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博客吧 关注:11贴子:138
  • 2回复贴,共1

内幕交易、杠杆运作…… 之财务造假   财务造假陷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资本大鳄的暴富秘籍:关联交易、财务造假、股价操纵、内幕交易、杠杆运作……
之财务造假
  财务造假陷阱
  从IPO开始撒谎,后续再撒谎及圆谎,直至谎言被拆穿,欣泰电气(300372)成为中国创业板退市第一股,公司面临破产、中小股民巨亏,其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自中国证券市场拉开序幕之日起,财务造假即成为资本玩家的套利策略之一。欣泰电气式的财务造假事件,在资本市场屡禁不绝,众多“如日中天”的明星企业、产业大鳄及资本大亨在“财务造假”关卡被撂倒。
  本世纪之初,中国证券市场连续爆出“银广夏”、“蓝田股份”两宗证券欺诈案件,轰动一时。2001年8月,有着“中国第一蓝筹股”之称的银广夏A(000557)因虚构财务报表事件被曝光,公司被指为“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次年1月,“中国农业第一股”蓝田股份(600709)也因涉嫌财务造假被突然强制停牌,这只“绩优神话股”在A股市场昙花一现。随后,2006年7月,科龙电器(000921)因会计造假事件被处罚,其前董事会主席顾雏军被判10年监禁。2010年至今,绿大地(002200)、万福生科(300268)等一系列的财务造假案例不绝于耳。原上海首富周正毅、创维数码(00751.HK)董事长黄宏生、前中国首富黄光裕等资本枭雄相继折腰于“财务丑闻”,身陷囹圄。
  财务造假,通俗理解就是通过会计政策“钻空子”、操弄财务报表,达成某种商业目的、欺诈投资者的违法行为。简单的财报运作“魔术”意味着巨大的商业利益,这无疑是一种“低成本”的套利财技,吸引各路玩家跃跃欲试。上市前包装粉饰业绩闯关IPO,上市后置法律法规于不顾实施财务造假行为,这类现象在A股早已司空见惯,以至于2016年7月8日欣泰电气被中国证监会宣布强制退市之时,其董事长温德乙颇感委屈地表示,自己犯下的事,“罪不至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不止我一个,为什么单单强制我退市”。
  合理地优化报表以图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业绩,这本是可以理解的行为,但优化财报与财务造假其分割边界并不是那么明显,合理的优化过度了也就异化成财务造假了。当然,更严重的是欺诈式的造假。总结近年的财务造假事件,多发于异动股、重组股、圈钱股、垃圾股、关联股、概念股。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手法,主要围绕几张财务报表进行,大致玩法如下。
  一是,虚构交易,美化营业收入。这是一种最严重、最普遍的财务造假行为。通过伪造销售合同、销售发票及发运凭证的原始单据,编制虚假代销清单,利用阴阳合同等手法,虚构交易,并形成虚假收入和利润。例如,白条出库,作销售入账;对开发票、虚开发票,确认收入。该手法形式上看是合法,但实质是非法。
“蓝田造假案”中,市场看不到野藕汁卖,蓝田股份的年报却显示公司的“蓝田野藕汁、野藕汁饮料销售达到5亿元”。在万福生科案例中,根据其两份自查公告,2008年至2012年上半年,万福生科累计虚增的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分别高达9.28亿元、2.2亿元、1.74亿元。同期,公司的造假业绩对应为累计18.13亿元、2.13亿元、2.08亿元。也就是说,此四年半的财务数据中,收入有51.19%为造假,营业利润、净利润则有96.82%、83.65%为造假,令人瞠目。
  二是,虚增资产,粉饰资产负债表。虚增资产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虚增资产挂账,公司对于一些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项目不予注销,以达到虚增资产的目标。如此一来,其可帮助上市公司提高股价,顺利实现融资,非上市公司也可以顺利实现银行借款。
2005年3月被强制退市的ST达尔曼(600788),从上市到退市的8年时间里,大量采用虚增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精心策划系统性舞弊手段,从股市及银行骗取资金高达30多亿元。据统计,达尔曼上市后共有15个投资项目,支出总额约10.6亿元。2002年年报中的在建工程附表显示,公司有很多已开工两年以上的项目以进口设备未到或未安装为借口挂账,而2003年年报的审计意见中更是点明珠宝一条街等许多项目在投入巨额资金后未见到实物形态,而公司也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证监会调查显示,达尔曼2003年年虚增在建工程高达2.16亿元。
  三是,过度利用会计调节手段,操纵利润。具体包括违背会计准则的截止时间要求,将不属于当期销售商品或劳务的收入强行计入当期;委托方在产品发往受托方而受托方没有实际销售的情况下确认销售收入;递延收入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法。利用调整跨期费用、收益性支出费用化、备抵科目和过渡性科目等手法操纵利润。其中,使用非经常损益操纵利润无疑是企业最容易、最常用被的手法之一。
2013年被处罚的紫光古汉(000590,后更名“启迪古汉”),在2005年至2008年连续四年财务造假,仅利润一项便累计虚增5163.83万元,在此四年间,其对外披露的利润累计额仅不到13%的真实率。2007年、2008年,紫光古汉通过虚增主营收入、虚减财务费用,分别虚增利润621.54万元、115.69万元。凭借光鲜的业绩,其股价自2006年一路涨至2007年上半年,涨幅超过5.5倍。
  四是,隐瞒或不及时披露重大事项,掩饰交易或事实。包括诉讼、委托理财、大股东占用资金、资产重组、关联交易、担保事项等重大事项的隐瞒或不及时披露。譬如,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方交易,高买低卖,或使“关联方交易非关联化”,从而操纵利润、粉饰财报。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是最简易、最隐蔽的财务造假手段之一。通过该项处理,既可以增加收入,也可以提高毛利率,还可以变相冲减费用,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有很多种。
2014年被证监会查处的勤上光电(002638)是关联交易类财务造假的典型。据查实,勤上光电涉嫌通过控股公司广东品尚光电在2012年和2011年的巨额采购输送利润,虚增2011年上半年业绩,从而在同年底实现成功上市。据悉,2010年10月25日,广东品尚光电在注册成立仅17天之后,便同勤上光电签署了过亿元的产品买卖合同,并在当年成为勤上光电内销第三大客户。2011年上半年,品尚光电进一步成为勤上光电内销第一大客户。调查显示,大客户品尚光电其实是“自己人”。
2015年7月,新三板挂牌的“野生参第一股”参仙源(831399)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据查实,参仙源其利用关联交易等手法,虚增2013年利润1.29亿元,使之实为亏损的经营结果在财报上体现为盈利1.11亿元。
  从实践来看,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往往上述造假手法同时使用,典型者如闹得满城风雨的绿大地(002200,后更名为“云投生态”)造假案(见新财富2012年3月号《绿大地VS中概股造假的不同成本》)。
2007年上市后,绿大地连换三任财务总监,三年三换会计师事务所,高管频繁离职,原始股东套现,一切都符合造假的表面特征。更为离谱的是,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其五次变更业绩预告,对2009年净利润进行大幅度修改。
  绿大地业绩不断变脸引发证监会的注意。2010年3月,证监会对绿大地立案稽查,经过5个月的实地调查,认定绿大地涉及虚增资产、虚增收入、伪造银行单据、虚构银行交易、篡改财务资料、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2011年5月后,绿大地改名ST大地。据证监会披露,绿大地利用其控制的多家公司,采用阴阳合同等方式虚增资产;以虚构银行回款的方式虚增收入;以虚增资产、虚假采购的方式将资金流出,再通过其控制公司将资金转回的方式虚增销售收入。2004年至2007年6月,其虚增资产及营业收入2.96亿元;2007-2009年,虚增资产2.88亿元、虚增营业收入2.5亿元。在招股说明书中,绿大地还虚增2006年末银行存款,虚增金额占货币资金期末余额一半以上。在首发上市之前,绿大地还伪造了云南省工商局证明。
  绿大地用虚增土地估值、关联方交易和伪造合同、虚开发票等方法粉饰财务报表的欺诈术,在其上市过程中接连闯过了多道审批关卡,最终在2007年10月31日二次过会闯关成功。该宗财务造假事件持续长达6年时间。


1楼2017-01-17 16:03回复
    勤上股份业绩造假,可以联系维权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9-06-24 19:53
    回复




      IP属地:安徽4楼2021-08-17 14: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