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都吧 关注:60贴子:643

关中帝陵之十一: 汉宣帝杜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6-06-20 15:48回复
    【与陵为邻】
    杜陵俗称三兆大冢
    汉宣帝杜陵被周围的群众称为三兆大冢,不仅是因为杜陵在雁塔区曲江街道三兆村地界内,还有更多的原因。记者近日在杜陵周围采访,听到许多故事、传说。
    “俺村人早年就是看坟的”
    “传说,这村过去整个都是守陵的人,守的陵不一样,原来分摊住着,后因防盗等原因,集中到一个村。”三兆村76岁车德厚告诉记者。
    三兆村70岁车智厚曾听说三兆村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早年只有一二十家看坟的。
    清嘉庆二十四年修纂的《陕西省咸宁县志》记载:“杜陵在三兆村,周围三百一十二丈,守陵二户。”这说明在清朝嘉庆年间杜陵还有守陵户。
    也许是祖先守陵,给当地人留下保护陵墓的传统,清代以后,他们还在自觉保护陵墓。
    “我们村在保护杜陵上有贡献。”三兆村71岁呼延长久曾听传说,大约民国初有军阀想盗杜陵。他们刚挖下去一点,三兆村人闻讯拿着镢头等农具赶到,说三兆大冢是属于三兆村的,不能动。军阀本来也是无目的乱挖,结果陵墓不好挖,又见当地人阻拦,便走了。
    车智厚说,1985年,三兆村在曲江乡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民间文物保管所,保护杜陵一带文物,共有五六个人。他就是其中一员。


    2楼2016-06-20 15:48
    收起回复


      4楼2016-06-20 15:48
      回复
        “修补汉宣帝陵园的围墙”
        长安区有大兆村。2000年长安县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编辑的《长安县地名志》解释,由于村南有汉宣帝许皇后陵,古代将墓区称兆域,此块最大,故名大兆。
        三兆村是否因在杜陵兆域内得名?
        三兆村人、西安文理学院教授车宝仁告诉记者,据说三兆村以唐代有3个兆域而得名,但不清楚是否和杜陵有关。
        “解放前我村地主多。杜陵整个一圈地让俺村占了。”呼延勇说,传说很早以前西安的官员来祭典,途中隔十里八里路就要摆一个祭礼,有点心等食品。每次官员来祭典前,三兆村人就要修补汉宣帝陵园的围墙。
        车德厚曾听父亲说,清末时杜陵还有围墙,刚好100亩地大,但围墙一半都倒了。当时还有人祭奠大冢,一年祭奠一次。来祭奠的人带的全羊、全牛等供品。最近几年每年农历9月9日重阳节,有人来祭祀。这些人有远处的,也有附近三兆等村的,还争烧头一炉香。


        5楼2016-06-20 15:49
        回复
          “冢上的野草品种是个小资源库”
          三兆村呼延启民小时候,家里经济困难,经常上三兆大冢上挖中药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大冢上挖药的人很多。当时呼延启民听老人说,这大冢建好后,朝廷把百药栽在上边。其意思是皇帝死了,还要按活人对待,也要用药。
          吴东桂小时候上学时,因作业少,不仅在冢上挖过药材,还割过草。割的草交到生产队饲养室,100市斤记几工分。
          杜陵东南的长安区大兆街道甘寨村60岁王普校小时候,天天放学后在冢上转,背个草笼割草、挑野菜。他说,这冢上的野草品种是个小资源库,甚至其他地方没有的药材也有。他的一个门中爷,在中医学院带课,曾领学生在冢上看中草药标本。


          6楼2016-06-20 15:49
          回复


            7楼2016-06-20 15:49
            回复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 呼延长久说,唐朝诗人李白描写的这个情景,他在解放初期看到过。那时没有高大建筑,空气污染小,不仅能看到西安古城墙,还能看到渭河和咸阳原上的冢。上世纪50年代有单位在上边立了座三角架子。1970年前后,西光厂看上了这个制高点,在冢上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那段毛主席语录。
              呼延勇当时现场观看了安装语录牌的过程。那块语录牌有5米多宽,因为冢的坡度大,车头轻,车厢重,担心车头在前翻下来,拉语录牌的卡车是倒上陵顶的。
              三兆村59岁车选民记得,到上世纪80年代,语录牌被风刮倒。他们大队第6生产队把牌子拉回去,搭到生产队饲养室,给垫圈的干土遮雨。在立语录牌前后,三兆村用蘸了白灰的石头在大冢北边的半坡上摆了5个大字“农业学大寨”。这5个字到上世纪80年代还明显得很。后来草木长高了,才把字遮住。
              “过去在沣峪口就能看见三兆大冢。”王普校推测,西光厂是做光学仪器的,当年立语录牌是为测试仪器。


              9楼2016-06-20 15:49
              回复


                10楼2016-06-20 15:49
                回复
                  古石碑被砸了铸铁
                  呼延勇小时候听老人传说,很早的时候,杜陵封土占地120亩,结果人们种地时今天挖一点,明天挖一点,把汉宣帝陵的棱角破坏了,挖进去很多。他曾经量过,现在只有约50亩地。解放后虽然没有再破坏大陵,但有人破坏了陵南边的石碑。
                  在车德厚的记忆里,过去杜陵南边有一二十通石碑。1958年以后三兆村开了个翻砂厂,铸铁要用青石做辅料,有人先是把周围私人墓的石碑拉来交到翻砂厂,后来没什么拉了,偷偷跑到大冢南把石碑打成两半个,拉回来。有关部门还来追查过。现在杜陵南边只剩下五六块石碑了。
                  当年杜陵周围办翻砂厂的不止三兆村一家。
                  刘恒友回忆,他们甘寨村在上世纪60年代也开了家翻砂厂,只办了两三年,有人把杜陵很多石碑砸了拉到翻砂厂。因为他们村在长安县边界上,当时管得松,把碑砸了也没有人管。


                  11楼2016-06-20 15:49
                  回复
                    “这能给西安供氧”
                    “传说,杜陵周围的原坡地在古代是一片林区,后来开荒都种成地了。”呼延长久说,上世纪70年代,农学院的科研人员在这一带测量土壤,说这个地方的土质不适宜种粮食作物,栽树最好。三兆村听了,栽了些石榴树、核桃、葡萄等经济林,由于缺乏管理,果树慢慢都死了。
                    “这里的一亩地就打人家100来公斤粮食。”车智厚认为,产量低的原因是这里过去有许多古墓、古建筑,底下土坚硬,砖头、瓦渣多,挖不下去,麦根也扎不下去,而且干旱缺水。
                    车选民说,2000年,雁塔区有关部门租用了三兆村1000亩地栽树,来参观的都说这能给西安供氧,就把这一带定为一片绿地,把三兆村的耕地全栽为树,周围其他几个村的耕地也都栽了树,形成了万亩生态林。
                    “杜陵万亩生态林对周围群众也算一大享受。”呼延长久说,现在老人爱到杜陵锻炼。


                    14楼2016-06-20 15:50
                    回复
                      杜陵陵园区现为西安城的“氧吧”!



                      15楼2016-06-20 15:50
                      回复
                        【专家考证】
                        陵邑城能装下这么多人吗
                        雁塔区曲江街道三兆村呼延启民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所说杜陵邑东西长2100米、南北宽约500米表示质疑。他认为,这么大一点,容纳不下史料所记载的几万户人。
                        西安市西汉帝陵管委会副主任王京平副研究员也曾对此有过疑问。
                        实际上,记者在采访长陵时,就对陵邑城里能否容纳下史料所记载的人数有所怀疑。
                        茂陵邑人口比京城还多
                        从有关史料记载,西汉各陵邑人口都不少。
                        《汉书·地理志》记载,长陵“户五万五十七,口十七万九千四百六十九” , 茂陵“户六万一千八十七,口二十七万七千二百七十七。”
                        宋元时代学者马端临所撰《文献通考》称:“惠帝安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邑各万户,徙民与长陵等”。《文献通考》还引用《汉旧仪》语:茂陵、平陵和杜陵“皆三万至五万户。”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对《史记·吕不韦列传》做《索隐》时引用《汉旧仪》语:“武、昭、宣三陵皆三万户。”
                        《文献通考》和《史记》所说陵邑户数虽有不同,但这3陵邑户数起码在3万户。
                        《汉书·地理志》记载:长安“户八万八百,口二十四万六千二百。”也就是说,茂陵邑比京城所在的长安县人口还多3.1万人。 唐代史学家颜师古为《汉书·地理志》作注:汉之户口,当元始时最为殷盛,故志举之以为数也,后皆类比。
                        《汉书·地理志》在前边写京兆尹人口时,提到“元始二年”。其后再说其他地方人口时没有提到时间,应当为同一时间的数字。
                        关于茂陵邑的户数虽少于都城,但人口多于长安的原因,刘庆柱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李毓芳在1987年出版的《西汉十一陵》一书中提到 ,因为诸陵邑中居民多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成员,每户实际人口远远多于一般人家。可以说,西汉诸陵邑是当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16楼2016-06-20 15:50
                        回复
                          陵邑城池都不大?
                          根据考古专家所说的西汉诸陵邑面积,不光杜陵邑不大,其他几个陵邑也都不太大。
                          《西汉十一陵》一书中称,长陵邑城址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2200米,东西宽1245米;安陵邑城址平面也为长方形,东西长1548米,南北宽445米;茂陵邑范围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700米;平陵邑东西宽约1500米,南北长约2000米。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几年前在对多数西汉帝陵勘探后,编著并于2010年通过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西汉帝陵钻探考古调查报告》。该报告称,长陵邑南北长2156米、东西宽近2000米;安陵邑平面大致呈“凸”字形,东西最长1620米,南北最宽730米;阳陵邑城址东西长4500米,南北宽1000米,总面积4.5平方公里;茂陵邑城址平面略呈曲尺形,东西宽1830米,南北长2450米,总面积5.5平方公里;平陵邑城址东西宽2400米,南北长3100米。
                          由此可见,西汉帝陵邑都只有几平方公里,最大的为平陵邑,也只有7.44平方公里,与36平方公里的汉长安城相比,小得多。


                          17楼2016-06-20 15:50
                          回复


                            18楼2016-06-20 15:50
                            回复
                              人数可靠吗
                              虽然马永嬴认为陵邑大小没有大问题,科学可信,但他也感觉,好像按勘探的陵邑面积装不下史料记载的那么多人口。
                              那么史料记载的人口数字可信吗?
                              岳起认为,不敢完全相信史料记载的数据。
                              但马永嬴认为,《汉书》等史料记载的人口数量,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西汉十一陵》书中认为,茂陵邑的人口,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有6.1万多户,27.7万多人,其实人口至少在30万人以上。封建社会,达官显贵、豪杰富商常常隐瞒人口以逃避国家税收,茂陵邑是他们的聚居地,未报的人口想来不少。杜陵邑的人口可能不止5万户,不会少于茂陵邑,当在30万以上。
                              按《西汉十一陵》一书观点,就算史料记载的各陵邑人口数量不准,也只会说少,而不会说多了。


                              20楼2016-06-20 15: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