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家庙,担子好”
在长陵邑周围很多老人都知道长陵邑里有座蒿草寺。关于这个寺名及其传说也有多种。
“传说蒿草寺里的蒿子长得跟树一样,所以叫蒿草寺。我估计可能是过去人把观音柳误认为是蒿子,因为观音柳的叶子跟蒿子很像。”姬富明推测。
孙家村朱家乡村72岁朱永祥听到传说是,这个寺的大殿是用一根蒿子长的担子做的檩,所以叫蒿担寺。
朱家乡自然村85岁朱鸿儒虽然年高,但记忆力好。7月13日,他很自信地告诉记者,实际上这个寺庙的真名叫好担寺,因为担子好,大得很,5个人在上边抹花花牌都能坐下。人们传说时念转了音,有说是蒿担寺,甚至蒿子寺等。他曾听长辈说,这是汉高祖刘邦的家庙。当时担子太重无法抬到房上,见来个白胡子老汉,建房的工人向老汉求教。老汉说,我这么大年纪,土都拥到下巴咧,我能有啥办法。这些人就琢磨这句话的意思,猛然想到用土往上拥,就这样把担子搬到房上。清末战乱时好担寺被烧毁。朱鸿儒儿时经常在里面玩耍,寺庙面向南,进深至少70米,已没有了门,里面一片荒草,两旁有两堵1米宽的残墙,墙上的砖是横竖交叉套着摆放的,院子大门内东西各有一口井,北边的大殿只剩下一片废墟,根据地基推测,大殿东西宽有20多米。大殿东边有半截碑。1950年土改时把好担寺财产分给贫农。贫民把墙拆了,挖砖头卖,贴补生活。那些砖头被人们用去箍井等。就这样,好担寺的底摊子被挖完了。
在朱鸿儒二儿子、64岁的朱永刚的记忆里,以前好担寺里有两块石碑,其中一个完整的由赑屃驮着,上有“皇”字,后来村北修渠,架在渠上当桥用。再后来因为那条路被废弃,没人管,最后碑就不知去向。
怡魏村69岁魏诚和说,好担寺原来有个大钟,直径1米多,高约1.2米,上面有花纹、篆体字。因为好担寺成了瓦渣滩,没有人管,人们把钟拉到西边相邻的已经成为小学的彭王庙。1958年前,他的老师用大铁锤把那大钟砸了。当时魏诚和正上小学,看到老师一砸一块子,也不清楚老师要干什么。只听到很多人不满地说,这个先生咋是这样呢。
在长陵邑周围很多老人都知道长陵邑里有座蒿草寺。关于这个寺名及其传说也有多种。
“传说蒿草寺里的蒿子长得跟树一样,所以叫蒿草寺。我估计可能是过去人把观音柳误认为是蒿子,因为观音柳的叶子跟蒿子很像。”姬富明推测。
孙家村朱家乡村72岁朱永祥听到传说是,这个寺的大殿是用一根蒿子长的担子做的檩,所以叫蒿担寺。
朱家乡自然村85岁朱鸿儒虽然年高,但记忆力好。7月13日,他很自信地告诉记者,实际上这个寺庙的真名叫好担寺,因为担子好,大得很,5个人在上边抹花花牌都能坐下。人们传说时念转了音,有说是蒿担寺,甚至蒿子寺等。他曾听长辈说,这是汉高祖刘邦的家庙。当时担子太重无法抬到房上,见来个白胡子老汉,建房的工人向老汉求教。老汉说,我这么大年纪,土都拥到下巴咧,我能有啥办法。这些人就琢磨这句话的意思,猛然想到用土往上拥,就这样把担子搬到房上。清末战乱时好担寺被烧毁。朱鸿儒儿时经常在里面玩耍,寺庙面向南,进深至少70米,已没有了门,里面一片荒草,两旁有两堵1米宽的残墙,墙上的砖是横竖交叉套着摆放的,院子大门内东西各有一口井,北边的大殿只剩下一片废墟,根据地基推测,大殿东西宽有20多米。大殿东边有半截碑。1950年土改时把好担寺财产分给贫农。贫民把墙拆了,挖砖头卖,贴补生活。那些砖头被人们用去箍井等。就这样,好担寺的底摊子被挖完了。
在朱鸿儒二儿子、64岁的朱永刚的记忆里,以前好担寺里有两块石碑,其中一个完整的由赑屃驮着,上有“皇”字,后来村北修渠,架在渠上当桥用。再后来因为那条路被废弃,没人管,最后碑就不知去向。
怡魏村69岁魏诚和说,好担寺原来有个大钟,直径1米多,高约1.2米,上面有花纹、篆体字。因为好担寺成了瓦渣滩,没有人管,人们把钟拉到西边相邻的已经成为小学的彭王庙。1958年前,他的老师用大铁锤把那大钟砸了。当时魏诚和正上小学,看到老师一砸一块子,也不清楚老师要干什么。只听到很多人不满地说,这个先生咋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