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2016年是国产烂片集体爆发的一个丰年。滑稽如《大鱼海棠》,奇葩如《我的战争》,广告大片如《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魔幻山寨如《爵迹》,官场写实大剧《我不是潘金莲》倒是有点剧情,奈何导演就是不愿意说人话,即便到了年底还有魔幻杂技大剧《长城》,五毛特效倒是对得起爆米花,末了到了过年都不放过各位,呈上来一份智障贺岁大片《西游伏妖》,让我无论如何也按不住吴承恩先生的棺材板了......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导致了2016年的电影市场收获海量烂片,究其本源,还得说那个广电审核部门审核失据缺少电影分级制度的老问题。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作为国内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娱乐产业的代表电影界在建国以后走的就是两条路线(舆论导向、服务大众)却用同一套审核体制。
全面引进和建立中国电影分级制度并非是最近几年被拉出来当谈资的新事物,而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就有人多次且反复提出了,然而还是一如既往的有人提无人应。其直接导致的中国电影奇观就是所有的剧本必须全年龄向,这也就难怪国产优秀电影《十二公民》的背景要瞎编个西法考试的背景来糊弄观众并“安全过审”了。
并非说之前的中国电影产业没有过精品,早年的《南征北战》、《大决战》等等革命电影出于时代背景的历史需要,承载了那个时代影迷不能忘却的回忆,但时代终究是在向前进的。随着电影的产业化、商业化、娱乐化、社会化的时代需要,电影就不仅仅只是服务于舆论宣传导向了,更多商业片是不可回避的市场主流。面对近年来各路金主对中国电影市场(主要是商业片)毫不吝啬的投入,制片人们是不会缺钱的,每年科班化培养的大批编剧人才也保障了他们不会缺剧本,但真正剧本完成后就要面对如中国高考一样的独木桥---广电审核。
笔者之前有多年在广电部门的服务资历,中国的电影审核是个非常奇妙的事物---要满足主旋律的同时面向全年龄且要求通俗易懂还要符合当前的时代性---说白了,就是要有主旋律的三观加上可以给小孩子看的不能有方言的单线叙事雅俗共赏并谁都能看懂。讲真,商业片是为了挣钱的,不然就不会有《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每分钟都能看到硬植入广告的镜头了,但为何广电对方言和接受程度把控得这么严就让人匪夷所思了。你说一个导演拍的片,真有必要设定所有人为观影群体吗?《我的战争》够主旋律,但真实战争会如其镜头中描写的那样过家家吗?难道一起向前冲的虚假描写就是为了让所有观众体验一把爱国主义?(然而笔者有各种证据证明这是某位香港导演黑中国军人的智商和形象)所要求的建国以后的文学形象不允许出现妖精的规定更是让吴承恩老师的《西游记》被反复鞭尸炒冷饭,孙悟空在2017年新年里已经开始和唐僧相爱相杀了,指不定2018年孙悟空是不是会再变个性什么的,毕竟西游是建国以前的题材,能出妖精的也就它了,你不成妖谁来满足市场的魔幻需求?即便是《我不是潘金莲》主题是为了写实中国官场,奈何你为了过审,很多台词也是别扭又苍白,为什么就不能再进一步点到痛点呢?毕竟不能啊,点破就要改剧本了呗!
中国的国内电影市场是受广电政策保护下的不健康体,每年对外引进的配额制度(还有播放档期要求限制)本意是保护中国电影想让它健康成长,但是反而让观众更喜欢看外国片---为什么很简单,人家编剧敢写,人家导演敢拍,人家制片人敢做!!本来嘛,电影就是各取所需,什么样的人看什么样题材的电影:魔兽世界的爱好者看《魔兽争霸》、小朋友们看梦工厂的少儿片、军迷们在年底追《血战钢咀岭》、科幻爱好者则有《太空旅客》在年底让他们大快朵颐。
这里还要一提的是2016年诞生了日本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第一票房(当年是《追捕》)《你的名字》(下称你名)你名是一部彻头彻尾的青春魔幻剧,而且其剧情的前因后果压根就没在最后说明白,可就是这么一部套路简单的恋爱片,凭着其干净的叙事和通俗易懂(甚至略带低俗)的展开收获了一片好评如潮,这难道不值得中国电影人有所深思吗?很多人拿你名同国产“大片”《大鱼海棠》作对比,个人认为根本没有可比性---你名的故事就是恋爱,《大鱼海棠》是什么?恋爱?拯救题材?人性谈讨?抱歉,观众们真的看不懂大鱼的导演想表达什么?如果说他只是为了靠用国产动漫情怀的套路来圈钱,那还真是让一些维护国漫的小伙伴们想多了......
特此小结2016年的国产烂片们,当然,也不是全无亮点,国产荒诞剧《驴得水》在怒删15分钟情节后顺利过审,以荒诞的虚构现实从侧面反应了社会的无奈,恐怕这也是国产电影人(导演、编剧、制片人)的无奈吧!
溜体制内狗@只说人话的狗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导致了2016年的电影市场收获海量烂片,究其本源,还得说那个广电审核部门审核失据缺少电影分级制度的老问题。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作为国内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娱乐产业的代表电影界在建国以后走的就是两条路线(舆论导向、服务大众)却用同一套审核体制。
全面引进和建立中国电影分级制度并非是最近几年被拉出来当谈资的新事物,而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就有人多次且反复提出了,然而还是一如既往的有人提无人应。其直接导致的中国电影奇观就是所有的剧本必须全年龄向,这也就难怪国产优秀电影《十二公民》的背景要瞎编个西法考试的背景来糊弄观众并“安全过审”了。
并非说之前的中国电影产业没有过精品,早年的《南征北战》、《大决战》等等革命电影出于时代背景的历史需要,承载了那个时代影迷不能忘却的回忆,但时代终究是在向前进的。随着电影的产业化、商业化、娱乐化、社会化的时代需要,电影就不仅仅只是服务于舆论宣传导向了,更多商业片是不可回避的市场主流。面对近年来各路金主对中国电影市场(主要是商业片)毫不吝啬的投入,制片人们是不会缺钱的,每年科班化培养的大批编剧人才也保障了他们不会缺剧本,但真正剧本完成后就要面对如中国高考一样的独木桥---广电审核。
笔者之前有多年在广电部门的服务资历,中国的电影审核是个非常奇妙的事物---要满足主旋律的同时面向全年龄且要求通俗易懂还要符合当前的时代性---说白了,就是要有主旋律的三观加上可以给小孩子看的不能有方言的单线叙事雅俗共赏并谁都能看懂。讲真,商业片是为了挣钱的,不然就不会有《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每分钟都能看到硬植入广告的镜头了,但为何广电对方言和接受程度把控得这么严就让人匪夷所思了。你说一个导演拍的片,真有必要设定所有人为观影群体吗?《我的战争》够主旋律,但真实战争会如其镜头中描写的那样过家家吗?难道一起向前冲的虚假描写就是为了让所有观众体验一把爱国主义?(然而笔者有各种证据证明这是某位香港导演黑中国军人的智商和形象)所要求的建国以后的文学形象不允许出现妖精的规定更是让吴承恩老师的《西游记》被反复鞭尸炒冷饭,孙悟空在2017年新年里已经开始和唐僧相爱相杀了,指不定2018年孙悟空是不是会再变个性什么的,毕竟西游是建国以前的题材,能出妖精的也就它了,你不成妖谁来满足市场的魔幻需求?即便是《我不是潘金莲》主题是为了写实中国官场,奈何你为了过审,很多台词也是别扭又苍白,为什么就不能再进一步点到痛点呢?毕竟不能啊,点破就要改剧本了呗!
中国的国内电影市场是受广电政策保护下的不健康体,每年对外引进的配额制度(还有播放档期要求限制)本意是保护中国电影想让它健康成长,但是反而让观众更喜欢看外国片---为什么很简单,人家编剧敢写,人家导演敢拍,人家制片人敢做!!本来嘛,电影就是各取所需,什么样的人看什么样题材的电影:魔兽世界的爱好者看《魔兽争霸》、小朋友们看梦工厂的少儿片、军迷们在年底追《血战钢咀岭》、科幻爱好者则有《太空旅客》在年底让他们大快朵颐。
这里还要一提的是2016年诞生了日本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第一票房(当年是《追捕》)《你的名字》(下称你名)你名是一部彻头彻尾的青春魔幻剧,而且其剧情的前因后果压根就没在最后说明白,可就是这么一部套路简单的恋爱片,凭着其干净的叙事和通俗易懂(甚至略带低俗)的展开收获了一片好评如潮,这难道不值得中国电影人有所深思吗?很多人拿你名同国产“大片”《大鱼海棠》作对比,个人认为根本没有可比性---你名的故事就是恋爱,《大鱼海棠》是什么?恋爱?拯救题材?人性谈讨?抱歉,观众们真的看不懂大鱼的导演想表达什么?如果说他只是为了靠用国产动漫情怀的套路来圈钱,那还真是让一些维护国漫的小伙伴们想多了......
特此小结2016年的国产烂片们,当然,也不是全无亮点,国产荒诞剧《驴得水》在怒删15分钟情节后顺利过审,以荒诞的虚构现实从侧面反应了社会的无奈,恐怕这也是国产电影人(导演、编剧、制片人)的无奈吧!
溜体制内狗@只说人话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