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都吧 关注:60贴子:643

关中帝陵之十: 汉昭帝平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6-06-16 13:17回复
    【与陵为邻】
    皇陵大圆人心中的谜
    生活在帝王陵周围的人,多少关注帝王陵,但有许多事情,让他们吃不准,说不清楚。记者近日在汉昭帝平陵周围采访时发现,这里群众心中弄不清的谜更多。


    2楼2016-06-16 13:17
    回复


      4楼2016-06-16 13:18
      回复
        帝王还是底王
        “我村名字美得很,上帝王,上帝的王。”双照街道上底王村52岁的杨金中自豪地说。但他承认,他们村人最早是从下帝王迁上来的,之前只有帝王村,他们搬上来后分成上、下帝王村。
        曾在当地乡政府工作的王君贤说,他们所属的地方,曾叫帝王公社。
        他们到底叫帝王村,还是底王村?
        “过去一直写皇帝的帝,几年前立村碑,改成底。”下底王村55岁的周成春说。
        下帝王村71岁的周兴云儿时曾听人说,他们村原名叫周家寨,以后因为村北有皇帝陵,改叫帝王村。这个村名,到底是因为有皇帝陵叫帝王村,还是因为位于原底下叫底王村?记者访问了当地许多群众,都说不清。
        记者查阅1984年咸阳市地名办公室编辑的《咸阳市地名志》,其解释为,因王姓居住在汉昭帝平陵兆域下方,原名底兆王家,又称底王,后讹传为帝王村。地名普查中恢复原名。


        5楼2016-06-16 13:18
        回复
          守陵人的堡子在哪里
          “大王过去是看护帝陵的村。”大王村66岁的王俊朋说。
          大王村79岁的王岳秀说,他们村原来有堡子,城墙宽得很,底要两丈多宽,上能走马,叫走马城。这个堡子相当一座轿,东、西各一个门,等于是轿的窗户。南边的门相当头门。北边街道比南边这个街道高1米,就是轿里的座位。城外4个角各有一马王爷庙,就跟轿四角的穗子一样。传说这原来是守陵军队住的地方,最后汉朝失了江山,军队跑了,老百姓才挪进来。解放初,还有一圈城墙。1958年,说古城墙有肥力,把城墙放倒上了地。
          小寨村61岁的周广民告诉记者,传说他们这一带住过兵的地方都叫寨子,而且都像他们村是南北街道,过去就是为看护皇陵。但他们村东边的大王村是东西街道,而且村名不带“寨”。小寨村的周玉杰说,因为守陵,过去他们村在村东南的西陵周围有200亩地不纳粮。谁种谁看管陵。这不同的说法,让当地群众不知该相信谁。
          咸阳市考古所所长岳起告诉记者,看护汉昭帝陵的平陵邑,在平陵的东北庞村一带,小寨和大王村都不在其范围内。
          记者访问了庞村多位上年纪的人,都称不知道这里曾有城邑。


          6楼2016-06-16 13:18
          回复


            7楼2016-06-16 13:18
            回复
              说不清的陵枕头
              “过去这两个陵大圆周围,东西南北方向各有一个陵枕头。”大王村的王君贤说,陵枕头离陵100米,有平房那么高、长30多米、形状像个枕头。他儿时听老人说,陵四周古时候盖了跟庙一样的房,清末时被烧毁。1958年平整土地时,从陵枕头里挖出来瓦当、砖块,都是老建筑上的东西。
              下帝王村66岁的陈景禄记得,他父亲那一辈人,过去用架子车拉陵枕头上的土上地、垫圈。那土是一层层的,一镢头只能挖一点。
              “后来有人挡,才没有把陵枕头挖完。”杨金中说。
              记者询问王岳秀为什么把那堆土叫陵枕头。得到的回答是“说不清”。
              平陵文管所所长华学为解释,当地人说的陵枕头,就是陵周围四个阙门遗址的土堆。
              记者围着东陵转了一圈,只在陵南边和东边看到“陵枕头”。


              9楼2016-06-16 13:18
              回复


                10楼2016-06-16 13:18
                回复
                  差点给渭河南岸人留下一个谜
                  “解放前这里群众认为,陵是先人的古物,动了对后代不好,只有东陵西南的互助村外来单身老人毛遂在陵上种庄稼。”大王村王君贤说,解放后,其他一些人也在陵上种大麦等。即使这样,陵上大部分没有人种。后来生产队在陵上也种过大麦、油菜。1976年,公社把两个陵上全种了菜籽,那年雨水好,获得丰收。公社在陵上下拉了根钢丝绳,把油菜捆成捆滑下来,用拖拉机拉了很多车,榨了起码30多桶油,给公社干部分了一部分,其他留给公社大灶。
                  “渭河南岸的人看咱这渭河北岸原上的皇陵,陵若光秃秃的,他们就丰收了;陵若绿汪汪,他们就遭水灾了。”王岳秀说,旱收川,涝收原么。
                  平陵不仅在大圆人心中留下许多谜,有两次差点也给渭河南岸人留下一个谜。
                  大王村的王俊朋告诉记者,“文革”结束后,公社和他签订了管护东西两个陵的承包合同,在陵上种树所得算是报酬。公社还给了他1800元绿化费。他找来3家人共同承包,还贷款了2200元,在两个陵上约栽了4万株杨树。但后来,因国家出台政策,文物不能承包,于是撤销了合同。听说他不承包陵了,一些人把陵上栽的树盗伐完了。王岳秀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有个部门还投资在东陵封土上栽了一期柏树。树拉来时根部都缠有泥疙瘩。但从附近雇来的人栽树时,嫌往陵上抬重,把泥疙瘩都砸掉了,因此陵东、西、南三面的树都死了。陵南面因为栽得早,赶上雨水,树才活了。陵周围有个高出地面1.5米高、3米宽的台子,因为低,栽树时没有砸泥疙瘩,所以树也活了。如果这几次栽树都活了,那么无论雨水多少,平陵一直是绿的,那么渭河南岸川道的农民就会迷惑,为什么旱年,他们丰收了,平陵还是绿的。


                  12楼2016-06-16 13:19
                  回复


                    13楼2016-06-16 13:19
                    回复


                      14楼2016-06-16 13:19
                      回复
                        【专家考证】
                        “咸阳侯没采”
                        最近在咸阳北原上采访时听到一句有贬人意味的话“咸阳侯没采”,记者通过进一步访问得知,这句流传在咸阳五陵原上很通俗的民间口头语,背景很深。


                        15楼2016-06-16 13:19
                        回复
                          是侯不是猴
                          初次听到“咸阳侯没采”,很容易想到“猴子搬包谷”一语中的“猴”。
                          家在汉昭帝平陵附近的秦都区双照街道小寨村74岁周建海说,这句话中的侯,是指汉朝时居住在咸阳五陵原上5个汉陵邑里的侯。
                          作为咸阳人的西北大学历史学教授杨希义曾对五陵原历史作过研究,与人编著有《五陵原史地与文化》一书。他告诉记者,西汉帝陵中有9座在咸阳原上,其中5座设有陵邑,因此把咸阳原又叫五陵原。
                          记者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查到,汉代期间,属五陵邑人为侯者逾70名。五陵原从东头的阳陵到西头的茂陵,东西长40公里。也就是说平均每公里有近2位,每个陵邑有十多位。
                          平陵人郑宽中,修养好,学问高,“以博士授太子”。汉成帝即位后,以帝师赐其关内侯,食邑800户。
                          平陵人窦武,东汉桓帝时期因其长女被立为皇后,任越骑校尉,封槐里侯,食邑5000户。汉桓帝驾崩,窦武等人扶立解渎亭侯刘宏当上皇帝,即汉灵帝。窦武以功任大将军,被更封为闻喜侯。其一生被封过两次侯。
                          茂陵人马通被封重合侯,其孙马援封新息侯,马援子马廖受封顺阳侯、马援子马防以功封颍阳侯、马援子马光封许侯;马廖子马遵被封程乡侯。马光子马朗被封为合乡侯;马援后裔马腾封槐里侯,马腾子马超封都亭侯。马通一脉共有9人封侯。平陵人窦融、窦友兄弟及其后人更甚,共有15人为侯。
                          咸阳侯都是迁来的吗
                          家在汉高祖刘邦长陵邑遗址的渭城区正阳镇怡魏村69岁的魏诚和说,相传西汉时期帝王害怕这些侯等高官们造反,把他们拢集在陵邑里,便于管理。
                          杨希义说,西汉时期,为了避免潼关以东的关东地区人造反,从建长陵邑开始,将被秦灭了的关东六国贵族后裔及大官、富人、豪杰的家大量迁徙关中汉陵邑,放在朝廷的鼻子底下,便于随时监视,但属于迁到陵邑里的侯并不多。
                          根据《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五陵原的多数侯,是在迁徙到五陵原以后才封的侯。
                          车千秋,其祖上在汉高祖时期,由齐国迁至长陵。汉征和3年,即公元前90年,车千秋为在巫蛊之祸中已故戾太子上书鸣冤,被汉武帝拜为大鸿胪,次年又升为丞相,封富民侯。
                          西汉末大儒平当,其祖父因家产百万,从梁国下邑迁徙到平陵。汉哀帝一即位,就任平当为丞相,封关内侯。其子平晏也以精通儒术,任大司徒,封防乡侯。
                          也有的是已经为侯才迁来的。汉宣帝王皇后之父王丰光,其先祖汉高祖时因立功得封关内侯,此后将家从沛郡迁到长陵。
                            


                          16楼2016-06-16 13:19
                          回复


                            17楼2016-06-16 13:19
                            回复
                              咸阳侯不光彩吗
                              在关中方言里,“没采”有没有光彩、不光彩、失面子等义。
                              难道当年的咸阳侯有这样的共性?
                              平陵人窦融,因在平定河西走廊等地时立功,被封为安丰侯,其弟窦友为显亲侯,加上窦融的长子窦穆娶内黄公主为妻,窦融之孙、窦穆之子窦勋娶沘阳公主为妻,窦友之子窦固娶涅阳公主为妻,汉室的外戚和功臣中,没有能和他家相比的。窦融死后谥曰戴侯。
                              孔子13代孙孔霸,其父亲在汉武帝时迁居茂陵。孔霸于汉元帝时任少傅,赐爵关内侯,食邑800户。孔霸为人谦退,不好权势,死后元帝着素服临吊,赠以列侯之礼,谥曰烈君。茂陵人孔霸曾孙孔奋,做河西姑臧县长4年,清廉仁贤,临离开时,百姓相送数百里,并要送他牛马器物。他婉言谢绝,一无所受。被封赐关内侯。陇西隗茂叛乱,担心孔奋追杀,抓走了孔奋的妻子和独生子,并将孔奋妻儿推在阵前,企图逼迫孔奋退却。但孔奋“击之更厉”,最终将隗茂部歼灭,但他的妻子和儿子均被害。东汉光武帝刘秀诏书褒奖。
                              杨希义说,有关史料显示,这些人在世时多很风光,受人敬仰。


                              18楼2016-06-16 13:20
                              回复