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侯不是猴
初次听到“咸阳侯没采”,很容易想到“猴子搬包谷”一语中的“猴”。
家在汉昭帝平陵附近的秦都区双照街道小寨村74岁周建海说,这句话中的侯,是指汉朝时居住在咸阳五陵原上5个汉陵邑里的侯。
作为咸阳人的西北大学历史学教授杨希义曾对五陵原历史作过研究,与人编著有《五陵原史地与文化》一书。他告诉记者,西汉帝陵中有9座在咸阳原上,其中5座设有陵邑,因此把咸阳原又叫五陵原。
记者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查到,汉代期间,属五陵邑人为侯者逾70名。五陵原从东头的阳陵到西头的茂陵,东西长40公里。也就是说平均每公里有近2位,每个陵邑有十多位。
平陵人郑宽中,修养好,学问高,“以博士授太子”。汉成帝即位后,以帝师赐其关内侯,食邑800户。
平陵人窦武,东汉桓帝时期因其长女被立为皇后,任越骑校尉,封槐里侯,食邑5000户。汉桓帝驾崩,窦武等人扶立解渎亭侯刘宏当上皇帝,即汉灵帝。窦武以功任大将军,被更封为闻喜侯。其一生被封过两次侯。
茂陵人马通被封重合侯,其孙马援封新息侯,马援子马廖受封顺阳侯、马援子马防以功封颍阳侯、马援子马光封许侯;马廖子马遵被封程乡侯。马光子马朗被封为合乡侯;马援后裔马腾封槐里侯,马腾子马超封都亭侯。马通一脉共有9人封侯。平陵人窦融、窦友兄弟及其后人更甚,共有15人为侯。
咸阳侯都是迁来的吗
家在汉高祖刘邦长陵邑遗址的渭城区正阳镇怡魏村69岁的魏诚和说,相传西汉时期帝王害怕这些侯等高官们造反,把他们拢集在陵邑里,便于管理。
杨希义说,西汉时期,为了避免潼关以东的关东地区人造反,从建长陵邑开始,将被秦灭了的关东六国贵族后裔及大官、富人、豪杰的家大量迁徙关中汉陵邑,放在朝廷的鼻子底下,便于随时监视,但属于迁到陵邑里的侯并不多。
根据《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五陵原的多数侯,是在迁徙到五陵原以后才封的侯。
车千秋,其祖上在汉高祖时期,由齐国迁至长陵。汉征和3年,即公元前90年,车千秋为在巫蛊之祸中已故戾太子上书鸣冤,被汉武帝拜为大鸿胪,次年又升为丞相,封富民侯。
西汉末大儒平当,其祖父因家产百万,从梁国下邑迁徙到平陵。汉哀帝一即位,就任平当为丞相,封关内侯。其子平晏也以精通儒术,任大司徒,封防乡侯。
也有的是已经为侯才迁来的。汉宣帝王皇后之父王丰光,其先祖汉高祖时因立功得封关内侯,此后将家从沛郡迁到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