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一品普洱2016吧 关注:44贴子:3,500
  • 0回复贴,共1

2016,对云山一品普洱的评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班章厚不厚?
  第二,易武厚不厚?
  以大滇飞扬无聊的辩证法,以上问题都是陷阱。在不限定条件的情况下,以上问题无解。无论说YESorNO,都有足够的理由给你0分。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描述自己的看法,当然,按照大滇的逻辑,以下说法并不是真理,只是从现象引发的思考。
  从厚到薄,从薄到厚。厚等于稠?如果厚等于稠,那么,加大投茶量,提升浓度,就能体会到稠?应该说:厚从两个方面描述,第一是感觉到稠,这个有浓度方面的含义;第二是茶汤对口腔的刺激,让口腔或者喉部感觉到饱满。
  厚与薄的对比,我来用具体的茶对比,02年笋壳砖可以做为薄的典范,09年老茶头也可以。XX的典范之一,XX也可以。
  薄的典范,即正常泡法下,让人无法感觉到厚。这个并非加大投茶量,增加浓度就能给你带来饱满的感觉。作为生茶的厚,我们有太多的典范,包括大家非常喜欢的忙肺,厚是自然的反应,并非要茶汤浓度很高,也并非一定要苦涩,茶汤一入口,让你整个口腔都充满了茶的味道,这就是厚。咀嚼茶汤,让你感觉到茶汤有一定的浓度,稠,这也是厚的一个方面。在泡茶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感觉到茶汤从厚变薄的过程,然后水味出,一泡茶中止。而陈化过程中,我们也经常有发现,口感薄的新茶经过陈化,口感变成了醇厚,而新茶厚的,经过存放,变成了薄。当然,这就是杯具了。
  在杯具和洗具之间,太多人归结为宿命,或者说偶然、运气之类。实际上,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我们下面就来说下导致发生这些情形的原因。休息5分钟,喝一泡茶。
  大滇的方法论,分析茶的任何方面,都从原料、工艺、存储、泡法着手,经过各种PK,多次试验,得出某些不那么可靠的结论,有结论总比没有结论好,哪怕一个不准确的结论,反复比较试验后,从1.0版本的结论到9.9,总能趋于完善。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1-26 20:3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