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将天津“水西庄”、扬州“小玲珑山馆”、杭州“小山堂”并称为清代三大私家园林。水西庄在天津历史文化发展中产生过重大影响,它是盐商文化的结晶、园林文化的精品、南北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是津门儒雅文化的总汇。
天津古代园林,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明代正德年间户部主事汪必东在户部分司所建的衙署庭园——浣俗亭;驰名最早的是清代芦盐巨商遂闲堂张氏于康熙中期所建的问津园、一亩园;若从园林规模之大、造园艺术水准之高、鼎盛时间之长来论,则应推查氏水西庄。清同治年间,水西庄园基日蹙,亭榭倾颓。清光绪末年为军警占据,花木遭践踏,遗物已荡然。1912年在此建造自来水公司。当年繁华竞逐的水西庄今已不复存在。

水西庄是天津长芦盐商查日乾与其子辈查为仁、查为义等经营的私家园林。位于天津城西五里的南运河畔,始建于雍正元年(1723),雍正十三年(1736)规模已具。此后查氏不断对水西庄进行整修与扩建。乾隆十二年(1748)增筑园中之园——“小水西”,乾隆二十三年(1759)复在园之偏扩建一“介园”。乾隆慕名曾四次留住水西庄,并挥笔赐名“芥园”。从此水西庄声誉更著。乾隆三十五年(1770),在芥园东侧建了河神庙,园盛之余又添庙热之况。
现在天津历史博物馆珍藏的《秋庄夜雨读书图》、《水西庄修楔图》以艺术的手法绘出了这座二百多年前古园林的奇姿风韵。清代名画家朱岷所绘《秋庄夜雨读书图》,写查日乾之子查礼在水西庄秋雨夜读情景。水西庄的自然环境与景观十分幽雅精致,“面向卫水,背枕郊野”,凭河造景,巧夺天工。园内楼台亭榭的命名富有诗情画意,如揽翠轩、枕溪廊、数帆台、藕香榭、花影庵、泊月舫、绣野籍、碧海浮螺亭等,折射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就水西庄的整体构思与布局而言,体现出高超的造园艺术水平。
在造园构思上,选择了“面向卫水,背枕郊”、“近村仍近郭,通衢宜骑复宜船”的地方作为园址,可谓相地合宜;“斧白木以为屋,不加丹垩”,以人为之美入之天然,可谓立意精当。营造手法上,或因高而借远,或凭水而借景,或遐想而借虚,可谓巧矣。园中有澹宜书屋、水琴山画室、古芸台、竹间楼、夜月廊、数帆台、揽翠轩、平冈、枕溪廊、花影庵、藕香榭、泊月舫、绣野簃、红板桥、一犁春雨、碧海螺亭、小水西、夕阳亭、歇山楼、屋南小筑诸景点;屋南小筑中又有晴午楼、花香石、润之堂、送青轩、小丹梯、若槎读书廊、月明笛台、萱苏径、古香小茨、苔花馆、来蝶亭、小旸谷、小憩舫等小景点,堪为津门古代园亭池馆之冠。
正如乾隆年间天津诗人康尧衢在《沽上竹枝词》中所写的:“琵琶池上起龙台,曲曲回廊近水开。每到紫藤花发处,游人都问芥园来。”曾经的水西庄如今已没有多少遗迹可寻,但是有关它的故事还有很多。专家在对水西庄的考察过程当中就发现了更大的秘密。这就是水西庄与《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有好多特别巧合的地方,这仅仅是想象和猜测吗?
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凤岐介绍道:水西庄有好多景点是和《红楼梦》大观园的景点名字相同或有相似之处。比如,藕香榭,这个名子水西庄有,大观园也有,根据考证,水西庄里面有很多竹子,而且在秀野薏有一片竹子,所以跟红楼梦大观园里的潇香馆有很多相呼应的地方,当然还不只这些。从文化方面来说,大观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搞诗会,其实真正搞诗会多的还是水西庄。水西庄据文字记载,一百多年搞了千场诗会,几百个文人学士搞了千场诗会,规模是很大的。
天津水西庄,是雍正元年修建的,一直到清末荒落。正好和曹雪芹家里遇难他到水西庄避难的时代背景是非常吻合的。而且他是住了以后体会到的,感观到各方面的环境气氛,都给了他一些创作的源泉,所以他后面写红楼梦,写大观园,就酷似天津的水西庄。这正好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升华和典型化,所以周汝昌老先生说,天津水西庄是红楼梦大观园的重要原形之一,这是没有问题的。
查氏家族多能诗善文
水西庄为清代天津盐商巨富查日乾、查为仁父子所建。查家祖籍安徽,后其祖上移居浙江海宁,贩盐致富。明王朝建都北京后,海宁查家的盐务拓展至天津,并在商务与仕途上兼有发展,显赫一时。在清代著名的“维民所止”文字狱中,查家亦遭大祸,但案后仍营盐务,其富不减。查日乾、查为仁父子虽是商海巨富,但“贾而好儒”,均为当时天津的文化名人。被收入《四库全书》的《绝妙好词笺》和编入《清诗话》中的《莲坡诗话》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均出自查氏之手。水西庄主人文化素养极高。其第一代主人查日乾“性耿介,不滥取,以行盐致富,长于持筹,为同辈所仰”。他读书不为章句,于史事尤精。津门学人高凌雯在《天津县新志》中称:“查氏园林宾客沽上著闻,风雅绵历数十年,实自日乾启之”。其第二代查为仁因事系狱数年,故隐居不仕,息意名场。他博学多闻,能诗善文,著有《莲坡诗话》、《蔗塘未定稿》等,且以博大的胸襟延揽天下名士,使天津文学艺术事业以水西庄为中心进入了极盛期。学界普遍认为:有清一代,开津沽之风雅,查为仁功不可及。查为仁不只自己善吟诗,其家闺秀及子孙辈,也都诗文精通。每逢查为仁作出新诗,其妻金至元,女调凤、容端、绮女,儿媳严月瑶,侍女宋贞娘等,都能作诗咏和。查为仁的弟弟查为义、为礼,更是著作等身;儿子善长、善和,孙子诚,曾孙讷勤,也都善诗文,得续家声。查氏家族,满门风流,为人欣羡。
金庸原名查良镛,南查与天津的北查同属一宗,2000年金庸先生来到天津,对水西庄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水西庄成南北文人聚集之地
水西庄主人尚气谊,广结交,重然诺,大江南北名流学子凡道出津门者,无不款接,使水西庄宾客如云,人文荟萃。故时人有“庇人孙北海,置驿郑南阳”之颂。一些名重一时的经学家、史学家、诗坛领袖,如陈仪、英廉、陈元龙、钱陈群、杭世骏、吴廷华、万光泰、厉鹗、陈皋、汪沆、刘文煊、朱岷等,或往来于水西庄,或寄居于水西庄。宾主聚首,或吟诗会酒,或同案挥毫,或切磋学问,或共同著书立说,推进了清代雍、乾时期天津诗词、绘画的创作和研究,给天津文坛带来了勃勃生机。江苏武进诗人兼画家朱岷过津时受到水西庄主人的迎接,与津门结下深厚的文缘。他在《初到津门》诗中写道:“潞河交流入海平,丁沽风物久闻名。京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柳外楼台明雨后,水边鱼蟹逐潮轻。分明小幅吴江画,我欲移家过此生。”朱岷还绘有《秋庄夜雨读书图》描绘水西庄的美景,此画和另一位画家田雪峰所绘《水西庄修禊图》的真迹,现均珍藏在天津历史博物馆中。水西庄不但是座古代名园、诗画之所、古器物图书收藏之处,更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载体。清人袁枚《随园诗话》中说:“扬州有马氏秋玉(曰琯)之小玲珑山馆、天津有查氏心谷(为仁)之水西庄、杭州有赵氏功千(昱)之小山堂、吴氏尺凫(焯)之瓶花斋,名流宴咏,殆无虚日。”
水西庄作为文化交流的窗口,最典型的一例则是查为仁与厉鹗的交往以及他们共同笺注南宋人周密选编的词集《绝妙好词》一事。厉鹗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博学工词,为浙西词派的重要作家。水西庄主人查为仁与厉氏神交已久。早在乾隆六年(1741),为仁、为礼兄弟在水西庄编辑《沽上题襟集》时,向厉鹗索序,厉欣然而就。两年后,为仁拟将其《蔗塘未定稿》付梓,再次求序于厉,厉在序中盛称查为仁“以诗名寓内久矣”。乾隆十三年(1748),厉特意乘舟来水西庄,得到查为仁的热情款待。二人“觞咏数月”,其间一起完成了《绝妙好词笺》这一传世之作。关于《绝妙好词笺》的成书经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做了如下记述:“初为仁采摭诸书,以为之笺,各详其里居出处,或因词而考证其本事,或因人而附载其佚闻,以及诸家评论之语,与其人之名篇秀句,不见于此集者,咸附录之。会鹗亦方笺此集,尚未脱稿,适游天津,见为仁所笺遂举以付之,删复补漏,合为一书。今简端并题二人之名,不没其助成之力也。”《绝妙好词笺》刊刻于乾隆十五年(1750),因其“疏通证明之功,亦有不可泯者”,故被收入《四库全书》。
水西庄:天津文化史上的明珠
随着水西庄逐渐荒落废弃,许多名人游此故地时触景伤情,写下了不少诗文。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作《台城路·过水西庄吊津词人查莲坡先生故园》一词,勾画了上世纪40年代水西庄的凋零,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感慨:“茫茫何处寻诗酒?西庄市声喧乱。藤架正香,竹轩揽翠,华屋山丘都换。漫凭指点,叹豆叶瓜苗,是曾开宴。绿到河门,垂扬不见信安远。东南一派曼衍,沧波放眼,但云气三山,年华一箭。断瓦同销,斜阳耕废畎。”
盐商建造的私家园林,由于注入了文化意识,就为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水西庄主人查氏父子风雅好客,广交四海名士,会聚庄园,吟诗作画,切磋学问,据记载“名流宴咏,殆无虚日”,可以想象出当年那种文人荟萃的盛况。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说的,水西庄“不仅仅是花木亭台的风光,而且更蕴涵着巨大的历史文化的丘壑。”
天津查氏水西庄距今已二百多年,遗迹已荡然无存,但作为天津文化史上的一个传奇,在天津园林史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据考证,水西庄于雍正元年开始选址营造,查日乾的儿子查为仁在《蔗塘未定稿·抱瓮集》中提及水西庄:“天津城西五里有地一区,广可百亩,三面环抱大河,南距孔道半里许。其间榆槐柽柳之蔚郁。暇时,侍家大人过此,乐其水树之胜,因构为小园,垒石为山,疏土为池,斧白木以为屋,周遭缭以短垣因地布置,不加丹垩,有堂有亭,有楼有台,有桥有舟,其间姹花女弱竹,延荣接姿,历春绵冬,颇宜觞咏。营建即成,以在卫河之西也,名曰水西庄。”
据学者调查,水西庄的面积为159.145亩,查为仁讲的“广可百亩”是取其整数。水西庄在造园艺术上追求天然情趣,从总体构思、景点取名到植物栽植均有匠心。从现存各种史料记载及当时人们对水西庄的诗歌吟咏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私家园林,其规模在当时已属罕见。清代极富影响的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将天津查氏的水西庄和“扬州马氏秋玉之小玲珑山馆、杭州赵氏公干之小山堂”相提并论,同为清代三大私家园林,而它的确切地址,也就是今天的红桥区南运河边上的芥园水厂及附近。
水西庄浓郁的文化氛围一改天津自古军卫鱼盐之乡的形象,为天津的历史文化写下了传奇般的一页。
天津古代园林,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明代正德年间户部主事汪必东在户部分司所建的衙署庭园——浣俗亭;驰名最早的是清代芦盐巨商遂闲堂张氏于康熙中期所建的问津园、一亩园;若从园林规模之大、造园艺术水准之高、鼎盛时间之长来论,则应推查氏水西庄。清同治年间,水西庄园基日蹙,亭榭倾颓。清光绪末年为军警占据,花木遭践踏,遗物已荡然。1912年在此建造自来水公司。当年繁华竞逐的水西庄今已不复存在。

水西庄是天津长芦盐商查日乾与其子辈查为仁、查为义等经营的私家园林。位于天津城西五里的南运河畔,始建于雍正元年(1723),雍正十三年(1736)规模已具。此后查氏不断对水西庄进行整修与扩建。乾隆十二年(1748)增筑园中之园——“小水西”,乾隆二十三年(1759)复在园之偏扩建一“介园”。乾隆慕名曾四次留住水西庄,并挥笔赐名“芥园”。从此水西庄声誉更著。乾隆三十五年(1770),在芥园东侧建了河神庙,园盛之余又添庙热之况。
现在天津历史博物馆珍藏的《秋庄夜雨读书图》、《水西庄修楔图》以艺术的手法绘出了这座二百多年前古园林的奇姿风韵。清代名画家朱岷所绘《秋庄夜雨读书图》,写查日乾之子查礼在水西庄秋雨夜读情景。水西庄的自然环境与景观十分幽雅精致,“面向卫水,背枕郊野”,凭河造景,巧夺天工。园内楼台亭榭的命名富有诗情画意,如揽翠轩、枕溪廊、数帆台、藕香榭、花影庵、泊月舫、绣野籍、碧海浮螺亭等,折射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就水西庄的整体构思与布局而言,体现出高超的造园艺术水平。
在造园构思上,选择了“面向卫水,背枕郊”、“近村仍近郭,通衢宜骑复宜船”的地方作为园址,可谓相地合宜;“斧白木以为屋,不加丹垩”,以人为之美入之天然,可谓立意精当。营造手法上,或因高而借远,或凭水而借景,或遐想而借虚,可谓巧矣。园中有澹宜书屋、水琴山画室、古芸台、竹间楼、夜月廊、数帆台、揽翠轩、平冈、枕溪廊、花影庵、藕香榭、泊月舫、绣野簃、红板桥、一犁春雨、碧海螺亭、小水西、夕阳亭、歇山楼、屋南小筑诸景点;屋南小筑中又有晴午楼、花香石、润之堂、送青轩、小丹梯、若槎读书廊、月明笛台、萱苏径、古香小茨、苔花馆、来蝶亭、小旸谷、小憩舫等小景点,堪为津门古代园亭池馆之冠。
正如乾隆年间天津诗人康尧衢在《沽上竹枝词》中所写的:“琵琶池上起龙台,曲曲回廊近水开。每到紫藤花发处,游人都问芥园来。”曾经的水西庄如今已没有多少遗迹可寻,但是有关它的故事还有很多。专家在对水西庄的考察过程当中就发现了更大的秘密。这就是水西庄与《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有好多特别巧合的地方,这仅仅是想象和猜测吗?
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凤岐介绍道:水西庄有好多景点是和《红楼梦》大观园的景点名字相同或有相似之处。比如,藕香榭,这个名子水西庄有,大观园也有,根据考证,水西庄里面有很多竹子,而且在秀野薏有一片竹子,所以跟红楼梦大观园里的潇香馆有很多相呼应的地方,当然还不只这些。从文化方面来说,大观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搞诗会,其实真正搞诗会多的还是水西庄。水西庄据文字记载,一百多年搞了千场诗会,几百个文人学士搞了千场诗会,规模是很大的。
天津水西庄,是雍正元年修建的,一直到清末荒落。正好和曹雪芹家里遇难他到水西庄避难的时代背景是非常吻合的。而且他是住了以后体会到的,感观到各方面的环境气氛,都给了他一些创作的源泉,所以他后面写红楼梦,写大观园,就酷似天津的水西庄。这正好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升华和典型化,所以周汝昌老先生说,天津水西庄是红楼梦大观园的重要原形之一,这是没有问题的。
查氏家族多能诗善文
水西庄为清代天津盐商巨富查日乾、查为仁父子所建。查家祖籍安徽,后其祖上移居浙江海宁,贩盐致富。明王朝建都北京后,海宁查家的盐务拓展至天津,并在商务与仕途上兼有发展,显赫一时。在清代著名的“维民所止”文字狱中,查家亦遭大祸,但案后仍营盐务,其富不减。查日乾、查为仁父子虽是商海巨富,但“贾而好儒”,均为当时天津的文化名人。被收入《四库全书》的《绝妙好词笺》和编入《清诗话》中的《莲坡诗话》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均出自查氏之手。水西庄主人文化素养极高。其第一代主人查日乾“性耿介,不滥取,以行盐致富,长于持筹,为同辈所仰”。他读书不为章句,于史事尤精。津门学人高凌雯在《天津县新志》中称:“查氏园林宾客沽上著闻,风雅绵历数十年,实自日乾启之”。其第二代查为仁因事系狱数年,故隐居不仕,息意名场。他博学多闻,能诗善文,著有《莲坡诗话》、《蔗塘未定稿》等,且以博大的胸襟延揽天下名士,使天津文学艺术事业以水西庄为中心进入了极盛期。学界普遍认为:有清一代,开津沽之风雅,查为仁功不可及。查为仁不只自己善吟诗,其家闺秀及子孙辈,也都诗文精通。每逢查为仁作出新诗,其妻金至元,女调凤、容端、绮女,儿媳严月瑶,侍女宋贞娘等,都能作诗咏和。查为仁的弟弟查为义、为礼,更是著作等身;儿子善长、善和,孙子诚,曾孙讷勤,也都善诗文,得续家声。查氏家族,满门风流,为人欣羡。
金庸原名查良镛,南查与天津的北查同属一宗,2000年金庸先生来到天津,对水西庄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水西庄成南北文人聚集之地
水西庄主人尚气谊,广结交,重然诺,大江南北名流学子凡道出津门者,无不款接,使水西庄宾客如云,人文荟萃。故时人有“庇人孙北海,置驿郑南阳”之颂。一些名重一时的经学家、史学家、诗坛领袖,如陈仪、英廉、陈元龙、钱陈群、杭世骏、吴廷华、万光泰、厉鹗、陈皋、汪沆、刘文煊、朱岷等,或往来于水西庄,或寄居于水西庄。宾主聚首,或吟诗会酒,或同案挥毫,或切磋学问,或共同著书立说,推进了清代雍、乾时期天津诗词、绘画的创作和研究,给天津文坛带来了勃勃生机。江苏武进诗人兼画家朱岷过津时受到水西庄主人的迎接,与津门结下深厚的文缘。他在《初到津门》诗中写道:“潞河交流入海平,丁沽风物久闻名。京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柳外楼台明雨后,水边鱼蟹逐潮轻。分明小幅吴江画,我欲移家过此生。”朱岷还绘有《秋庄夜雨读书图》描绘水西庄的美景,此画和另一位画家田雪峰所绘《水西庄修禊图》的真迹,现均珍藏在天津历史博物馆中。水西庄不但是座古代名园、诗画之所、古器物图书收藏之处,更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载体。清人袁枚《随园诗话》中说:“扬州有马氏秋玉(曰琯)之小玲珑山馆、天津有查氏心谷(为仁)之水西庄、杭州有赵氏功千(昱)之小山堂、吴氏尺凫(焯)之瓶花斋,名流宴咏,殆无虚日。”
水西庄作为文化交流的窗口,最典型的一例则是查为仁与厉鹗的交往以及他们共同笺注南宋人周密选编的词集《绝妙好词》一事。厉鹗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博学工词,为浙西词派的重要作家。水西庄主人查为仁与厉氏神交已久。早在乾隆六年(1741),为仁、为礼兄弟在水西庄编辑《沽上题襟集》时,向厉鹗索序,厉欣然而就。两年后,为仁拟将其《蔗塘未定稿》付梓,再次求序于厉,厉在序中盛称查为仁“以诗名寓内久矣”。乾隆十三年(1748),厉特意乘舟来水西庄,得到查为仁的热情款待。二人“觞咏数月”,其间一起完成了《绝妙好词笺》这一传世之作。关于《绝妙好词笺》的成书经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做了如下记述:“初为仁采摭诸书,以为之笺,各详其里居出处,或因词而考证其本事,或因人而附载其佚闻,以及诸家评论之语,与其人之名篇秀句,不见于此集者,咸附录之。会鹗亦方笺此集,尚未脱稿,适游天津,见为仁所笺遂举以付之,删复补漏,合为一书。今简端并题二人之名,不没其助成之力也。”《绝妙好词笺》刊刻于乾隆十五年(1750),因其“疏通证明之功,亦有不可泯者”,故被收入《四库全书》。
水西庄:天津文化史上的明珠
随着水西庄逐渐荒落废弃,许多名人游此故地时触景伤情,写下了不少诗文。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作《台城路·过水西庄吊津词人查莲坡先生故园》一词,勾画了上世纪40年代水西庄的凋零,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感慨:“茫茫何处寻诗酒?西庄市声喧乱。藤架正香,竹轩揽翠,华屋山丘都换。漫凭指点,叹豆叶瓜苗,是曾开宴。绿到河门,垂扬不见信安远。东南一派曼衍,沧波放眼,但云气三山,年华一箭。断瓦同销,斜阳耕废畎。”
盐商建造的私家园林,由于注入了文化意识,就为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水西庄主人查氏父子风雅好客,广交四海名士,会聚庄园,吟诗作画,切磋学问,据记载“名流宴咏,殆无虚日”,可以想象出当年那种文人荟萃的盛况。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说的,水西庄“不仅仅是花木亭台的风光,而且更蕴涵着巨大的历史文化的丘壑。”
天津查氏水西庄距今已二百多年,遗迹已荡然无存,但作为天津文化史上的一个传奇,在天津园林史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据考证,水西庄于雍正元年开始选址营造,查日乾的儿子查为仁在《蔗塘未定稿·抱瓮集》中提及水西庄:“天津城西五里有地一区,广可百亩,三面环抱大河,南距孔道半里许。其间榆槐柽柳之蔚郁。暇时,侍家大人过此,乐其水树之胜,因构为小园,垒石为山,疏土为池,斧白木以为屋,周遭缭以短垣因地布置,不加丹垩,有堂有亭,有楼有台,有桥有舟,其间姹花女弱竹,延荣接姿,历春绵冬,颇宜觞咏。营建即成,以在卫河之西也,名曰水西庄。”
据学者调查,水西庄的面积为159.145亩,查为仁讲的“广可百亩”是取其整数。水西庄在造园艺术上追求天然情趣,从总体构思、景点取名到植物栽植均有匠心。从现存各种史料记载及当时人们对水西庄的诗歌吟咏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私家园林,其规模在当时已属罕见。清代极富影响的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将天津查氏的水西庄和“扬州马氏秋玉之小玲珑山馆、杭州赵氏公干之小山堂”相提并论,同为清代三大私家园林,而它的确切地址,也就是今天的红桥区南运河边上的芥园水厂及附近。
水西庄浓郁的文化氛围一改天津自古军卫鱼盐之乡的形象,为天津的历史文化写下了传奇般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