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蝎在流泪吧 关注:503贴子:68,077

【佛经文白】《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四十二章经》
·经序·
【原文】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即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涵中,登起立塔寺。于是道法流布,处处修立佛寺,远人伏化愿为臣妾者不可称数。国内清宁,含识之类,蒙恩受赖,于今不绝也。
【译文】
昔日东汉孝明皇帝当政的时候,一日,他在夜里梦中梦见有位神人,身体呈金色,头上有如日之光,腾空飞于宫殿之前,汉孝明皇帝心中颇为高兴,很喜欢此神人。第二天起来上殿时问群臣,这是什么神。有位博学的通人叫傅毅,他说:“我听说在西方天竺国,有位得道者,号称为佛。轻举能飞,应该是这位神灵。”于是皇帝领悟,即遣派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到大月支国,写取了佛经四十二章。将此经放在第十四个石涵中,并建立起塔寺供奉。于是道法流布,处处修建佛寺,从远处来归伏化愿为臣妾者,不可称数。国内太平清宁,众生含识受到的恩泽到今天仍然不绝。
·序分·
【原文】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译文】
佛陀世尊圆满觉悟成道后,作这样的思维:离欲寂静,这是最为殊胜的;住于大禅定中,一切妨道害德的魔事都不能再现于心境中,降伏了诸魔道。佛陀世尊在鹿野苑中转苦、集、灭、道的四谛*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还有比丘请问了诸多疑问,请佛陀世尊抉择可否。佛陀世尊均予以教敕,使其一一开悟,诸比丘恭敬合掌,不惰不散,顺从佛陀世尊的教授。
0.0.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7-05-07 22:57回复
    第一章 出家证果
    【经文】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译文1】
    佛陀世尊说:“辞别亲人出家,识自心源,通达佛的深理,了达一切法的本来真实相,解无为法,这样的行者称为沙门。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威仪进止清净,观察四谛而修道行,证阿罗汉果。阿罗汉能飞行变化,具有旷劫寿命,一行一住,皆能感动天地。其次为阿那含果。获阿那含果的行者寿命结束后生于十九天之上,于五净居天中证阿罗汉果。其次为斯陀含果。获斯陀含果的行者,一上欲天,一还人中,即证得阿罗汉果。其次为须陀恒果。获须陀恒果的行者,七次生于人间天上后,便证阿罗汉果。断除爱欲后,便出苦轮,如同四肢断掉一样,不再复用。”
    【译文2】
      释迦牟尼佛说:辞亲出家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质的虚幻性,能够悟解佛理佛法,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作沙门。沙门如果能坚持奉行二百五十戒,无论干什么事,或不干什么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谛圣道,这样他就可以修成阿罗汉。达到阿罗汉果位的人,能够在天上飞行,随意变化,他的生命无限量之长;他住的地方,都有天地鬼神予以卫护。
      沙门修行次一等的是达到阿那含果位。达到阿那含果位的人,他寿命终了之后,灵魂便上升到十九天上,即到无烦天,便能证得阿罗汉果位。
      沙门修行再次一等的是达到斯陀含果位。达到斯陀含果位的人,再经历往生一次天上,返回往生一次人间,就能证得阿罗汉果位;沙门修行再次一等的是达到须陀洹果位,达到须陀洹果位的人,还要经历七生七死,便能证得阿罗汉果位。能把贪欲除了,才能成道。而要断绝贪欲,就不能忧虑,不能想断而不断,就像断除四肢之后,就永远不能再用了,下决心断绝贪欲,就不要再贪恋了。
    第二章 断欲绝求
    【经文】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译文1】
    佛陀世尊说:“出家的沙门行者,断欲去爱,认识了自心本源,通达佛陀教授的甚深道理,悟透无为法,于内无所得,于外无所求,心不系于通达解脱的行持之道上,也不结烦恼诸业。无念无作,法尔如此,非修非证。真空法性不历诸位而自崇最,这称之为‘道’。”
    【译文2】
      释迦牟尼佛说:出家的沙门,只要断绝贪欲,认识自己的本性,领会最深的佛理,了悟无为无不为的佛法,内心不贪恋妄念,身外没有什么贪求,心境不执着在修道上,而实际却处处在奉行佛道,不要做恶事,造恶业,没有妄念,没有虚妄的行为,修到极点无可再修,已经得道,不需再证,不需要再经历成佛的各个阶位,而自己自然就达到最高的果位,这样的沙门就叫做成道了。
    0.0.


    IP属地:黑龙江2楼2017-05-08 21:42
    回复
      第三章 割爱去贪
      【经文】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门,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译文】
      佛陀世尊说:“剃除须发而成为沙门行者。接受修*佛道之法,摈弃世间的资财,通过乞讨满足所需。一天只是日中一食,晚上在树下一宿,谨慎不要再有过多的欲求啊!爱和欲是会使人愚蔽的。”
      第四章 善恶并明
      【经文】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译文】(略)
      第五章 转重令轻
      【经文】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译文1】
      佛陀世尊说:“人有众多过错,而不自己忏悔过错,顿息其造过错的心。那么罪过赴身就会像水归大海一样,渐渐变得深广。如果人有过错,但能自己了解并觉知为过错,从而改恶行善,那么罪会自己消灭。这就像生病后出汗,身体就会渐渐痊愈一样。”
      【译文2】
        释迦牟尼佛说:如果人有许多过错,而他自己不觉悟,不悔过自新,这就顿然失去了改过之心,那么罪业就会向他奔来,就好像河水流向大海一样,越积越深越大。如果人有过错,能自己知道错了,从而自己改正解脱,能改恶行善,那么,他的罪业自然就消除了,就好像病人出了一身汗,渐渐地疾病就会痊愈或减轻了。
      0.0.


      IP属地:黑龙江3楼2017-05-09 21:32
      收起回复
        第六章 忍恶无瞋
        【经文】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瞋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译文1】
        佛陀世尊说:“恶人听闻行者做善事,就故意来扰乱;你自己应该禁息冷静,应当不生瞋恨和责骂于他。那来作乱的恶者,是自己作恶于自己。”
        【译文2】
          释迦牟尼佛说:当恶人听到有善人在做善事时,就故意来找麻烦,打扰破坏行善。这时,你要自己心平气和,做善事不动摇,也不要恼怒责骂打扰你的那个恶人,不理睬他。那么,那个恶人,就是自己给自己添恶业,暴露了他自己的做恶行径。
        第七章 恶还本身
        【经文】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回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译文1】
        佛陀世尊说:“有人听闻我守道,修行大仁慈,因此反而骂佛。佛默然不对,等这人骂完后,问他说:‘你以礼待人,但他人不纳你所行之礼,礼是否归还于你自己?’这人回答说:‘是归于自己啊!’佛说:‘那么今天你骂我,我今天不接受;这是你自己持有祸患,祸患就归于你自己身上了!’这就像发出声必有回音,影子必随着形体一样,最终是没有免离祸患的。谨慎啊不要做恶行啊!”
        【译文2】
          释迦牟尼佛说:有人听说我在信守佛道,修持奉行大仁大慈,就故意来骂佛,佛听到骂声,也不回答。等到那人骂声停止了,佛就问他:“如果你用礼貌仁义对待别人,别人不接受,那么,这个礼貌仁义是否还是回到自己身上来?”骂人的人回答说:“是的,是回到我自己身上来了。”佛又说:“现在你骂我,我不接受、不理睬,那么你自己就招祸了,恶业就回到你自己身上了。这就像发出声音就会有回声,影子是紧随着物体一样,永远也不会分离的,你骂我招祸造成恶业是永远也不会免除的。所以,要言行谨慎,不要做恶事。”
        0.0.


        IP属地:黑龙江4楼2017-05-10 22:09
        回复
          记:通过上面数帖,觉原书译文比网络译文资源较差,遂弃之,贴网文(即上面的【译文2】)。
          第八章 尘唾自污
          【经文】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译文】
          释迦牟尼佛说:无德的恶人要加害有道德的贤人,就好像面朝天唾口水一样,口水并不能唾到天上去,还会落到自己脸上;迎着风扬灰尘,灰尘并不能扬到别处去,还会反转来撒落自己的身上。贤人是不可以毁谤的,毁谤陷害贤人,自己必然招祸而遭毁灭。
          第九章 返本会道
          【经文】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译文】
          释迦牟尼佛说:只是广博地闻听佛法,产生爱佛法之心,这并不能真正修得佛道;只有一心一意奉行佛法,你自然就会得修佛道的极大成就。
          第十章 喜施获福
          【经文】
          佛言:“睹人施道,助人欢喜,得福甚大。”
          沙门问曰:“此福尽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译文】
          释迦牟尼佛说:“看见别人在布施,要跟着欢喜、支持,就会得到很大的福报。”
          有个沙门问道:“随喜的人都有了很大的福报,那么,布施的人应得到的福报是否会没有了呢?”
          佛回答说:“像有一支火炬,成百上千的人拿上火把来分取火种,也点燃火炬,用这火煮饭照明。但是原来的火还是存在的,并不因他人取火而消失,布施所得的福报也是这样的。”
          0.0.


          IP属地:黑龙江5楼2017-05-11 20:53
          回复
            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
            【经文】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
            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当得宿命。”
            【译文】
            有位沙门向佛问道:“用什么因缘,怎样修行,就能得知前世的生命是什么样子,以及能弄明白真正的佛法佛理的?”
            释迦牟尼佛说:“清净你的心性,坚定你的志向,一心学佛,便可明白真正的佛理。譬如擦镜子一样,把镜子上的污垢擦去了,光明就显现出来了;你把欲念断除了,没有什么贪求了,便能知道自己前世的生命了。”
            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
            【经文】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
            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译文】
            一个沙门向佛问道:“什么是善事呢?什么事情是最大的善事呢?”
            释迦牟尼佛回答说:“奉行真正的佛法,按佛法去做事就是善事,你的志愿与你所修的道相一致就是最大的善事。”
            0.0.


            IP属地:黑龙江7楼2017-05-13 21:13
            回复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
              【经文】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
              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译文】
              有一位沙门问佛:“什么力量最多最大?什么是最光明最有智慧的呢?”
              释迦牟尼佛回答说:“如果能够忍受耻辱,那力量就是最大的,因为能够忍受耻辱的人,他不怀恶心,而且又能使自己平安无祸,身体健康。能忍耐的人,一定不会去作恶的,必然受到人们的尊敬。他心里那些不洁净的杂念消除尽了,心地清净得一点儿瑕疵和污染斑点都没有,所以说这才是最光明、最有智慧的。从很久很久还没有天地以前直到今日,古往今来各个时期,东西南北各个角落,具有最明智慧的人是无所不见、无所不知、无所不闻的。他具有一切智慧,这才真正叫智慧!”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
              【经文】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 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译文】
              释迦牟尼佛说:“人如果心怀贪求的欲望,就不能得到佛家真理,不能进入佛门。这就像一池本来很澄亮透净的水,你用手去搅浑它,众人都来到这池水前,没有一个人能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影子。人就因为对色财的爱欲交替缠绕着,利令智昏,把心中水搅浑浊了,所以就不明白道理,无法证得佛法果位。你们这些沙门,应当舍弃爱欲;爱欲如尘垢一样洗除干净后,就能明心见性,见道证果了。”
              0.0.


              IP属地:黑龙江8楼2017-05-14 20:10
              回复
                第十七章 明来暗谢
                【经文】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译文】
                释迦牟尼佛说:“修持得佛道的人,就好象人手持火把,进入黑暗的房间中,那黑暗就自然没有了,而只有光明存在着。你修*佛道就能得到佛法真谛,你心中的愚痴黑暗就立即消灭了,而聪明智慧就永远存在你心里了。”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经文】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译文】
                释迦牟尼佛说:“我的这个佛法就是,在意念方面,就是没有意念,连没有意念这个念都没有了;在修行方面,不要执着修行,就和没有修行一样;在语言方面,也不要执着,不要说执著的言语;在修证方面,也不要刻意修证,和不修证一样。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说明你与佛道相近了;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就意味着你与佛道还远着哩!这其中的道理,是用语言也难以说出来的。语言没有了,不为一切物体所拘束,这就是我的佛法。修行这个佛法要是差一毫一厘,就会很快地失去佛道。”
                0.0.


                IP属地:黑龙江9楼2017-05-16 20:50
                回复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经文】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译文】
                  释迦牟尼佛说:“观察天地,要看到它是变化着的;观察世界万物,要看到它们都是变化着的;观察自己的心性,从而获得断除烦恼的智慧。这样来认识探究万事万物,明白这个无常变化的道理,你就能很快地得道了。”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经文】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译文】
                  释迦牟尼佛说:“应当想到,身体中属于四大部类的各部件,都各自有自己的名字,没有叫做‘我’的地方。‘我’既然都不存在了,‘我’还不是虚幻不实的吗!”
                  0.0.


                  IP属地:黑龙江10楼2017-05-17 20:30
                  回复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
                    【经文】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尽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译文】
                    释迦牟尼佛说:“人随着自己的情和欲去追求虚妄的声名,但是当声名显赫的时候,自己的身体也就快要死了。贪图在世上留下自己的名声,而不去修*佛法,则是枉费功夫,徒劳身心而无益于自己。这就像烧香一样,虽然人可以闻到香气,而这香自身却已烧完了;或许香火燃烧太大,引起火灾会危及自己生命,这危险在后边跟着就要发生了。”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
                    【经文】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译文】
                    释迦牟尼佛说:“财和色这两样,对于人来说,是人人都舍不得丢开的东西。这就像锋利的刀刃上粘有一点点蜜糖,蜜糖很少,不够美餐一顿。小孩子看见用舌头去舔吃蜜糖,那么就有割断舌头的危险。”
                    0.0.


                    IP属地:黑龙江11楼2017-05-18 21:06
                    回复
                      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
                      【经文】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译文】(略)
                      第二十六章 天魔妖佛
                      【经文】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译文】
                      天神给释迦佛献来了一位美女,想借此来动摇释迦的成佛决心。佛对天神、美女说:“这些都是皮囊装着的污秽之物,你们来干什么?走开,我不需用你们。”天神见释迦对于美女都无动于心,便更加崇敬释迦佛,就问佛如何修道,佛就给他讲说佛法,于是,这位天神(天魔波旬)即刻之间就证得须陀洹果位了。
                      0.0.


                      IP属地:黑龙江13楼2017-05-22 21:02
                      回复
                        第二十七章 无著得道
                        【经文】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译文】
                        释迦牟尼佛说:“修道的人,就好像木头放在水中,只要顺着水流向前漂行,不被河两岸的土石所阻碍,不会被别人取走,也没有鬼神的阻挡,更不会被水中的旋涡冲回来,也不腐烂,我敢保证这根木头,一定会漂到大海中去。修*佛道的人,只要不被情欲迷惑,不被各种邪见扰乱,只要勤奋地修习佛理佛法,我保证这个人一定能得道成佛!”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
                        【经文】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译文】
                        释迦牟尼佛说:“千万谨慎不要相信你的意念,你的意念是不可信、不可靠的;千万谨慎不要堕入色情之中(另译:不要执着于色相上),堕入色情之中必然立即招来祸殃。如果你证得了阿罗汉果位,那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念。”
                        0.0.


                        IP属地:黑龙江14楼2017-05-23 21:17
                        回复
                          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
                          【经文】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 ,息灭恶念。”
                          【译文】
                          释迦牟尼佛说:“千万要谨慎,不要接近女色,也不要同女人一起说话。如果要与女人说话,也要心地纯正,不存邪心。要想到:我是出家的沙门,处在这浊世之中,应当像莲花那样,出于污泥而不被污泥污染脏。见到老年妇女,想到她就同自己的母亲一样;见到比自己年长的妇女,就想她像自己的姐姐一样;见到比自己年轻的妇女,就想她同自己的妹妹一样;见到小女孩,就想她同自己的孩子一样。要有一种引度她们脱离苦海的善心,这样自己对女色不应有的邪淫恶念自然就消除了。”
                          第三十章 ***远离
                          【经文】
                          佛言:“夫为道者,如***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译文】(略)
                          0.0.


                          IP属地:黑龙江15楼2017-05-24 20:13
                          回复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经文】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佛为说偈:
                            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
                            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
                            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译文】
                            释迦牟尼佛说:“有人有淫欲的毛病,一直无法除掉。他想要将自己的男根割掉。佛对他说:‘如果你想割断自己的男根,不如把自己的淫欲之心割断。心就好像当官的一样,当官的如果停止了,他的随从们也都就停下来了。你的邪淫之心如果没有停止,那么你割断男根又有什么益处呢?”
                            佛就对他说了一首偈语:“淫欲生于你意念,意念全在思想间。淫心不起思想静,色欲顿失行端正。”
                            释迦佛说:这首偈是过去迦叶佛所说的。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
                            【经文】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译文】(略)
                            0.0.


                            IP属地:黑龙江16楼2017-05-27 20:19
                            回复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经文】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译文】(略)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
                              【经文】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玄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瀑,瀑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译文】
                              有一位沙门夜间诵读迦叶的《佛遗教经》,他的声音很悲恸、紧张,自己很惭愧,想停下来。释迦牟尼佛问道:“你以前在家时,曾经做什么事情?”沙门回答说:“爱弹琴。”佛便对他说:“弹琴时,琴弦如果松缓了,会怎么样呢?”沙门回答说:“那就弹不响了。”佛又问:“如果琴弦太紧了,又会怎么样呢?”沙门回答说:“那琴弦就会断了,声音就断绝了。”佛问:“琴弦松紧适中,不紧不松,怎么样?”沙门回答说:“那么,琴的各种音调都有了,就会很和谐悦耳。”释迦佛说:“沙门修习佛道也是这样的,你的心境如果能调整合适,不紧不慢,不急不慌不懒惰,那么就可以修成佛道了。在修道时,如果急躁暴烈,身体就会疲倦;身体如果疲倦了,意念就会生出种种烦恼来;意念如果生出烦恼,在行动上就会退步,不修行了;你的行动如果退而还俗,那么你的罪业就必然会加重。只要你清净自己的心境,心安意乐,佛道就不会失去,就必然会成道。”
                              0.0.


                              IP属地:黑龙江17楼2017-05-28 20: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