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人提到了白帝托孤 那么我们就比较一下
一个是主观前提 就是两个君主有没有可能有这种认识 即“国家,人民的利益大于一切”
从君主角度来说 嬴渠梁和刘备 都是从孤穷困境励精图治 发展壮大的 所以说两者都是明君 但是是否有这个觉悟 很难说 从中国历史来说 子承父业宗族利益这种理念应该深深植入他们的心里
另一个是客观前提 就是客观上有没有这个条件
从两位继承者的角度来说 嬴驷和刘禅……显然后者更不让人放心 从这方面说 刘备比嬴渠梁更需要诸葛亮自立为王
从两位托孤大臣来说 商鞅和诸葛亮 两者都是济世之才 千古良相 一旦为君肯定能壮大本国实力 不过嬴渠梁对商鞅更为信任 刘备对诸葛亮却总有怀疑 从这方面说 嬴渠梁比刘备更需要商鞅自立为王
所以说两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差不多
从白帝托孤来说 三国志中也记录了类似“嗣子不可辅 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的话 根据易中天先生的分析 刘备是说了这样的话 但是刘备的实际目的是在试探诸葛亮 这可能才是这句千古美谈背后的真正内容
同三国志一样 拜楼上诸位所赐 我知道战国策也记录了嬴渠梁的托孤大义 所以我不怀疑嬴渠梁到底说没说过这句话 我想听听大家的分析 究竟是嬴渠梁真的觉悟到达了这一步 还是别有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