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传统剧目《司马懿扒墓》中司马懿称呼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作“马师 马昭”,这是错的吗?
这并不错误,这也不仅仅只是一种简称而已,而是一种修辞。这种修辞叫做“节缩”。我国著名的修辞学家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对“节缩”做出这样的定义:节短语言文字,叫做节;缩合语言文字,叫做缩。节缩都是音形上的方便手段,于意义并没有什么增减。节缩修辞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结构和音韵上,有凑就对偶音节或者形成错综的效果。节的例子,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这里,“转侧”乃“辗转反侧”的节。缩的例子,古汉语中常见的兼词即是例证,如《愚公移山》中的“且焉置土石”,“焉”就是“于安”的缩,《论语·公冶长》中“盍各言尔志”的“盍”是“何不”的缩。另外,像“廿”、“卅”等也是一种缩。好了好了,不跑题了,具体说马迁,这是比较典型的人名节缩现象。 王勃《滕王阁序》:“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即杨得意的节缩,“钟期”即钟子期的节缩。与马迁最为类似的则是韩愈在《读东方朔杂事》诗中节东方朔为方朔。最后说一句为什么是“马迁”而不是“司迁”或者“司马”,我想首先是因为“司”的普遍,司马、司空、司徒等等,更何况后来还有一个司马光,而司迁两平声,不符合音韵美感,实际上“司迁”的说法也并不是没有,如龚自珍《尊命》谓:“《诗》屡称命,皆言妃匹之际,帷房之故。……汉司迁引而申之,于其序外戚也,言命者四,言之皆累欷。”中华民族的文人很多时候是有审美洁癖的,而且这也是语感使然,看这里如果是汉马迁,迁字就孤平了,呵呵,我承认我可能过度解读了,总之“司迁”是存在的,往往“郦元”的解释都会用“司迁”作例证,说明“司迁”之说自不在少。
在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父天章出场的时候有这样四句定场诗“读尽缥缃万卷书,可怜贫杀马相如,汉庭一日承恩召,不说当垆说子虚”,这其中“马相如”就是指的司马相如,可见戏曲中缩写姓氏前人就有,并非豫东独创。司马师司马昭称作“马师马昭”并不算错。




这并不错误,这也不仅仅只是一种简称而已,而是一种修辞。这种修辞叫做“节缩”。我国著名的修辞学家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对“节缩”做出这样的定义:节短语言文字,叫做节;缩合语言文字,叫做缩。节缩都是音形上的方便手段,于意义并没有什么增减。节缩修辞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结构和音韵上,有凑就对偶音节或者形成错综的效果。节的例子,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这里,“转侧”乃“辗转反侧”的节。缩的例子,古汉语中常见的兼词即是例证,如《愚公移山》中的“且焉置土石”,“焉”就是“于安”的缩,《论语·公冶长》中“盍各言尔志”的“盍”是“何不”的缩。另外,像“廿”、“卅”等也是一种缩。好了好了,不跑题了,具体说马迁,这是比较典型的人名节缩现象。 王勃《滕王阁序》:“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即杨得意的节缩,“钟期”即钟子期的节缩。与马迁最为类似的则是韩愈在《读东方朔杂事》诗中节东方朔为方朔。最后说一句为什么是“马迁”而不是“司迁”或者“司马”,我想首先是因为“司”的普遍,司马、司空、司徒等等,更何况后来还有一个司马光,而司迁两平声,不符合音韵美感,实际上“司迁”的说法也并不是没有,如龚自珍《尊命》谓:“《诗》屡称命,皆言妃匹之际,帷房之故。……汉司迁引而申之,于其序外戚也,言命者四,言之皆累欷。”中华民族的文人很多时候是有审美洁癖的,而且这也是语感使然,看这里如果是汉马迁,迁字就孤平了,呵呵,我承认我可能过度解读了,总之“司迁”是存在的,往往“郦元”的解释都会用“司迁”作例证,说明“司迁”之说自不在少。
在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父天章出场的时候有这样四句定场诗“读尽缥缃万卷书,可怜贫杀马相如,汉庭一日承恩召,不说当垆说子虚”,这其中“马相如”就是指的司马相如,可见戏曲中缩写姓氏前人就有,并非豫东独创。司马师司马昭称作“马师马昭”并不算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