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禅室当代诗词札记·六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作,谓之千古之作可,谓之为吾国歌诗之最高境界则不可,流连光景而感慨清华,摇曳波澜而意韵深永,足以动人虚静之心,为淡逸之趣,浩渺之思,虽为南朝华丽浮冶之救赎,而不足为盛唐之气象也,誉之过者甚以为唐诗之最,真笑掉人大牙语!唐诗之巅峰为李杜,倘亦能突过此二人者邪!唯流连光景为诗人之所长,故历代好之者不乏,亦无不可也。商河单睿,为《春江花月夜》一篇以拟之:
江干春深柳绵绵,江上潮水去复还。寂寞春风拂潮水,又抚明月在江天。江花含情向江水,明月妒花花欲燃。潮水忽送扁舟小,何人舟上漫流连。望月出时似盘大,映入江波如铜钱。铜钱自可换春酒,千里一醉大江边。月到高处白如雪,江花望见亦相怜。江花又如情人靥,一笑江上如昔年。昔年情人坐舟中,记取春江花月夜。静对良人一声笛,玉手心前岂轻诺。寻常夫妻轻别离,初识儿女情难测。笛声转作箫声苦,乍见还分谁之错。闻笛江花做愁颜,江水不堪成呜咽。情人挂帆兼去程,江花年年春泣血。我知此事古来多,情人泪比江上波。潮去当是情人忆,潮还还作相思歌。是以江上有不平,千金买醉杯不停。明月来前嘱莫笑,我将旧情不复情。长愿来去春江上,春花共月醉复醒。明月忽堕春江外,花亦睡去不复起。砧声今日作何声,此声不闻天将白。春江依旧向东流,花月连潮和梦杳。忽念情人江那边,白发江风红颜老。
其辞情略近,而情人缠绵密丽之境界,固与张氏原作风味有异也。但其中豪放之致,又足以益其缠绵之风韵,涵咏之姿态,为可喜耳!
又梦断蓝楼君,亦有拟作,已作《〈春江花月夜〉之地位及价值》,今附于此,以并比焉:
梦断蓝楼君《拟春江花月夜》之作,可谓亦步亦趋张若虚而能有成者也。余久有论张氏《春江花月夜》之意,因是而得其几者矣。世之所谓有流连光景之作,张氏之诗是也。世人之誉之,亦可谓极矣,甚而有云其为唐诗之压卷者,窃甚惑焉!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云:
如果刘希夷是卢、骆的狂风暴雨后宁静爽朗的黄昏,张若虚便是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春江花月夜》本用不着介绍,但我们还是忍不住要谈谈。就宫体诗发展的观点看,这首诗尤有大谈的必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它超过了一切的宫体诗有多少路程的距离,读者们自己也知道。我认为用得着一点诠明的倒是下面这几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从前卢照邻指点出“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时,或另一个初唐诗人——寒山子更尖酸地吟着“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时,那都是站在本体旁边凌视现实。那态度我以为太冷酷,太傲慢,或者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带点狐假虎威的神气。在相反的方向,刘希夷又一味凝视着“以有涯随无涯”的徒劳,而徒劳地为它哀毁着,那又未免太萎靡,太怯懦了。只张若虚这态度不亢不卑,冲融和易才是最纯正的,“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谈开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对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秘密倾吐给那缄默的对方: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因为他想到她了,那“妆镜台”边的“离人”。他分明听见她的叹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他说自己很懊悔,这飘荡的生涯究竟到几时为止!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作,谓之千古之作可,谓之为吾国歌诗之最高境界则不可,流连光景而感慨清华,摇曳波澜而意韵深永,足以动人虚静之心,为淡逸之趣,浩渺之思,虽为南朝华丽浮冶之救赎,而不足为盛唐之气象也,誉之过者甚以为唐诗之最,真笑掉人大牙语!唐诗之巅峰为李杜,倘亦能突过此二人者邪!唯流连光景为诗人之所长,故历代好之者不乏,亦无不可也。商河单睿,为《春江花月夜》一篇以拟之:
江干春深柳绵绵,江上潮水去复还。寂寞春风拂潮水,又抚明月在江天。江花含情向江水,明月妒花花欲燃。潮水忽送扁舟小,何人舟上漫流连。望月出时似盘大,映入江波如铜钱。铜钱自可换春酒,千里一醉大江边。月到高处白如雪,江花望见亦相怜。江花又如情人靥,一笑江上如昔年。昔年情人坐舟中,记取春江花月夜。静对良人一声笛,玉手心前岂轻诺。寻常夫妻轻别离,初识儿女情难测。笛声转作箫声苦,乍见还分谁之错。闻笛江花做愁颜,江水不堪成呜咽。情人挂帆兼去程,江花年年春泣血。我知此事古来多,情人泪比江上波。潮去当是情人忆,潮还还作相思歌。是以江上有不平,千金买醉杯不停。明月来前嘱莫笑,我将旧情不复情。长愿来去春江上,春花共月醉复醒。明月忽堕春江外,花亦睡去不复起。砧声今日作何声,此声不闻天将白。春江依旧向东流,花月连潮和梦杳。忽念情人江那边,白发江风红颜老。
其辞情略近,而情人缠绵密丽之境界,固与张氏原作风味有异也。但其中豪放之致,又足以益其缠绵之风韵,涵咏之姿态,为可喜耳!
又梦断蓝楼君,亦有拟作,已作《〈春江花月夜〉之地位及价值》,今附于此,以并比焉:
梦断蓝楼君《拟春江花月夜》之作,可谓亦步亦趋张若虚而能有成者也。余久有论张氏《春江花月夜》之意,因是而得其几者矣。世之所谓有流连光景之作,张氏之诗是也。世人之誉之,亦可谓极矣,甚而有云其为唐诗之压卷者,窃甚惑焉!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云:
如果刘希夷是卢、骆的狂风暴雨后宁静爽朗的黄昏,张若虚便是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春江花月夜》本用不着介绍,但我们还是忍不住要谈谈。就宫体诗发展的观点看,这首诗尤有大谈的必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它超过了一切的宫体诗有多少路程的距离,读者们自己也知道。我认为用得着一点诠明的倒是下面这几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从前卢照邻指点出“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时,或另一个初唐诗人——寒山子更尖酸地吟着“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时,那都是站在本体旁边凌视现实。那态度我以为太冷酷,太傲慢,或者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带点狐假虎威的神气。在相反的方向,刘希夷又一味凝视着“以有涯随无涯”的徒劳,而徒劳地为它哀毁着,那又未免太萎靡,太怯懦了。只张若虚这态度不亢不卑,冲融和易才是最纯正的,“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谈开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对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秘密倾吐给那缄默的对方: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因为他想到她了,那“妆镜台”边的“离人”。他分明听见她的叹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他说自己很懊悔,这飘荡的生涯究竟到几时为止!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