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虫虫具吧 关注:1,270贴子:4,227
  • 11回复贴,共1

再析蟋蟀底板老足的物理特征(转自中蟀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键词:骨色、背色、透光度、反光度
色从背生,有光有色,无光无色,不同光源不同环境不同色。这就是我研究蟋蟀的翅色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判断一条蟋蟀底板是否老足的最重要的依据。
为了能更好地把问题表达清楚,我们先作一些词的说明和定义:
骨色——根据昆虫学所列,蟋蟀是一种外骨骼的昆虫,因此它由几丁质组成的体壁所显示的颜色应称之为骨色而不是皮色。
体壁同质——先辈们根据蟋蟀骨色差异,把他们分成青、黄、紫、黑、红、白六门,但它们的蜕变成长过程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六门蟋蟀的体壁质是相同的。
固有色——一个物体在通常情况下给人的色彩印象。
环境色——一个物体受到周围物体反射的颜色影响所引起的物体固有色的变化。
透光度——感官光线透过物体的厚度。
反光度——表示物体反射光线的能力。
物质的量溶度——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某溶质的质量。
在漫长的玩虫演绎过程中,先贤们为了便于区分蟋蟀品种差异,以比较容易辨认的颜色为研究对象,对浩瀚的蟋蟀进行分门归类,经过大量的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根据骨色的不同把蟋蟀分成青、黄、紫、黑、红、白六门基色。再在六门基色的基础上根据骨色的差异列出每门的真、正、淡、间,以区别优劣。
同样,先贤们也根据蟋蟀的骨相差异,列出了对六门蟋蟀都适用的相虫标准——八格、十二相或更详尽的十六形。
而这通过蟋蟀的骨色、骨相的比较来区别一条虫优劣的虫谱,在当时应为已经非常详尽了。
然,我们要强调的是社会是在发展的,新的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地产生。在今天,骨色、骨相只能算一个玩虫人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了,我们需要的是更新的专业知识去适应先进的玩虫需要。何况虫谱也确实存在一些局限当时的社会科学技术背景,以至于现在感到很难解释或很难理解的东西,例如:
六门诸虫的衣翅虽有厚、薄、密、疏、形、色之分,根据体壁同质原理何来紫润、黄油、青枯、白血、红嫩、黑蓝等之说呢?六门诸虫的毫光、宝光、干光、水光、蜡光、油光甚至死光的标准和操作界定更从何谈起呢?客观科学地来说,既然体壁同质原理成立,那么六门之翅质地的衡量标准应该只有一个。
这个衡量标准应该是有科学依据支持的,而且是容易掌握的。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4-28 10:55回复
    我们今天要从昆虫学的外骨骼结构形成分析以及光学的透光度和反光度的角度来探讨的专门用于判断六门蟋蟀外骨骼坚硬程度但和六门颜色完全无关的一个重要指标,那就是翅下色(景深度)。
    在讨论翅下色(景深度)之前,我们必要明确一下,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之间的关系。
    根据有关文献阐述,从色彩的光学原理知道物体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固有的颜色,物体的颜色是与光密切相关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变化着的。例如讲,中国人的肤色是黄的,这黄色就是固有色,但是不可能指出是哪一种具体的黄色,这黄色的肤色在不同的光源色,例如:阳光、月光、火光和各种灯光的光色反射下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这就是不同的光源色对物体的固有色引起的变化。同样这黄色的肤色在周围物体的反射下也会引起物体固有色变化,例如一条黄虫在黑盆、黄盆或青盆里所显示的颜色也完全不同。
    可见这固有色实际上是受着光源色、环境色的影响而变化着的。
    翅下色(景深度)是由蟋蟀的不同翅的透光度、反光度以及背肉的颜色、光洁度、反光度等综合条件因素引起的一种现象。
    而这些条件因素也就是决定一条蟋蟀底板是否老足、骨骼是否坚硬的重要理论依据。
    首先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色从背生,光由背出的道理。
    通常在早秋,虫的翅在一定的光线照射下,我们眼睛看到的有二种物理现象,一种是反射光(翅纹疏),另一种是漫射光(翅纹密)。前者代表虫骨质差,后者代表虫骨质好,这已在前篇文章中表述过,不再重复。
    虫养到中秋或当龄时,我们再去观察虫的翅,这时我们看到的翅会呈现三种物理状态:一,翅变得透明了,连衬翅及背肉都能看见;二,翅变得玉润,有色无芒;三,翅变得清澈,但又深不见底。
    这就是翅透光度的变化。
    透光度和反射,吸收及散射都有关系。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4-28 10:56
    回复
      翅的光吸收和散射都好理解,但反射出自哪里呢?
      反射出自虫的背板。
      在讲背板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蟋蟀的腹部结构。
      蟋蟀的腹部一般呈长筒形或椭圆形,由9~11节组成,节与节之间以节间膜相连。
      腹部内部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呼吸器官,腹部末端为外生殖器,整个腹部是蟋蟀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蟋蟀的第1节到第8节腹节两侧各有气门1对。
      每一节腹节由背板、腹板及膜质组成,上部称为背板,下部称为腹板,两侧均为膜质。
      蟋蟀的腹节和腹节之间、以及背板和背板之间的膜有较大的伸缩能力,这种伸缩能力直接影响蟋蟀的吃食、呼吸、交配等。
      所以蟋蟀的腹部是否粗大、膜的伸缩成都也是决定一条虫优劣的依据。
      另外,我们已经知道,蟋蟀的外骨骼体壁是由底膜皮细胞层及表层组3部分构成。
      其中,皮细胞层是一层活细胞,虫体上的刚毛、项上高高低低的鳞片等都是由皮细胞转化而来。
      而表皮层又分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
      内表皮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层,质地柔软而富延展性,主要含有蛋白质和几丁质。
      外表皮是由内表皮外层硬化而来,是表皮中最坚硬的层次,主要化学组成是骨蛋白、几丁质和脂类等。
      上表皮是表皮层最外的一层,一般厚度不超过1微米,但仍然可以分为三层,从内到外是脂腈层、蜡层和护蜡层。
      从上述的蟋蟀腹结构的组成以及外骨骼体壁形成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条生长发育良好且所谓地板老足的蟋蟀,它的头部顶门、牙齿的齿面、翅膀的翅面、腹部的背板和腹板以及六爪的表面都必须具备蜡光十足的特征。更进一步的就是由单细胞性突起引起的体壁的衍生物,如刚毛,高高低低、疙疙瘩瘩的鳞片等。在一些好虫上体现的脑盖起沙,项上起鳞片疙疙瘩瘩,背肉生绒,项的上下边缘生毛领等。
      现在,我们再回到前面所描述的虫养到一定程度,例如农历秋分时翅的视觉效果状态。
      第一种视觉效果是翅变得透明了,有部分虫可以透过翅看到里面的小翅,即所谓的白胁重,这主要是虫缺乏蛋白质和几丁质所引起的,这类虫的外骨骼是不坚硬的,在格斗虫是不吃痛的,故一般应放弃。
      第二种视觉效果为翅变得玉润,呈有色无芒状态。这是早秋底板好(翅纹密),中秋饲养环境适宜,蟋蟀健康成长的一种表现,这种翅呈玉润一色,有色无芒的效果是外骨骼坚硬的一种物理表现,是由早秋的毛乎乎(漫射光的原因)的翅因虫的上表层不断分泌、沉淀而形成的蜡质层的厚度变化造就的。
      第三种视觉效果为翅变得清澈,但又深不见底,有微光透出,这微光又被称为宝光、毫光、干光等,有这种物理现象的必为外骨骼坚硬之虫。
      这里,我们不仅要问,第二种视觉效果和第三种视觉效果都为外骨骼坚硬之虫,那有没有差异,这些所谓的宝光、毫光和干光又从何而来呢。
      我们的回答是肯定有差异的,有第三种视觉的虫好于第二种视觉效果的虫。而那些所谓的宝光、毫光和干光来自于蟋蟀背板的反射。
      历来虫谱对虫肉的区分限于认识一般分为白、青、黄、黑、紫,或白、黄、黑、紫、蓝等,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不论虫何色,肉白必然良。
      在我很年轻的时候,师傅也教导我:所有的虫最好都配细皮白肉,特别是要肉身干老,但由于愚钝,对肉身干老之说一直不解,只以为浅色背肉都可以称为细皮白肉,善斗,而深色背肉都是粗糙背肉,不受口。
      随着知识面的增长,和对蟋蟀的长期观察,终究对背肉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背板的颜色和膜质的紧密程度决定了虫的外骨骼硬度。
      经过对背肉的长期观察,我认为,有二个物理现象非常重要。
      第一,我看到过各种各样颜色的虫的背肉色,但从未看到过一条虫的腹板,背板及膜质的颜色是一致的,更没有看到过有一条虫的背板是和膜质或腹板的白色(或黄色)是一致的。
      那么,这不论虫何色,肉白必然良的肉白从何而来,是不是把众肉色里相对比较颜色比较淡的就称为肉白呢?
      答案很明确,肯定不是。
      这所谓的肉白就是指在被翅覆盖住的不引人注意的背板部分的颜色。
      下面请虫友看几张照片,注意一下虫的背板部分的颜色。
      第一条是我自己的所谓白紫,一生数场,未见进过口,一撞即胜,是仅有的几条不肯送人的虫之一。
      这虫有二个特点,首先是双须随着饲养的时间逐渐断去,直至完全消失,这个现象我认为和脆衣、蛀爪的原因是一样的,是由于虫在蜕变过程中骨蛋白、几丁质和脂类分泌过多,形成外骨骼过厚,导致肌肉不能正常伸展而引起输送系统坏死造成的。
      这双须、六爪及双翅的营养输送部位均是蟋蟀最远、最细及最薄的部位,也是最能说明蟋蟀底板是否老足的部位。
      在竞斗中,脆衣、脆须、蛀爪(不是翻爪)的虫都是比较凶的虫,凶就在于这类虫的外骨骼比较厚。
      白紫的第二个特点是浅背肉,白背板(见图一)。
      我为什么称这虫为白紫呢,是不是因为它凶呢,不是。主要依据是,这虫的斗丝具有白门虫的白、扁、粗的特征,淡紫绒项、淡紫翅、淡紫绒肉色等又是紫门特征,显然这是一条以紫为主有白门特征的间色虫。
      这虫的最大特点是浅背色翅隐透白光。
      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界定一条好虫,其必须具备二个条件:一,外骨骼坚硬,不易被咬痛;二,肌肉发达,爆发力强大。而外骨骼粗,色黑,且头清、线清、翅清。肌肉发达的物理表现为头绽、项鼓、腰粗、腿圆。
      面皱、翅皱、齿黑已经谈过,头清、线清容日后再论。
      翅清就是翅的透光度,也就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光线透过虫翅的厚度,一片只有几个丝厚度的翅在正常的光线下由于翅的纹路引起的折射、漫射等产生的视觉效果,看起来却深不见底,极厚。
      有部分完全穿透翅的光线,照射在虫的背板上,不论背板是浅色或深色,蜡光越强,反光度越好,颜色越白,同样反光度越好。
      这些透光度的效果以及反光度的效果综合起来给我们产生的一个视觉效果为,翅的固有色(黑、黄、褐、红等)清澈(不是透明,是浊度低),背板的反光隐隐透出(背板色有白、青、黄、紫、黑等),这些隐隐约约的背板反光我们称为毫光、宝光、干光。背板本身的光称为蜡光。
      很显然,一条虫的背板蜡光越亮,颜色越白,反光度就越强。
      根据蟋蟀的外骨骼形成原理,蟋蟀的蜡质层为最外的保护层,如果皮细胞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发育的特别好时,那么这条蟋蟀的毛、鳞片就会特别茂盛,具体的物理表现就是在头的脑盖部及项部长砂,在腿部、项部、背板部长刚毛或绒毛。具有这些物理特征的蟋蟀都是外骨骼发育良好的蟋蟀。
      但作为真正能区别一条蟋蟀底板是否老足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被翅翼遮盖住的这部分背板的颜色。
      经长期观察总结,蟋蟀的背板有四种状态。第一,背板整体颜色一致,呈润的状态。第二,背板整体颜色一致,呈蜡光状态。第三,背板整体颜色分为二种,裸露在翅翼外的背板颜色呈一种颜色且蜡光十足,被翅翼遮盖下的背板部分颜色呈雪白色且蜡光十足。第四,背板整体颜色分为二种,裸露在翅翼外的背板颜色呈一种颜色且密布绒毛,被翅翼遮盖下的背板部分颜色呈雪白色且蜡光十足。
      根据蟋蟀外骨骼形成原理,第四种状态:即裸露在翅翼外的背板不论呈何种颜色,呈绒毛密布,而被翅翼遮盖下的背板部分颜色呈雪白色且蜡光十足的蟋蟀为外骨骼发育最好的蟋蟀。
      而虫的腹部的腹板越宽和膜质连接处的凹痕越深,说明虫的外骨骼越硬。
      我们可以把项具疙疙瘩瘩,刚毛密布,六爪长毛,蜡光十足等物理特征的虫称为干老之虫。
      我们同样可以把虫腹部的背板上长满绒毛的虫称细种,因为背板上绒毛密布的虫的节间膜一般不会显露出来。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04-28 10:57
      收起回复
        最后,总结一下:
        一、青、黄、紫、黑、白、红六门蟋蟀的固有色(正色、整色、顺色、间色)随着时间的变化,在皮细胞的作用下,因透光度、反光度的变化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走色,可以走好,也可以走坏。
        二、翅色是一种复合色,由翅的固有色加背板的色经反射叠加而组成。可以有无数种叠加视觉效果,例如六门的深色翅、浅色翅配紫背板、青背板、黄背板、白背板等所组成,更由于翅的透光度、以及背板的反光度的差异会产生各种品质的差异。这其中以翅的透光度高(翅清),背板的反光度高(白背板将几乎反射所有色光)所产生的光学效果为最好,我们称这种光学效果为翅下色,因为这符合色从背生,有光有色,无光无色的道理。再次强调说明一下,这所谓的色,不是虫翅的固有色,而是经翅透射以及经背板反射而产生的叠加视觉效果。
        三、被翅翼遮盖的背板部分颜色越白,蜡光越亮,光反射的效果就越好,各种透光度好翅的固有色在白色的反射下呈现各种光,这些光我们也称为宝光、毫光、干光。
        其中深色翅配白背板,呈深色光。淡色翅配白背板,呈白光。经验告诉我们:好虫色走极致:极深(正色)或极淡(浅色),这符合不同光源不同色的道理。翅色泛蓝光、紫光、白光的虫出将率高于其它色。
        四、蟋蟀具项疙疙瘩瘩,刚毛密布之状及六爪长毛,蜡光十足等物里现象的,根据蟋蟀外骨骼发育生长的原理,应为外骨骼发育生长良好之虫,是判断蟋蟀是否干老得重要依据之一。
        五、蟋蟀腹部背板密布绒毛是皮细胞大量向外分泌形成角质层的具体产物,根据体壁同质原理,角质膜越厚,那节间膜就越厚,节间膜厚,强度就大,不易变形。所以应该把那些大食不出肚,即大食后不露出白色的节间膜的蟋蟀称为细种,把那些大食后露出节间膜的蟋蟀称为粗胚。
        我们先贤为什么要选细种蟋蟀呢,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因为细种蟋蟀的角质膜远厚于一般蟋蟀,故外骨骼要比粗胚蟋蟀的外骨骼发育生长的好,所以细种蟋蟀的受口性要好于一般蟋蟀,这就是科学依据。
        而判断一条蟋蟀是否属于细种,我们可以从脑盖是否长砂,项是否厚(长毛及疙疙瘩瘩),背板是否密布绒毛,以及节间膜是否显露这三个主要物理特征来确认。
        岁月让自己慢慢沧桑,生活的磨砺让我明白了很多哲理,40岁前对蟋蟀的理解和追求和现在对蟋蟀的理解和追求就有了完全不同感悟,一个是讲究选、养、斗的结果,一个是欣赏选、养、斗的过程。一个是年复一年地增加财力、精力投入,韩信点将,多多益善。一个是潜心研读虫谱,悟虫理、虫道,以求论证,变混沌为清澄,变不可能为可能。
        在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前,地球被认为是方的。以后当我们登上某一个星球时,发现太阳是从西边升起的。何况在现实生活中,只需一台泵,水就可以从低处往高处流。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我们还在用古谱的描述去按图索骥地觅虫王,那是值得商榷的。
        在这近二十年中,空余阅读一些昆虫学、生物学、土壤学、环境学的相关著作,受益匪浅。虫谱告诉我们的是先贤们对无数样本比较筛选出来的结果,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进行求证,留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求证的方法就是现代科学。
        每年去宁津产地,有意识的去寻找一些符合实验观察条件的但形略差、厘码较小的十元、二十元的虫子精心饲养,其结果很符合现代科学的论点,外骨骼坚硬,淘汰比率低。
        以上一些研究论证蟋蟀外骨骼的立论和结果仅供虫友们参考。
        最后还是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愉快,全家幸福。
        ——蟋蟀情——
        2016.12.22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4-28 11:01
        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04-28 11:01
          回复
            自己复习一下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8-09-09 17:08
            收起回复
              再学习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9-08-07 09:03
              回复
                说实话文章看懂虫还是不会看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8-31 23:5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