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琴的夜曲吧 关注:164贴子:47,896
  • 22回复贴,共1

【终身学习】协作系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尼泊尔是位于喜马拉雅的山地的穷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有三四个月降水集中的雨季,接下来才是漫长的旱季。这样的国家要想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就必须得有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
所以,尼泊尔政府很重视。上世纪八九十年,在政府和慈善组织的资金支持下,由专业工程师设计,在尼泊尔建设了一堆现代化水库和水渠。当然,由于财力和建设能力的不足,有些地区还是保留了传统灌溉系统。
于是,尼泊尔境内有了现代和传统两套水利系统。哪套系统运行得更好一些呢?
出人意料的是,现代化的那套系统反而运行得不好。这就有意思了,为什么呢?
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奥斯特洛姆,请注意,这是一位女性,目前唯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经济学家,她为研究这个问题,深入走访了尼泊尔。下面我们要说的观点,就是她的发现。
水利灌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利益分配过程。河流的上游,一般水量充沛,可以种植产量较高的水稻;到了河流下游,往往经常断水,只能种旱地作物,产量比较低。如果不建水利设施,大家也就只能这样了。
但是如果上下游的农民都想提高产量,想要修建灌溉系统,那这个利益就必须重新分配,为啥?
传统社会搞的那些水利设施,技术含量低,往往就是石头和灌木垒起来的,是经不起洪水冲击的。每到雨季结束,大水冲了几个月,这些设施基本上都要维修加固。
这个工程量可不小,需要上下游民众一起配合,才能及时完成。所以在尼泊尔农村,传统的灌溉系统,从设计、建设到维护,基本上没政府什么事,都是农民自发在参与。
你会发现,下游农民更积极,因为这是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而对上游农民来说,因为要指望下游农民的劳动力,所以他们在用水时候,就不敢只顾自己,更不敢恶意截水。经过长期博弈,下游农民,反倒成了维修水库的主力,上游农民则要负责清理水渠的淤泥。
有趣的是,世世代代以来,上下游的农民合作无间,他们反而达成一种默契,在田地里实行“轮耕制”:今年上游种水稻,下游种小麦、荞麦;明年上游种小麦、荞麦,下游种水稻。
上游农民的地理条件明明更好,有更充足的水源,却要每隔一年,种一次产量更低的作物。看起来很不可思议,但这背后蕴含的协作体系,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这也是奥斯特洛姆得出的第一个结论:传统灌溉系统,看起来落后潦草,不堪一击,基本还是够用的。因为,这是人和人之间亲密协作,妥善维护的结果。
接下来看现代化的水库。
当政府和慈善机构募来一笔巨款,雇佣专业工程师,用混凝土建设起宏伟的现代化水库,事情就发生变化了。看起来是好事,但事情却往糟糕的一面发展。
现代化水库建设起来后,经由水渠向上下游灌溉。这时候,下游农民就处于更被动的地位。现在的水库都是钢筋混凝土,非常坚固结实,蓄水功能很好,几乎不需要维护,所以上游农民就不需要下游农民的劳动力了。这时候,下游的农民当然就傻眼了,因为他们向上游要水的筹码消失了。
这时候上游农民才不管下游农民的死活呢,他们可以一直种产量最高的水稻,可以大水漫灌,不担心浪费,也不在乎下游农民抗议。
所以,长久形成的民间秩序就崩坏了,仇恨蔓延,原来世代交好的两个村子,经常会发生械斗。
从整体看,水库的建设并没有改善当地农业。它只有利于一小部分接近水源和水库的农民,绝大部分农民都没得到好处,而原来健康的“轮耕制”也瓦解了。
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会发现,哪怕最简单的农业工程,也蕴藏着复杂的社会协作。
用《卧底经济学》作者的话说:一个工程系统的技术部分,很容易被理解和改进,而这个系统背后的人文特性,却不容易引起注意。什么意思?
我们在谈论人类社会的变化的时候,经常会倾向于强调那些和人类无关的因素,比如技术的作用,资源的作用和地理环境的作用等等。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任何人类社会变化的达成,本质上都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如果缺了这个看问题的角度,我们做事的时候就会显得很幼稚。
比如有一次,我问一位管理咨询界的朋友,我说你们无非就是卖一个管理方案给企业,动不动就几百万。那你成功做一单生意,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啊?
他说,其实我们出售的不是这个方案本身。方案好,那只是基础,关键是做方案的过程,看你能卷入这家企业上上下下的管理者多少时间多少精力。
如果一个方案,各层管理者都参与过,给你出主意,那最后这个方案摆到桌上的时候,人人都觉得自己对它有贡献,人人都会投赞成票,这个生意就做成了。
我说,哎呀,那你这个生意看起来跟骗术差不多啊!
他说,这么说可不对,就冤枉我们了。你以为管理方案是啥?管理方案不是写在纸上的PPT,管理方案的最终目的,是要优化这家企业内部人和人之间的合作状态。我们的介入和工作,就是把他们的意见要出来,整合起来,让每个人觉得自己都有贡献,都觉得是自己的主意,还乐意去执行,这不就是最好的结果吗?
你看,做任何和人相关的事,本质上都是建立一个协作系统。让更多的人介入其中,卷入更多方面的价值,有时看起来和这事无关,往往反而是成事的关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4-21 20:52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4-21 20:53
    收起回复
      角色意识
      ~
      政治舞台上,真正演员出身的,其实并不多见,除了里根,比较有名的好像只有施瓦辛格了,当过美国加州的州长。
      可是说到演技,职业政客其实也不输给职业演员。像去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几个主角,特朗普,希拉里,包括卸任总统奥巴马,哪个不是演技超群?竞选总统的时候,打得跟乌眼鸡似的。可是一旦翻篇,时过境迁,就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比如,奥巴马和希拉里竞选时,他还说,希拉里这个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毫无原则,这样的人怎么能当总统呢!可是到了奥巴马下台前,在给希拉里助选的时候,那话说的——希拉里是全美国最适合当总统的人,比希拉里的老公克林顿,以及他奥巴马本人,还要适合当总统。
      特朗普其实也一样,竞选过程中特朗普不断地攻击奥巴马,说他是美国有史以来最烂的总统。胜选之后,特朗普到白宫和奥巴马交接,随后说奥巴马是个很不错的人。
      在一般人眼里,这么做就是典型的打脸,在道德上是有瑕疵的。可是为什么这些政客不仅公开这么做,而且好像一脸问心无愧的样子?
      这是因为政客这一行就是道德堕落吗?那为什么美国公众对于政客贪污腐败、撒谎、作伪证,这些道德瑕疵一点都不能容忍,而对言行前后不一,自己打脸这种道德瑕疵就很有容忍度?甚至在媒体上几乎没有人讨论政客打脸该不该的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困惑。
      去年,看到万维钢的一篇文章,算是把这个闷儿给我解了。
      万维钢说,政客的道德品质,当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如果你把“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种特性,和他们的个人道德挂钩起来,那就太浅了。
      说白了,这些都和道德没有关系,这是他们的职业原则。
      这套职业原则,和政治立场没有关系,而是一套规矩和玩法。简单说就是,在什么位置说什么样话。昨天我攻击你,不是针对你个人,而是我的职业要求我这么干。职业政客的工作,就是合纵联盟,不断结成利益联盟,再分化瓦解。无论攻击还是吹捧、表扬还是批评,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我做什么都是在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是对事不对人的。
      说到这里,你可能还是觉得有点难以接受。那我再说一个词,你可能就能完全理解了——体育精神。
      这就好比说,大家都是职业拳击手,台上打得鼻青脸肿,心里却明白:我们没有私人恩怨,私底下还可以是好朋友,这个叫“体育精神”,今天咱俩并肩作战,但是明天我转会到了另一个球队,赛场上再遇见,那也得尽全力赢你,这也叫“体育精神”。
      像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就是NBA的球员,他们自己都知道,球员只不过是球队的商品,随时可以被摆上货架,也可以被卖出去。在NBA,这样的情景很常见:一个球员,上午还在训练,或者还在布置明天的战术,但中午接到一个电话,马上就要收拾行李,和队友们告别——因为他被卖到别的队去了。所有人都觉得很自然,没什么接受不了。
      奥巴马和希拉里其实也一样。是对手的时候,就好好打;是同盟的时候,就好好合作,这就是政客的 “体育精神”。
      能不能接受这种“体育精神”,其实也是一个人,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
      你想,在传统社会,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是基本固定的。他是某人的儿子,来自某个家族,和那些人是世交,和哪些人是同乡,基本都是固定的。
      而现代社会,你至少有两个人格,就是生活人格和职业人格,它们经常是很不一致的。
      比如你是一个空姐,你今天心情不好,但是你在上班的时候面对乘客,你就得微笑。这不算表里不一,不算道德上有瑕疵。
      比如你是一个律师,你再厌恶你的当事人,但是只要你接了他的案子,成为他的辩护人,你就要为他说话。这不算为五斗米折腰,不算道德上有瑕疵。
      再比如你是一个公司的中层,你再心慈手软,但是只要你觉得一个员工跟不上公司的发展,在这个岗位上没有前途,你就应该让他离开这家公司。这不算心狠手辣,不算道德上有瑕疵。
      马云说过一句话,公司小的时候,重要的是怎么招人。公司大一点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怎么开人。他说自己成长的一个重要节点,就是公司在大年三十开除了一位高管。这一关过了,才算是一个成熟的管理者。马云甚至说,在阿里巴巴,一位管理者如果没有亲手开过人,他就没有资格去招人。
      我们公司的一位同事,他有一次要劝退一位同事,好为难,请对方吃了五顿饭,也没张开这个嘴。后来终于做到了,他说简直就跟脱胎换骨一样,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终于完成了职业化。
      对,什么是职业化?
      不是在工作技能上有多高超,而是你学会把自己的生活人格和职业人格分开。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候,扮演合适的角色。
      说两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吧。
      有一次,我在某城市的候机室遇到航班晚点,大家都很焦躁。有一位乘客也是素质不高,冲候机室的服务员小姑娘发火,直到骂的那个小姑娘蹲在地上哭,才算罢休。
      我实在看不过去,就走过去递了一张纸巾,跟她说,他骂的不是你,他骂的是航空公司。你什么时候能分清楚这个区别,你就职业化了,你也就不为这种事难过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4-21 20:55
      回复
        还有一次,我去一家银行办事,因为业务比较复杂,那位银行柜台的经理大概为我办了个把小时。过程中他一丝不苟,非常耐心认真,一句多余的话没有。大概过了半个月,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和那位银行柜台经理在超市遇到了,这我才知道,原来他是我们这个节目的听众,还说了很多对节目的感想。我就奇怪了,那天在银行你咋不说认识我呢?他说,那个时候,你是客户,我在工作,在那个场合,我不宜谈和业务无关的任何话。
        你看,什么叫职业化?这就是职业化,我当时立即对他肃然起敬,高看一眼。
        在现代社会,某种角度上说,人人都应该是“演员”。在合适的情境下,扮演得体的角色,这不是口是心非,这不是道德瑕疵,这就是角色意识,这就是体育精神。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4-21 20:55
        收起回复
          破局
          ~
          我们先从超市大减价说起。
          超市为什么要经常搞大减价活动呢,是为了让利消费者,做慈善吗?当然不是,超市是要盈利的商业机构。
          那是像互联网企业那样,经常要靠降价、免费来吸引流量吗?看着也不像。因为超市一般来说都是做周边居民生意,大减价虽然会吸引一些人,但其实还是周边那些居民。搞再多次的大减价,也没有根本性的战略价值。
          那超市为什么还要搞大减价呢?
          最近我看到《卧底经济学》上的一个解释,很有意思——是为了让消费者犯迷糊。
          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并不仅仅是价格、质量和服务的博弈,其实还有信息博弈,就是比比看谁清楚,谁迷糊。
          信息博弈一出来,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两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是商家赢得了信息的控制权,消费者对这单交易的信息不大了解。
          比如飞机票价格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你有兴趣,下次坐飞机时可以打听一下四周乘客的票价。差别之大,很可能超乎你的想象,有的好几千买的,有的是几百块买的。我有一次坐游轮就是这样,我打听了一下,和我同舱位的人,有的人居然只用了我一半的价格。不过,绝大多数人都不好意思这样对陌生人问来问去。很好啊,商家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只要消费者互相之间信息隔绝,商家就会对我们启动一种策略,叫价格歧视,用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人,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但是第二种情况,在互联网时代就频繁出现了,就是消费者通过信息技术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
          举个例子,美国保险公司的产品价格,过去差别很大。因为投保者要通过保险推销员了解价格,但是不可能去面谈很多推销员,遍查各家保险公司的报价,那太麻烦了。你嫌麻烦,那保险公司实施价格歧视的机会就来了。
          可是互联网出现以后,投保者可以方便地在网上比较不同保险公司的报价。这样一来,价格就变得非常透明,保险公司就很难实施价格歧视了。保险公司之间要竞争,价格就变得越来越低,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
          你看,互联网就是给消费者赋能,让消费者更多的掌握信息博弈的主动权。“亚马逊”曾经在美国市场玩过一招,根据消费者网上的浏览和购物记录,推测出消费者的价格底线,然后同一种商品对不同消费者报不同的价。
          这一招后来被人发现,大家群起而攻之,舆论压力之下,“亚马逊”不得不宣布停止这种做法。你看,群众通过互联网一串联,商家就老实了。
          那商家想要反制消费者,有没有办法呢?也有,比如开头说的例子,经常搞大减价。
          你想,超市总想多赚钱。如果商品价格总是很高,长期看,消费者就会对你形成印象,你这家太贵,就不来了,这是自杀。如果商品价格总是很低,总是在打价格战,长期看,你也没钱赚,这也是自杀。那怎么办呢?
          经常搞大减价啊。
          故意让商品价格不稳定,让消费者犯迷糊,搞不清楚你的价格是普遍比较贵,还是普遍比较便宜,无法形成清晰的印象。这样一来,商家就又有了信息博弈的主动权,就好做各种手脚了。
          超市的大减价也不是简单地全面降价,而是有升有降。你赶着大减价去买便宜货,虽然省了钱,但顺便买回来的其他东西,没准是涨了钱的,只不过你没注意到而已。
          更进一步的招数是,超市平时定的价,其实是高价,所谓大减价,其实只是恢复了正常利润而已。这种招数,单独拿出来用,很容易被识破,但混在几百种价格变来变去的商品中,顾客就防不胜防了。
          现在你知道了,超市的定价策略其实是个“经验含量”很高的事,是技术活,不同超市经营水平的高低,这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且实话说,除非花很大精力去记录和比较不同超市、不同时间、多种商品的价格,否则你基本上跳不出商家的手掌心。
          好了,搞明白这个机理,下面该说今天的重点了。
          无论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商业竞争,甚至是战争,所有的博弈,本质上都是信息博弈。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博弈最重要的手段,不是控制信息,因为控制不住了,而是把信息搞乱。
          比如我们刚才举的超市这个例子,在互联网时代,商家并不能禁止消费者在网上查商品的价格。但是时不时来个大降价,把价格这趟水搅浑,就可以让顾客再次陷入信息劣势,商家再次掌握主动权。
          为什么自古以来,战争中一直讲究军队速度的重要性,所谓“唯快不破”。像二战刚开始的时候,德国人的闪电战为什么那么有效?就是因为他打破了法国人的一系列信息预设,在德军迅速行动的过程中,法国人接收到了太多、太新、太混乱、变动太快的信息,根本来不及反应。他们在马奇诺防线准备的大量资源也因此完全用不上,所以法国人被迅速击败。
          万维钢老师的专栏《精英日课》里面,专门有篇文章介绍了一种博弈的方式,就是主动制造混乱。
          里面举了三个人的例子:企业家贝索斯,德国将军“沙漠之狐”隆美尔,还有就是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这三个人做事的特征都是,先主动制造混乱,还有自信能利用混乱,在对手陷入混乱的时候突如其来地获胜,用中国的俗话说就是——“乱拳打死老师傅”。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4-21 21:00
          回复
            里面举了三个人的例子:企业家贝索斯,德国将军“沙漠之狐”隆美尔,还有就是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这三个人做事的特征都是,先主动制造混乱,还有自信能利用混乱,在对手陷入混乱的时候突如其来地获胜,用中国的俗话说就是——“乱拳打死老师傅”。
            万维钢老师说,如果你的打法是什么都要事先计划好,谋定而后动,如果没有把握,即使见到机会也不出手,你就永远也打不过贝索斯、隆美尔和特朗普这样的人。
            好了,回到我今天节目一开始卖的那个关子——清华大学的宁向东老师是怎么重新定义管理学的?
            他说:管理学的目的,不是管理一家公司,管理学的目的是让你有能力“破局而出”。
            什么意思?
            任何人,任何团队,任何组织,都有一个自然倾向,就是形成一个既定之局——各个因素都是确定的,信息是明确的,高度规范化、结构化的局面。在这个局里面,大家都很舒服,很有安全感。它只有一个缺陷——没有创造力,没有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所以很多新事都干不成,这叫既定之局。
            所谓做管理,就是和这个自然倾向斗争,通过协调关系,加减元素,重塑结构等等一系列手段,让原来的局面发生变化,找到问题的新的解决方法,这才是更抽象意义的管理。
            你看,我们今天讲的,通过让信息混乱来获得优势,就是一种破局而出,重塑局面的方法。
            宁向东老师的这个关于管理的新定义,值得我们反复思考。管理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样,是为了形成规则和规矩,恰恰相反,管理的目的是打破过去的规则和规矩。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4-21 21:01
            回复
              计划的用处
              ~
              昨天我们聊到一个话题,在和对手博弈的过程中,有一招非常好使:就是给对手制造混乱,让他处于信息劣势,然后趁乱取胜。我还引用了万维钢老师的一句话:如果你的打法是什么都要事先计划好,谋定而后动,你就永远也打不过贝索斯、隆美尔和特朗普这样的人。
              那问题来了,是不是说所有的“计划”就没啥用了呢?
              不,“计划”非常有用,但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那种用处。
              说到“计划”这个词,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德国军队。即使两次世界大战他们都被打败,但是德军的形象依然令人望而生畏,是公认的素质优秀、战斗力强大的军队。
              这其中,德国总参谋部发挥着核心性的作用。德国总参谋部有一项特长,就是在战前制定事无巨细、详细周全的作战计划。比如一战时的施里芬计划,二战时对波兰、法国的闪击战和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德国人制定作战计划时的详细和刻板程度,外人是很难想象的。就拿施里芬计划来说,它居然详细规定到了每一支部队每天的进展。比如,右翼部队的主力,从动员开始后第12天要打开列日通道,第19天拿下布鲁塞尔,第22天进入法国,第39天要攻克巴黎,一天都不能错。每一支部队有多少力量,配备多少武器装备,战争开始后,从驻地到前线的铁路运输计划等等,全都详细规定好了。
              制定这个计划的人就叫施里芬,他当了十几年的德军总参谋长,在任期间主要工作就是制定这个计划。据说,到了1913年,80岁的施里芬临终时仍一再叮嘱:“仗是一定要打的,只要确保我计划中右翼强大就行。”你看,他还是担心计划的执行者擅自修改他的兵力部署。
              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也确实就有人指责是因为后来的总参谋长小毛奇擅自修改了施里芬原来的那份尽善尽美的计划,削弱了施里芬临死还在担心的右翼军队,所以才败了。
              今天我们不评价施里芬计划本身的得失。我们今天关心的是——这些计划是不是德军战斗力强的原因呢?
              不好意思,并不是。
              一位著名的德国将领坦率地说,战前必须制定作战计划,但一旦开战,所有的计划也就作废了。计划为什么不起作用?
              因为计划的目的,是为了统筹那些复杂的社会事务。可只要是复杂的社会事务,一定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要面对有主动性、会根据情况调整自己行动的人。你可以计划自己怎么办,但是没有办法预测对方会怎么应对,一旦他的应对超出你的预测,或者有其他的意外因素加入,整个计划也就乱套了。
              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必要事先制定作战计划呢?
              有必要。计划不是用来不折不扣地实现的,计划实际上另有妙用,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计划制定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统一上上下下的意志和决心,明确战略方向,盘清资源家底的过程。
              就拿施里芬计划来说,它的核心灵魂不是多少军队在哪一天,要具体打下什么什么目标。他的战略精髓是,德国不能陷入东西两面作战,必须先快速打败西方的法国,然后利用东方俄国动员速度慢的特点,打一个时间差,打败法国后迅速回头去打俄国。制定计划的十几年的时间,就是德国上上下下统一这个战略共识的过程。
              所以,施里芬计划本身在战场上是不是能顺利实施,这是无法预测的。但是战场上的每一个人,从将军到士兵都知道,德国必须抢时间,必须快,大家在随机应变的时候,也会贯彻这个战略思路。你看,即使计划本身已经打乱了,但是计划的灵魂一直在。
              计划的第二个用处,是让临时应变者可以有一个资源框架可以利用。
              这话说得有点绕,说白了,就是因为有了事先的计划,所有被动的不按计划行事的人,会大体知道自己周围的资源情况。
              比如在战场上,有一只部队因为各种偶然因素,脱离了原计划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但是因为整个战场上,所有人都努力试图按计划做事,所以总体环境还是有很多确定性的因素可以判断。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可以大体预测,哪里可能有补给,哪里可能有大部队,不至于漫无目的地瞎撞。
              计划的第三个作用,是形成一个个小型的执行模块。
              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虽然总体上的计划很容易被打乱,但是组成计划的那些小模块仍然非常有生命力。
              比如在解放战争的辽沈战役中著名的胡家窝棚战斗。当时为了歼灭廖耀湘军团,东北野战军干脆下放了指挥权,也就是放弃了总体计划,给部队就是一条指示: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打,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追。这样的战场上既没有前后方之分,也没有一线二线之别,到处都是部队在穿插、渗透、分割。
              在这样的战场上,真正起作用的,是连排营团这样的小模块的战斗组织。他们看似没有计划,但是你想,什么样的军队敢采取这样的战术啊?恰恰是平时计划性比较强,训练比较充分,上上下下对战略目标都心中有数的军队。
              所以,德国军队以善于做计划闻名,但是有研究德军的著作指出,德军战斗力强的根本原因,恰恰是计划造就的另一个东西,那就是德军基层指挥官的高素质。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4-21 21:02
              回复
                战争前,他们被强有力的计划约束,但是战争中,他们接到的往往反而不是很具体很详细的命令,需要他们根据战地的种种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和部署。正是这种出自基层的、当时当地的强大执行力,让德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远远超出了德国的资源能力。
                刚才说的关于计划的三个效应,我们不妨想象一个场景。
                一帮朋友开车自驾游出去玩,刚开始是有明确目的地的,那应该做一个详细的攻略吧?这就是最开始的计划。但是中途大家兴之所至,没准就要改变计划,原来要去杭州,没准中途一商量转弯去了山东,很正常吧。
                那请问,原来做的那份攻略还有没有用呢?
                有用。
                第一个用处,是做攻略的时候,大家其实进行了很多方面的磨合。不仅定了一个目的地,也定了消费的层次,路线的偏好,大家各自能拿出来的时间、资源、经费等等。所以,即使中途改变目的地,做攻略的过程也是大家统一认识的过程。
                第二个用处,你不会漫无目的地改变目标。可能是你做攻略的过程中,就已经注意到这个变化的可能。各种因缘际会,最后真的走上了这条路,但是原先做攻略的时候,已经熟悉了周边的资源、路线之类的。所以,并不是一条完全陌生的路。
                第三个用处,即使大家中途走散没关系,因为有攻略,我们每个人可以预判大部队可能会在哪里等我们,直接赶去汇合就好了。
                你看,在这个情境里,制定计划的目的不是为了刻板地完成计划,而恰恰是为了应对变化,为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出各个方面的资源准备。
                所以做成任何一件大事,计划和变化缺一不可。
                用官方语言来说就是:想要把复杂的、困难的事情办成,一靠方针,二靠干部。
                方针是干嘛的?就是计划。干部是干嘛的?就是用人的能动性来应对变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4-21 21:0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4-23 00: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