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吧 关注:3,474贴子:77,833
  • 6回复贴,共1

闲来无事翻看了下族谱才知道我是杨延昭的后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图有真相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1-06 15:07回复
    这个族谱是哪年修订的?与山西代县杨家祠堂的族谱对照过吗?


    2楼2017-01-06 16:11
    回复
      杨文广,战死?
      咳咳,这族谱,看着有点悬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1-06 17:51
      回复
        别当真就好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1-07 00:10
        回复
          你这个谱是哪一年编写的?有全谱吗?与山西代县《杨氏族谱》核对过吗?杨氏自元代(1271年)起便开始宗族建设,经元、明、清代编纂。族谱记载,杨氏族谱始修于元代(元顺帝至正(1367年)丁未第一次编修族谱的杨怀玉(杨文广之子),继修于明万历35年(1607),三修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山西代县《杨氏族谱》是代县鹿蹄涧村北宋抗辽名将杨业后裔编纂最早的一部家族史,成书于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石印再版。


          IP属地:四川6楼2025-03-20 14:23
          回复
            杨宗保并非虚戏曲演义中的构人物
            各位杨氏宗亲,请再不要相信网传杨宗保与杨文广的关系问题,《宋史》编纂于元朝(1343年)延续至1367年结束,只记载杨家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难道杨家将又何止这三代?不能入史难道还不能入谱吗?有谁个宗族把不存在的人写入谱中?杨延昭死后,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曾巩《隆平集》,《隆平集》云:“诏录其子传永、德征、文广有差。”事后人们都认为《宋史》是正史,靠得住,文广是杨延昭三子。而忽略了《北宋杨家将家谱》、山西代县《杨氏族谱》记载杨文广是杨宗之子。杨氏自元代(1271年)起便开始宗族建设,山西代县《杨氏族谱》是代县鹿蹄涧村北宋抗辽名将杨业后裔编纂最早的一部家族史,成书于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石印再版。
            2017年5月5日,【史坛杂俎】网传了作者冯相,发表的“杨延朗之子是杨宗保”一文,分析了杨宗保存在的事实。2023-08-16 19:58作者“江湖游侠”又公开发表了“南头村展出元代碑文,打脸《宋史》”一文找到了新的证据,至今已有一年多了还没有文章显示这篇文章中的观点是错误的,再次证实了杨宗保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是杨宗保之子,也找到了曾巩《隆平集》中记载“文广有差”的真正原因。史、志、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三大支柱,是构成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元素,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杨宗保蒙受屈冤千年,历史的错误也应该得到纠正了,网传杨宗保与杨文广关系这些文章也应该谢幕了,不能再误导杨氏宗亲。南头村展出元代碑文,打脸《宋史》全文如下:
            南头村展出元代碑文,打脸《宋史》
            霸道历史总裁 2023-08-16 19:58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邮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作者:江湖游侠

            2023年7月23日,农历六月初六,是原平市中阳乡南头村杨氏宗祠大祭祖的日子。来自省内外的三百多名杨家将后裔齐聚南头村,参加了这一盛典。大家在瞻仰先祖塑像、参观祠堂威仪时,发现在正殿山墙的里皮上,以简体汉字+标点断句的形式,展示出两通古代碑文。因悬挂壁板材料簇新,可知是新近制作的。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两通元碑内容,比《宋史》编纂要早好多年,而且有杨六郎之子杨宗保的明确信息。无疑,这一线索对《宋史》里关于杨文广乃杨六郎之子的记载是一个颠覆性证据,而对于许多仅凭《宋史》评说杨家将人物的专家当是一个不小的震动。

            这两通元代碑文,一是元泰定元年(1324)《弘农宗祖碑》,一是元天历年间《题世将杨族祠堂碑记》。原碑现珍藏于代县鹿蹄涧村的杨氏宗祠内,因存世年久,碑铭上一些字迹漫漶难辨,但大部分文字依然清晰可见,是有关杨家将家族世系的最可靠证据。

            现将《题世将杨族祠堂碑记》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杨族乃宋将中书令杨无敌之后也。溯自晋伯侨赐姓祚名,历弘农杨震,后铉仕燕北平太守,元寿为元魏武川镇司马,子孙多散居太原之地。故杨□,杨之宗裔,太原人,□为□□叙之。从兄杨玢以胥吏事北汉刘隐,拜枢密,执国政。子衮恨郭威,嗣雪君父仇,佐刘崇击李筠。使辽振中华元气于石晋衰弱之际。衮生无敌,事崇子刘继元,鱼水欢洽。却追思昭烈、关、张君臣义,特赐名刘继业也。宋兴后,北汉附宋,而太宗复原名杨业,拜代州刺史,守雁门等关,威震辽夷。其子八人,曰平、定、光、辉、昭、朗、兴、玉,昆弟各效忠义,翰卫王室,史册昭然。厥后,延朗之嗣宗保,生文广、文贵,因□□邻守杨昭,杨端四世孙杨昭无子,义将亲子贵迁宗太原故谱,与昭继嗣合族。仍将家藏翰林杨太□草中书令并开国公延朗制诰五通与彼耳,与旧谱复合。贵迁历传至轸,兄弟十三人。轸弟翰为六合令,余仕中原。文广玄孙再兴生义,传春,传寿,赠崇德公,生龙虎卫上将军、元帅友,武节将军、都提控山。生思恭,授代州达鲁花赤。思恭生贵,□□奏差贵,贵生殊祥院判怀玉,尊祖敬宗,建祠堂于鹿蹄涧村。上溯远祖之所自,以及祖父皆塑像,各立冢碑于马峪雁头村,护坟地壹顷二十亩,凡翁仲石兽,充列具备。更外推本,修霍山始祖坟壹十顷、孤山太君夫人茔地二十二顷、坚州杨兴茔地壹顷二十亩、五里村茔地壹顷二十亩、杲村茔地六十亩、代堡茔地六十亩。仍置远围三处:远杨围、郭家庄高崖沟围、栅子山地三十余顷,以供春秋祭品。
            观于此,则知天生英俊,非福于英俊尔也。乃丕成造化,斡旋国家。先衮益于五季,业益于汉,而其子孙益宋,辅我大元。可见英雄之举动不凡,莫非天寿平格,保义有殷而充完乎造化事业?於戏!忠义之生,固有益于造化国家,而孝子顺孙能守基业于不坠者,真崇祖德而象其贤也。故始无敌知代州,既而散镇川广,流布英种于川广淮扬间,终则友、山复节度于代、坚,世系延绵之如此。申包胥曰:“天定固能胜人,人众亦能胜天。”杨氏之忠孝,虽天定佑尔国家,实人众以感眷德于螽斯,此所以忠义之多人,孝思之永锡,志此以昌厥后。”

            元代天历年号,共有三年,即天历元年(1328)、天历二年(1329)和天历三年(1330)。那么,这一通天历年间的碑铭最迟是在1330年制作的,比《宋史》的编纂早了整整13年,其准确程度应该高于《宋史》。那么,碑文中的“延朗之嗣宗保,生文广、文贵”之句就不容忽视,而《宋史》中的“延昭有三子,子文广”便很值得怀疑了。
            另外,据《宋史·杨业传》“……及请和,真宗选边州守臣御笔录以示宰相,命延昭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二年,追叙守御之劳,进本州防御使,俄徙高阳关副都部署,在屯所九年。”延朗死后朝廷“录其三子官”,其意即为正式录用其三子为官。按照宋真宗时的朝官制,防御使在每年的皇帝诞辰或每三年的郊祀大典时,可申请荫封其子弟亲属官,子可荫封“右班殿直”。《宋史·杨业传》还记载:“杨文广,字仲容,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张海大约于庆历三年(1043)起事,旋被平定,而杨文广是在庆历三年以“班行”(指京官中的武职官)举荐随讨张海的军队出征,并以军功被授为“殿直”官。
            矛盾就出在这里:假如杨文广是杨延朗之子,那么杨延朗三子已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延朗死时录用,长子至少为“右班殿直”。而杨文广却于庆历三年,即延朗死后整三十年才被举荐讨张海,以功授殿直。三十年前已经实授殿直官,三十年后再被授为殿直官,这是讲不通的,只能说明“录其三子官”的“子”并非杨文广。
            还有,据史书载,杨延朗卒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杨文广卒于神宗熙宁七年(1074),两者之间整整相隔六十年。若文广为延朗子,则延郎死时,其年当在二十七岁以上。因为据大中祥符二年诏书:“……以门荫授京官,年二十五以上求差使者,令于国学受业及二年。审官院与刺监官考试其业及以名闻。……”(《宋史·选举志》)。据此,杨延朗死后“录其三子官”,念其特殊再特殊,年龄至少也应在十五六岁以上。那么熙宁七年(1074)文广卒年当为八十七岁,最少也在七十五岁以上。这样算来,其后知泾州镇戎军,为定州路副都总管时,年龄最小也够七十岁了,或高达八十岁。但据《宋史·选举志》载:“雍熙四年又诏选人年六十勿注远地。”意思是七八十岁的老将被派往远地,甚至对西夏国作战的前线,其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关于这个问题,台湾著名学者苏同炳在《杨宗保与杨文广》一文中写道:“杨文广曾随狄青征南,不但《宋史·杨延昭传》后的文广附传言之凿凿,民间流传的小说中亦有一种名为《杨文广平闽十八洞》的故事,可以证明杨文广不但确有其人,而且建有相当卓越的事功,足以使民间文学家以其人为主角,另外编写例如《杨文广平闽十八洞》之类的通俗小说以供人阅读。但因杨文广的生卒年龄毕竟与杨延昭相差太远,以杨文广为杨延昭之子,实在
            有难以解释的疑窦存在。推测其中的真实情况,在杨延昭与杨文广之间,必定另外还有间隔的一代,否则实难弥缝这其间的矛盾。
            存在于元杂剧及平剧、演义小说中的杨宗保,在伦序关系上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之父。此人虽在平剧及演义小说中赫赫有名,但却无具体的事功可以称道,在正史中竟成了一个无名人物。大概正因为杨宗保并无具体事功可称之故,人们几乎忽略了他的存在,修史之人如果不加详察,直接以杨文广与杨延昭连接而且误以杨文广为延昭之子,杨宗保则极可能因此而失落在杨家父子祖孙的关系之外了。若谓杨宗保并无其人,则不但戏剧与小说的传述由来与《烬余录》之类的野史记载难以索解,便是杨延昭与杨文广的年龄差距不合理原因亦无可理解,显然不是正确可信的说法。”(文见苏同炳《外野史亭杂记》)

            其实,杨宗保并非“无具体的事功可以称道”,只不过是人们认为《宋史》为完全靠得住的正史,因而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为文草率武断罢了。请看《杨氏族谱》中收编的两个皇帝圣旨:
            “授崇仪使杨宗保征辽上将军诰论功行赏,国家之盛典;战胜攻取,士卒之忠贞。征辽上将军杨宗保:年方冲幼,英气过人;摧坚斩敌,破陈平北;
            威声大震,不负父志;忠勇足嘉,屡建奇功。可特依前,实封如故。”
            “加授阶州节度使杨宗保中州防御使诰推穀之任在君,阃外之责在将。虏患既除,边境宁靖,爵禄之加,不得不降于功臣也。阶州节度制置史杨宗保:英贤骁果,忠勇继志;宜示优隆,更加宠渥。奖命既殊,尔益励精。可特授武略大夫、中州防御使兼京城内外都巡检,实封如故。”
            正因为如此,苏同炳先生才说“正史的记载不免有误”,“需要寻求最合理的解释”。幸好还有元碑在!


            IP属地:四川7楼2025-03-20 14:40
            回复
              根据山西代县鹿蹄涧杨忠武祠所存《杨氏族谱》续修的《杨氏族谱》
              时间:2019-01-22 10:49:30 来源:杨氏文宣暨墨河涛声 作者: 点击:5017 字体: 大 中 小
              2019年1月12日,我在威海市南海新区收到了商丘宗亲*****寄过来的《杨氏族谱》。看到这本厚厚的族谱,深深感受到宗亲之间的深厚情谊。我迫不及待地展卷阅读,从中了解杨家将的辉煌历史。
              一、族谱封面



              二、插页彩图(略)
              三、序言题跋
              重修杨氏族谱序,太原杨光亮撰写,1999年8月15日


              台湾杨清钦题词

              明朝万历年间重订杨氏世谱旧序,任彦棻撰写

              李熔经撰写

              清朝道光族谱序,杨茂林撰写

              杨氏族谱跋,石皓题(略)
              四、世系表
              山西代县鹿蹄涧村杨家将故里“杨忠武祠”保存的大清光绪、道光年间的《代县杨氏族谱》、《原平杨氏族谱》世系记载如下:
              一世:杨衮,(3子);
              二世:【杨衮子】杰安、杰康、业(八子)原名继业,北汉赐姓刘,归宋后,复姓杨,只名业;
              三世:【杨业子】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昭(延朗)(3子)、延兴、延玉;
              四世:【杨延朗子】宗保(3子)、宗政、宗勉;
              五世:【杨宗保子】文广(3子)、充广、文贵(1子),文贵继播州安抚使,昭后改名贵迁;
              六世:【杨文广子】邦仪(1子)、邦玉(1子)、邦怀(1子),【杨文贵子】光震;
              七世:【杨邦怀子】士翰(1子),【杨邦仪子】宗闵(1子),【杨邦玉子】广荣(1子);
              八世:【杨士翰子】金豹(1子),【杨宗闵子】震(3子),【杨广荣子】畋(4子);
              九世:【杨金豹子】正滔(1子),(杨震子)执中、居中、存中(2子),【杨畋子】再兴(3子)、再光、再取、再礼;
              十世:【杨正滔子】通声(1子),【杨存中子】炎(1子)、契(1子),【杨再兴子】正修、正拱、义(3子);


              IP属地:四川8楼2025-03-20 15: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