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到底菩提树下,释迦牟尼佛修证的内容是什么?依经典与律典上的记载,和过去诸佛一样,释迦牟尼佛从人生的苦迫开始观察思惟:人的老病死,忧悲恼苦是怎么产生的?就这样一路追查下去,经逆向探索,顺向求证,确认了有情生命流转的展现,都不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法则,同时也了悟了什么是生死流转的推动力,进而体证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止息,也就是从生命缘起的观察中,体证了苦、集、灭、道。而所谓真正的止息,是生死流转动力的止息。推动生死的力量止息了,在这一生结束后,就不会再有下一辈子的生与死,而在当下以及往后的任何时刻里,一切忧悲恼苦都止息了,这就是解脱,就是涅槃。
引导悉达多成就解脱的,就是「缘起法」。经上说,过去诸佛,同样地也都经由这样的观察与亲身经验而成就,一方面表示了佛佛的平等,另一方面,也表示了这缘起法具有稳定的再现性、必然性、不变性、普遍性与真实性,是不论有没有被发现,都一直存在那儿的真理。
·缘起法的理则与内容·
缘起法的理则,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表示了一切的存在,都需要因缘的聚集,是条件的存在。反过来看,因缘消散,条件不再俱足了,就不会存在。也就是说,不会有那种「独一创始的」、「永恒不变的」、「真实坚固的」东西;不会有创造宇宙的主宰神;不会有万物起源的第一因;也没有永恒不变性质的真我。从时间前后的关系来看,只是不断变化的「相似相续」,从自他的关系来看,存在着高度依赖的「辗转相依」。这样的真理,普遍适用于万事万物,没有例外。不过,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专注的范围,是与我们身心相关的活动与反应,目标是要彻底地解决这处处缺陷、不圆满的苦迫人生,而不在于其他宇宙环境、物质器具的种种。
人生的忧悲恼苦,总在这生老病死中。生老病死,从比较长时段的宏观角度来说,可以是指我们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这一部分,我们留待〈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节中讨论。从比较短时段的微观角度来看,也可以指眼前一个身、心反应经验的升起、变化、消失[21]。为何会出生?为何会生起?生的推动力量是什么?是一种蓄积力量的成熟,佛典中将之称为「有」。这种称为「有」的积蓄力量,与过去行为、*惯留下来的潜力,也就是《奥义书》以来所说的「业」,有很密切的关连。例如,发生开口骂人了之前,先有一种骂人的冲动;一种驱使力量蓄积成熟。一旦这种力量蓄积成熟时,即使想阻止也来不及。而这种冲动,不离过去经验与*惯的滋长,也就是俗称的「业力」影响。骂人的「生」是如此,生命的诞生,也是这样的模式,所以说:「有缘生」。
为何会「有」?有的原因在哪里?是因为升起想要完成它的拥有感,佛典中称为「取」,我们常说的「执取」、「抓取」,就是这样的意思。怎么会有这种拥有感?是因为爱!顺自己意思的爱,引发正面的占有冲动。相反的,违逆自己意思的爱,是爱自己所爱而排斥这个违逆,爱此因而恨彼。爱与恨,实在是一体的两面,不同角度的展现。爱此恨彼的结果,引发负面排斥的冲动,也还是一种「完成排斥」的执取(拥有感),所以说:「爱缘取,取缘有」。
爱从何来?爱是来自于内心的感受,简称为「受」。感受的种类,可以有好多种分法,最常用的,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苦、乐的感受,当然是从自我为中心出发的反应,合我意的(顺我),当然是乐的感受,不合我意的(逆我),就成了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可能是浑然不觉的不清不楚,也可能是已经离开了自我中心衡量的平静。
怎么会有感受的生成?是因为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触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的身心反应。六根的前五根,是我们的感觉器官,有看、听、闻、尝、触觉的功能,意根除了统摄这些功能外,还负责统摄心中内在的感受、思考、意向功能。所以当我们的六根触对六境,当然不只是接触而已,我们会从这些接触中,依着过去累积的经验与记忆,了解、认识这些境界,然后这个新完成的认知,即刻又转入累积的经验记忆之中,成为下一次认识境界的比对参考。从接触境界,到认知境界,合称为「触」。我们认知了境界,是指这个境界对自己有了一定的意义,就会接续到合不合我意的评量,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就依此而升起。所以,爱的形成是因为有感受,感受的升起是因为有「触」,触的生成,是因为有六根的触对六境。从认识境界来说,六根为六个身、心交感活动发生的处所,所以,佛典中也称之为「六处」。又因为是长在身上的,是内在的,所以也有称为「六内入处」的。以人类的常态来看,是六根具足的,而其它的有情,就不一定了,所以,有时也只泛称为「处」。这就是:「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
为什么会有「处」?当然是因为有生理与心理的身心和合。身心的和合,可以细分为色、受、想、行、识等五大类的聚集,简称为「五蕴」。其中,色就是指物质上的生理构造,而受、想、行、识是心理活动的分类,佛典上也统称为「名」,所以,就以「名色」来表示有心理反应、精神作用的生命个体。这样的生命个体,不论是一个新的和合形成,亦或是目前身、心的运作,都深深地依赖着「识」。「识」的内涵十分微细深广,一般人难以觉察,也没有现代的仪器可以做定性与定量的量测,所以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说明。大略地说,它不是物质,看不到也摸不着,主导着六根辨别六境的功能,以及经验与*惯的记忆、累积与延续。身、心靠它来延续,它也离不开身、心而独立生存。就当前的身、心作用来说,根与境的接触,如果没有识的辨别作用升起,那就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不在焉的恍惚情形一样,徒有接触而不能进入有意义的认知,不能继续有往下的身心反应。所以说:「识缘名色,名色缘处」。
识又如何产生?识是来自于我们每一个行为,包括肢体、语言、意念行为的后势蓄积。为何会有这种行为而导致后势的蓄积?是因为无明。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无知与错误的认知。无法完全体会生命的缘起,无法清晰地体察此与彼的关系,惯性的执着,不自禁的起贪、动怒……等等都是。这当中,又以真实的自我感,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本来的、真正的我,最为根本,这就是所谓的「我执」,佛典中也称为「身见」。我们一般人无明未除前,身心活动都离不开无明的发动,无明自然无所不在,无所不染。这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
所以,十二缘起的逆、顺观察,就是:「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何法有故行有?何法缘故行有?无明有故行有,无明缘故行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何法无故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