琼也是倚老卖老?连这都要挑毛病,真是有点没话找话的感觉了。况且韩再芬比马兰吴琼要小六岁,可算是同一代,也可算下一代。马兰说韩再芬的戏看得不多,所以不便多评价。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知道的说,不知道的不说,实事求是嘛!可是人却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不知道为什么?而且到后来竟然发展成为说马兰不认识韩再芬,马兰不尊重和同行,这就是无中生有,以讹传讹了。两位大家本无冲突,也无多少交集。马兰的离开应该尊重,韩再芬的坚持也值得肯定,但何苦要把两人对立起来。虽然韩再芬这些年来为黄梅戏付出了很多,但马兰的离开始终是黄梅戏的巨大损失。如果两位大家能够携起手来,那黄梅戏的明天必然会更加美好。
那些说马兰不好的人,请问马兰为了黄梅戏在舞台上挥洒汗水的时候,你们在哪里?你们有什么资格对一个为国争光,为艺术奉献青春的大艺术家说三道四?马兰姐把她生命中最好的20年奉献给了黄梅戏事业,下面想放下身心的包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是马兰老师的自由。至于省黄,当年为了捧马兰确实不遗余力,可给马兰带来的伤害也是刻骨铭心的,其中的具体情况也非我们这些外人所能尽知尽料。黄梅戏是给了马兰巨大的荣耀,可马兰本人完全当得起那些荣誉。别的不谈,仅凭一个迄今为止国内既囊括了舞台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又囊括了电视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的唯一人,就足以震古烁今了。现在她虽然离开了,可也应该尊重她的决定,无论是周游列国,纵情山水,还是夫唱妇随,洗手作羹汤,这都是兰姐自己的选择。况且宣扬黄梅戏也未必就一定要留在舞台上,因为马兰本人早已经是黄梅戏的符号性人物,走留皆是战斗。
看了网上那么多人对马兰老师的误解,甚至是污蔑,实在忍不住要为兰姐说几句。先声明,本人不是安徽人,也不是戏迷,纯粹就是喜欢马兰这个人而已,如果评论当中有什么错误的地方,还请各位朋友见谅。
首先,当然是多年前炒的沸沸扬扬的马兰离开安徽的真相。关于这个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相到底如何呢?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知道。余秋雨的原话是:“马兰原来的工作环境出现了一些对她很不公平的因素”,而省黄的回答是:“马兰离开的原因比较复杂,一两句话说不清楚。”马兰和省黄当年肯定是闹得很不愉快,不然也不会这么多年不来往。这件事情不外乎两个原因,第一,马兰自己要走的。第二,被逼走的。那我们逐一看看,如果是马兰自己想走的,那直接走了就好了。不会对原单位有什么怨言,而后来被有心人放到了网上。所以,马兰的走一定是一个辛酸而委屈的过程,在戏苑百家燕升访谈中,马兰亲口讲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应该是比较可信的。一个谣言逼走了一位艺术家。好像很不可思议的。其实没那么简单。
首先在于马兰的婚姻,众所周知,余秋雨老师是著名学者,而且身在上海,夫妻不可能长期分居,因此才有了马兰嫁人后不想再演黄梅戏,要离开安徽这一传言的可信度。假如没有这一先决条件,即使谣言传的再狠,恐怕也没人会相信。第二,就是剧团领导对马兰的态度,马兰找过领导交涉过这个问题。可领导的回答却很奇怪。“你对黄梅戏所做的贡献,我们大家有目共睹,你对黄梅戏的探索、创新,所付出的努力我们很赞赏,也很肯定,但是如果你一定要走的话,我希望你不要走。”前面都是套话,关键在最后一句,按说马兰这样著名的艺术家要离开剧团,领导应该很吃惊,应该努力设法挽留才对。可这位领导的反应却很奇怪,假如你一定要走,说明领导心中已经认定了马兰迟早是要走的,领导已经相信传言了。我希望你不要走,看似挽留,实则敷衍,听不出一点真诚的意思。而且,如果领导真的相信马兰,只需要在开会的时候,或者其他公开场合澄清事实,消除影响,那么谣言肯定会不攻自破。可谣言却越来越厉害,这只能说明领导啥也没干。马兰后来也找过领导几次,但得到的答复估计跟第一次差不多。一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单位,不外乎两个原因,第一,待遇没到位,第二,受委屈了,就这么简单。马兰姐年纪轻轻就做到了副院长,前途无量,又加了个知名学者老公,待遇方面肯定不是问题,那一定是受了很大的委屈。
那个领导的反应可以想象,对于谣言是一清二楚的,至少在马兰来找他之前就已经知道并且相信了。之所以不作为,说明领导当时已经准备放弃马兰了。可马兰不仅是黄梅戏的领军人物,也是省黄的台柱子,领导何以要自毁长城呢?何况当时省黄内部并没有能够取代马兰的人,即使现在也没有。因为有人要整马兰,而且这个人来头不小。剧院最高的领导莫过于院长,书记,而马兰是副院长,本就是剧院高层领导,又是人大代表。副院长这个级别可不是院长想动就能动的,只能说上面还有更大的老虎,是省文化厅还是更高层就不好说了。再结合网上广为流传的马兰拒绝联欢事件,从而得罪省里领导,继而被冷冻,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
因此,马兰的离去不可能是无怨无悔,必然是权力扼杀的结果,说的自私一点,有谁愿意放弃自己半辈子心血打下的江山,闯出的名头。可有人质疑马兰为什么不选择法律手段,而要在网上掀起骂战。首先,马兰夫妇早已声名,博客都是别人打理,自己事先并不知情。当然更不是为了给自己的新书炒作,因为人家犯不上,看看前两天秋雨翰墨展那盛况空前的场面,人头攒动,佳评如潮,人家需要炒作?呵呵哒。
况且马兰如果想给自己讨回公道,在当年就可以那么做,而根本不用等到六年后拿到网上来理论。以当年马兰在安徽的影响力,喜欢她的戏迷多不胜数,剧团无故冷冻这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如果一旦对簿公堂,立刻就会掀起轩然大波,省黄必然是千夫所指。这样一件大事在当年就必然会引发激烈争论,而不是多年后由网民来发动声讨。虽然某些人掌握权力,可中国的政治从来就不是哪个人可以一手遮天的。况且马兰在黄梅戏界而且如果马兰老师再狠一点,完全可以从省黄拉走一些人,自己组建剧团,以余秋雨的经济实力,马兰在黄梅戏界的影响力,做到这一点并非难事。可是马兰姐没有这样做,因为她是善良的,安徽是她的故乡,省黄也培养了她多年,又怎么会没有一点香火之情。所以马兰选择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其实无论官司输赢,马兰的离开都是必然。和单位闹翻了,最终吃亏的肯定是个人。
比起马兰心怀坦荡,省黄方面却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词。好一个原因比较复杂,那就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讲。事无不可对人言,如果是光明正大的,有什么不能说的。谁占理谁不占理,一望可知。蒋建国有句话说得好,公不公平,群众自有公论,消息一经传出,上百万的网友支持马兰,声讨省黄,即使在省黄内部,为马兰不平的也大有人在。群众的眼睛果然是雪亮的,真正的民意也是权力扼杀不了的。
有人问,离开了为什么不去其他剧团,说这话的人,脑子呢?档案还被人家扣着呢!加上得罪权贵,安徽哪个剧团敢收她。去别的省,黄梅戏的根在安徽,而且每个剧团都有自己的当家花旦,那么马兰去了,何以自处,从外部引进大拿型人才,很容易引起内部人员的不满。杨俊张辉也是在湖北黄梅戏剧院筹建的时候过去的,算是元老级别的。团队一旦成型饱和以后,再跳槽过去的人就很难有发展。
有人说马兰在学校成绩很差,凭什么能当一姐。说这种话的人肯定还没有工作呢!在学校不起眼,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类拔萃的人比比皆是。马兰在学校成绩不突出是因为她的淡泊随性,而不是她没有实力,而且杨俊也提到过,那时候马兰倒嗓子,唱不出来,也影响了她的发挥。到省黄以后,马兰能在五朵金花当中迅速脱颖而出也说明了她绝非池中物。
所以又有人说马兰排斥其他四朵金花,独占省黄资源。这个问题倒真的有些复杂。这首先和安徽推行黄梅戏的方式有关,黄梅戏是地方小剧种,根基薄弱,人才稀少,实力都无法同京剧越剧相提并论,无法形成多个流派。现在的黄梅戏演员,都无法突破严大师的窠臼,所以后来陈小芳,吴琼都被称作小严凤英。正是因为严大师把黄梅戏从安庆唱到了整个安徽,又推到了全国,但可惜严凤英的英年早逝,使得黄梅戏发展陷入低谷。文革之后,文艺事业发展迅速,黄梅戏迫切需要树立起另一个严凤英,马兰就是这个幸运儿。想要快速推广黄梅戏,就必须要树立一个领军人物,马兰被全国观众熟知,也是从电视剧《严凤英》开始的。这也就是省黄当年倾全部力量捧马兰的原因。当然马兰本人也确实很争气。
五朵金花中,吴琼唱功是公认的第一,这个自然没有争议。但她就是吃亏在长相上,老天给了她一副金嗓子,却只能做隔墙听。杨俊的条件倒是不错,可无论长相、表演和唱功,明显比马兰要差一个档次。戏曲讲究唱念做打,唱功只是一个方面,马兰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面,唱念做打,基本功非常扎实,不存在什么短板。尤其是表演,马兰的表演可说是惟妙惟肖,演什么像什么。此外,袁枚转行较早,姑且不多说。吴亚玲长相甜美,声音也很清凉,但是她是那种小家碧玉型的,和马兰一比高下立判。所以,在《龙女》里只能演小丫鬟。马兰身材高挑,端庄典雅,高贵大气,是大小姐的不二人选。因此很多和马兰同一时期的演员只能给他配演,并不是马兰的问题,这是由马兰的综合水平,形象气质所决定的。同样是西游记剧组,马兰可以演官家小姐,杨俊只能演村姑,还是气质问题。袁枚的公众形象也是红楼梦里的袭人。再说了,安徽黄梅戏这种“宝塔尖只能有一个的”人才培养模式,本就会伤害其他一些人,这是体制决定的,当然也有它的客观原因。不管捧谁做头牌都是一样的,把责任全算在马兰一个人头上这是不公平的。
当然,五朵金花之间肯定存在竞争关系,既是同学,又是同一批进单位的同事,肯定会暗自较劲。但是马兰综合实力第一当无异议,这一点很多名家都有承认,马兰的表演和基本功那是无可挑剔的。杨俊。吴琼、韩再芬等名家对于马兰也有很高的评价和认可。可见对于马兰大姐的地位是心服口服的。而且她们之间的个人感情也很好,即使网上为了马兰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吴亚玲女儿结婚时,五朵金花还是不约而同的齐聚一堂。可见工作上的竞争,艺术理念的不同并不影响大家的私人友谊。
马兰天生丽质,风度翩翩,如空谷幽兰,品位一流,是黄梅戏梅开二度的代表人物。尽管她已经离开舞台多年,但在观众心目中、在艺术圈内,她的声望犹在,她至今是黄梅戏界一座无法替代、难以逾越的高峰。这是黄新德老师对马兰姐的评价。作为黄梅戏界公认的黄金搭档,一起合作多年的伙伴,黄老师无疑是最了解马兰姐的人。黄老师帮助过,合作过的黄梅戏女演员有很多,可除了马兰以外,貌似他对其他人可没有这么高的评价,况且坊间还流传他们两个人不合。
另外,我觉得很奇怪的一点,为什么很多黄梅戏迷喜欢把马兰和韩再芬总搅和在一起,实在让人不能理解。有人吐槽说马兰在艺术人生的采访上对韩再芬以前辈自居。我特地去仔细看了一下那期节目。当时的情形是网友提问,说在马兰之前,有一代黄梅戏宗师严凤英,后有年轻一代像韩再芬这样的新星,请马兰谈谈对他们的看法。马兰也就是顺着网友的话,用了一句青年演员,而且我个人觉得这可能就是她们那个年代人介绍说话的一种习惯。君不见马兰在84年春晚上自我介绍时,不也是自称黄梅戏青年演员吗?网上还有吴琼对马兰和韩再芬的评价,提到韩再芬时,也是称她为黄梅戏青年演员,难道吴琼也是倚老卖老?连这都要挑毛病,真是有点没话找话的感觉了。况且韩再芬比马兰吴琼要小六岁,可算是同一代,也可算下一代。马兰说韩再芬的戏看得不多,所以不便多评价。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知道的说,不知道的不说,实事求是嘛!可是人却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不知道为什么?而且到后来竟然发展成为说马兰不认识韩再芬,马兰不尊重和同行,这就是无中生有,以讹传讹了。两位大家本无冲突,也无多少交集。马兰的离开应该尊重,韩再芬的坚持也值得肯定,但何苦要把两人对立起来。虽然韩再芬这些年来为黄梅戏付出了很多,但马兰的离开始终是黄梅戏的巨大损失。如果两位大家能够携起手来,那黄梅戏的明天必然会更加美好。
那些说马兰不好的人,请问马兰为了黄梅戏在舞台上挥洒汗水的时候,你们在哪里?你们有什么资格对一个为国争光,为艺术奉献青春的大艺术家说三道四?马兰姐把她生命中最好的20年奉献给了黄梅戏事业,下面想放下身心的包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是马兰老师的自由。至于省黄,当年为了捧马兰确实不遗余力,可给马兰带来的伤害也是刻骨铭心的,其中的具体情况也非我们这些外人所能尽知尽料。黄梅戏是给了马兰巨大的荣耀,可马兰本人完全当得起那些荣誉。别的不谈,仅凭一个迄今为止国内既囊括了舞台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又囊括了电视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的唯一人,就足以震古烁今了。现在她虽然离开了,可也应该尊重她的决定,无论是周游列国,纵情山水,还是夫唱妇随,洗手作羹汤,这都是兰姐自己的选择。况且宣扬黄梅戏也未必就一定要留在舞台上,因为马兰本人早已经是黄梅戏的符号性人物,走留皆是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