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83版《射雕》热播与内地“金庸热”的兴起】
相对于台湾的“屡禁不止”,中国内地普通民众接触到金庸小说已经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了——随着文艺创作的限制在放宽,经过“文革”浩劫的人们,自然会孜孜不倦寻找“精神食粮”,为先前的蹉跎岁月“找补”。
1981年7月,金庸以“香港著名报人”的身份北上与邓小平交流,而邓小平70年代末已托人从境外购买了一套金庸小说,算得上是内地最早接触金庸武侠的读者之一。
同样是在1981年7月,金庸小说正式叩开了内地曾经封闭着的大门,“敲门砖”正是最具代表性的《射雕》。在广州出版的《武林》杂志,从创刊号开始便连载《射雕》,结果,市场反应之佳令人“猝不及防”,创刊号起印30万册,不久应读者要求再次加印,第二期上涨到70万册,到第三、四期,这个数字又升到100万册!只可惜,《射雕》仅连载了四回就因各种原因“流产”了,这对于读者来说是个不小的遗憾。


有了《武林》杂志“开头”,内地市面上也渐渐出现了《射雕》的盗印薄册单行本。
金庸小说版本研究专家杨晓斌在《蓝桥书话》中提及一段往事:
“记得在1983年左右,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南京汉府街车站等车时,逛到一个书摊,摊主悄悄的问:有武侠书,要吗?索来看时,是几册自行印制的《射雕英雄传》(并告知陆续还有),大约是二、三回一册。稍一翻阅,如获至宝,踌躇许久(一是价格不菲,二是怕买了犯错误)还是诱惑难当!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差不多每两个星期都要花一块二的来回车费专程去一次,有时‘书’还没出,只能空手而归。 ”

到了1984年,真正的四十回全本《射雕》,终于有正规出版机构“出齐”。1984年1月-4月,《五台山》月刊每期登十回,正好分4期登完,是已知内地出版最早的四册全本。
而到了1984年底,大家似乎非常有默契地在这个时间同时推出全本:有福建文学编辑部的7册本,有长江文艺出版社的2册本……这其中,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四册《射雕》(如下图),称得上内地早期最为普及的版本。当然,以上版本都没有取得正式版权,都算是“盗印”。

如果联想一下TVB1983版《射雕》电视剧引进内地的年份,自然可以推导出扎堆出版《射雕》原著的缘由。
1983年,TVB将《射雕》再次搬上了电视荧屏,这“历史第二版”,也就是我们最为熟知的黄日华和翁美玲版。因有76版珠玉在前,TVB对重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据《射雕制作特辑》介绍,从1982年7月26日开始,TVB市场营业部便向各阶层观众发起了问卷调查,看看对“重拍射雕”有什么意见。调查结果显示,71%的香港观众知道《射雕》这部小说,其中20%看过原著;赞成TVB重拍的观众达到70%。

观众的支持给了TVB信心,开拍之前,他们还进行了“理想黄蓉”试镜,最终从众位参选的演员中选定了翁美玲。果然,这部集全台之力大制作的《射雕》,再次在香港大受欢迎,翁美玲以新人之姿,红透香江。

当83版《射雕》在香港热播之时,内地的电视制作才刚刚起步,“电视机”更是比较稀缺的玩意,当时并不普及,实乃一种不便宜的娱乐方式。80年代,如果有人家买了电视机,往往会在播剧集的黄金时间“贡献”出来,给整个大院子里的邻居“围观”。
那时候的热播剧,除了极少部分国产剧外,大多是境外电视剧,以港剧为主;而已经可以拍摄出光怪陆离效果的“香港古装武侠剧”,对内地观众而言更是陌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83版《射雕》成了被引进到内地的第一部古装武侠剧。

对于引进该剧的过程,《东楚晚报》的一篇报道有详尽的描写:
“1984年,向开昌应邀到深圳参加全国城市电视台节目展示会。这是一次看片会,主办方邀请全国除央视和省台以外的地方电视台观看《射雕英雄传》。虽然大家只看了其中两集,但这部古装武侠片让所有与会者眼前一亮。当时国内电视剧非常少,也没有武打片、动作片。《射雕英雄传》的出现让大家感到新鲜。当主办方向各地方台代表提出是否购买这部电视连续剧时,‘买!买!’所有人异口同声地喊出来。‘这部电视剧引进后肯定非常叫座!’与会者想法一致,而且都迫不及待想看到完整的《射雕英雄传》。随后,会上研究决定,引进《射雕英雄传》,费用由各地方电视台分摊,母带由南京电视台负责复制。”
由此可见,83版《射雕》引进的时间是在1984年,而在全国范围第一次大规模播出,也差不多是在84年底到85年春节那段时间(各地首播时间会略有差别)。
剧集一经播出,立马引发了无以伦比的轰动效应,“郭靖”“黄蓉”的名号,响彻大江南北。之前从未看过这类型剧集的内地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至今当激昂的《铁血丹心》主题音乐响起,依然能够令曾痴迷于该剧的人们心潮澎湃。

之前不少没有看过《射雕》原著的观众,开始如饥似渴寻找原著;出版商见有利可图,也开始扎堆出版原著。这就很好的解释了1984年底《射雕》原著的出版热潮。83版《射雕》的热播,客观上成为金庸在内地彻底“热起来”的强有力的助推器,成为金庸在内地由“小众传播“到“大众传播”的纽带。
随手举两例——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版本,归纳在了《中外影视小说》系列之下,出版说明就以电视剧为由头;而北方文艺出版社的版本封面,几乎就是83版《射雕》片头那夕阳下弯弓搭箭的图画版。


中国电视剧史的两位研究者,亦在其著作中分别表示:
“金庸小说在大陆能有如今的影响力,影视改编剧对原小说的推广作用功不可没。1985年金庸小说在大陆开始大规模流行,就是受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影响明显。”
“由黄日华扮演郭靖、翁美玲扮演黄蓉的83版《射雕英雄传》,则点燃了中国人心中的英雄梦想,被大陆观众认为是武侠电视剧永久的经典。”
随着83版《射雕》的热播和《射雕》原著的风靡,从80年代中期开始,内地流行文化已经绕不开“金庸”这两个字。直到1994年金庸正式授权三联出版社出版《金庸作品集》为止,之前市面上流传的盗印版本,已有数百种之多。自此,《射雕》在内地已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一本小说那样简单,它实际上已代表了一种文化情结,代表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